..續本文上一頁、意趣等方式來衡量,但此處爲了對諸法的真如實相生起聞所智慧,從而遣除增益,必須要對依靠觀察本體的離一異多因、觀察因的金剛屑因、觀察果的破有無生因、觀察因果二者的破四邊生因、遣除有無戲論的緣起因此五大因將一切世俗戲論的貪執抉擇爲無戲的第二轉*輪的密意與超離心境的法性勝義光明智慧遠離空不空等觀察的境界不可思議本體的第叁輪*輪以及所有密續中所說的意義,內心生起定解。思慧:對所聽聞的意義進行觀察研究,融入自心,深思熟慮,分析揣磨,不是只停留在籠統的思維上,而要逐字逐句,對句義的次第、正確、錯誤深入細致專研,確定無疑。如《智藏集經》中雲:“諸位比丘與智者,當如煉金細觀察,切莫因是我之言,欣然接受而恭敬。”不僅僅是以信心奉行,而是依靠生信來源的教證、事實力的理證前後互不矛盾來觀察而接受。《中觀四百論》中雲:“何義依教理,善妙明宣說,前後無相違,諸正士盡受。”如果對所要思維的內容已經圓滿地思考了,那麼接下來就要在相續中生起甚深的修所智慧。總的來說,通過取舍一切了義法而實地修持,尤其是實修勝觀妙慧無分別智慧。依靠思所智慧抉擇二轉、叁轉*輪與甚深密宗續部中所說的一切密義均不相違,斷除所有分別念的戲論而安住,《羅睺羅贊般若經》中雲:“無有言思智慧度,無生無滅虛空性,各別自證智行境,頂禮叁世諸佛母。”通過如是安住而如雲散日出般使內心顯現出入定覺性不成識別性自明赤裸安住的離思智慧即心性光明。依靠反反複複修習之力而對未證悟自住智慧的一切有情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這是一條規律,這樣的空性大悲雙運是所有大乘顯密道的正行中不可或缺的無誤要訣。也就是說,以最初發心、正行無緣、後行回向叁殊勝攝持而行,即是叁智慧。
己叁、饒益有情戒:
饒益有情戒四攝,初以布施攝所化,
以愛語引令起信,九乘次第傳利行,
爲能引導彼等衆,自己亦行即同事。
以六度成熟自相續後不雜自私自利之心而以四攝隨機利益所化衆生。布施:首先以財施攝受未被集聚的所化眷屬。如《蓮聚經》中雲:“以布施招手。”愛語:對于所攝受的眷屬,以愛語加以指引,傳授妙法,令他們對修行生起希求心與歡喜心。彼經雲:“以愛語迎接”。利行:對于具有希求心的弟子,應當像用稀稠食物次第喂養小孩一樣,僅僅依靠一法不能成熟不同根機的衆生,因此對下下、下中、下上叁種根機者以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對叁種中根者以事、行、瑜伽叁乘,對叁種上根者以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即以次第九乘加以引領,稱爲利行。如彼經雲:“以利行安撫”。同事:如是爲了引導所接引的所化衆生實修此等法義,自己必須同樣奉行彼等之義,自己如果未加行持,則如麻風病者說大鵬修法一樣,別人無法誠信。彼經雲:“以同事勸谏。”
四攝的定數爲四的理由:爲暫時利益而布施,爲成爲究竟利益之因受持正法,深入意義、誠信彼義而需要後叁攝,也可以說堪爲法器,對此信解、實地修持、究竟奉行,爲此數目確定四種。《經觀莊嚴論》中雲:“依初堪法器,依二信解法,依叁修持法,依四奉行法。”間接也說明了四攝的次序。此外,盡管《菩薩地論》中宣說了十二種饒益有情戒的道理,但我認爲這也僅是就前面所說的四十六種惡作個別的反體而安立的,實際上無有不同,故于此未述。
戊二(能護之方法)分四:一、以四正斷之精進而護持;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護持;叁、一切威儀中以善法度日而護持;四、以攝一切學處而護持。
己一、以四正斷之精進而護持:
學諸同品斷違品。
清淨、增上一切學處的方法:如《學集論》中雲:“我身與受用,叁世諸善根,施予諸有情,護彼清淨增。”這其中以布施叁事、護持、清淨、增上四種方式而概括宣說了一切菩薩戒。也就是說,初學者持戒,信解行中不清淨七地聖者主要修清淨,清淨叁地聖者主要修增上。
此處宣說通過四正斷精進使菩薩戒得以清淨、增上的方法:爲使圓滿菩提的一切同品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者令增上,而通過發起猛厲希求心、叁門精進而行、毫不托延、孜孜不倦、默默不語的方式使內心真實安住而修學。同樣,爲使圓滿菩提的違品一切不善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斷除,而以前述的方式修學。
己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護持:
恒依知念不放逸。
應當恒時依靠不忘失護戒之心的正念與觀察自相續是否出現罪業、精進善法與否等的正知以及謹慎取舍的不放逸而護持菩薩戒。
己叁、一切威儀中以善法度日而護持:
行住坐臥威儀中,遵照清淨之品行,
任何所作所爲中,言相合語且發願。
將一切無記之事均轉爲善法後爲了具有實義而修學的道理:行住坐臥四威儀的一切時分,不失正知正念而應當對《入行論·正知正念品》中所說的道理生起定解,再進一步遵循勤修。此外,《經觀莊嚴論》中雲:“佛子行時當如何,隨異根機之行境,如是以符種姓詞,利有情故爲現行。”因此,我們應當按照《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說,于行住坐臥威儀中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攝持而行事。所作所爲中,也是以恰如其分言說相合各類衆生的話語或者僅僅心思維爲利益有情而發願,如此一來,不用說善事,就是無記的一切事也將成爲福德資糧,因此,深深認識到這一切所爲均具有實義,不應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要努力做到身體力行。
己四(以攝一切學處而護持)分二:一、歸納上述學處之義;二、建立自宗觀點。
庚一、歸納上述學處之義:
全知龍欽繞降言,願心學處四無量,
行心學處行六度,歸納取舍黑白法。
在此闡明智者的觀點,辨別萬法的智慧超群、對佛經論典的詞義通達無礙、心相續中富有教法、證法功德的全知龍欽繞降尊者說:願心學處的攝要,完全可包括在以四無量修煉自心、反複觀修、具有利樂有情之心中,因爲這已說明了不舍菩提心、不改願力學處的緣故。諸佛子所修的一切善法均可攝于六度中,因而如理如法奉行六度即是行心學處。《心性休息》中雲:“願學處修四無量,爲斷違品當護心,行心學處行六度,爲斷違品當精進。”概括而言,則攝于取舍四白法與四黑法之中。《宗派寶藏論》中宣說二宗軌之根本墮罪分類後,在講如何護持之時寫道:當不失正知正念而舍棄四黑法,奉行四白法。”相反,如果以行四黑法而虛度光陰,那就證明已舍棄了願菩提心。如果舍了願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行菩提心戒,如同無有牆壁就不存在畫面一樣。
戊二、建立自宗觀點:
利樂現世皆當行,不利今生害後世,
一切行爲均應斷,二軌學處無不攝。
此外,如果以慈愛心引發,那麼無論任何行爲都對自他今生有利並成爲來世究竟安樂之因,所以應當以權巧方便而接受。倘若是以嗔心驅使,相互诤論不休、使自他二者的相續無法堪能等,對自他今生不利,後世也會成爲惡趣之因等有害究竟利益的任何行爲,都必須謹小慎微,徹底斷除。而且對于現世表面的安樂,有害于後來的所有因素,也要詳加觀察,盡心盡力予以斷絕。這也是攝要。總而言之,一切菩薩取舍的道理要遵照大乘諸經典中所說而如理修學的方法無不包括在前面講的二大宗軌學處中。
戊叁、生起菩薩戒體之所依:
生戒所依天與龍,羅刹女等罪業者,
亦能生戒龍樹宗,無著則說彼所依,
需具別解脫戒者。總之信仰佛與法,
亦信無上菩提果,信奉如海佛子行,
則能生起菩薩戒,此乃寶燈經中雲。
能生起這樣的菩薩戒體所依身份:如果具備知言解義並想受戒的條件,那麼即便是天龍羅刹女等這些不能堪爲別解脫戒所依的非人類以及造無間罪等惡業者等下劣身份的衆生也能生起戒體,這是龍樹菩薩的觀點。其依據是《寶積經》中所雲:“爾時,說此法已,天龍非天、大鵬、大腹行不可計數之衆生皆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這裏密意指的是生起願菩提心。
如果按照聖者無著的觀點,那麼未得行菩提心戒者要得戒必須是叁洲中具足性別、功用、能力的男女,因爲具足七種別解脫任何一種才是行菩提心戒的所依。兩大宗軌表面上所依大小、入門廣狹等方面有所不同,實際上要訣均是一致的,無論是否先受了七種別解脫戒,如果連戒殺等斷一分罪業的心也沒有,則無法生起菩薩戒,因而必須要具足斷除惡行這一點,否則與菩薩戒相違之故。所以,若就總的觀點來說,爲受戒的衆生地所攝即是身體所依,當然主要還是意樂所依。所謂的意樂所依即是說信仰本師佛陀出有壞及其傳的大乘叁藏所有教法,並對所要得的無上菩提果誠信,以想修學欲樂信行持經中所說的菩薩如海般的大乘行爲,則可生起菩薩戒體,這是《寶燈經》中所說的。此經雲:“若信佛佛法,亦信無上果,亦信佛子行,生起菩提心。”處之所依:所轉生之處的所依,如果未出現舍戒之因,則後世無論生于何處都具備菩薩戒,因爲乃至菩提果之前受戒的緣故。由此看來,以後生生世世中值遇善知識而僅以恢複憶念的方式便可得戒,不需要重新受。
對于這所有的戒條,上、中、下根者根據各自的能力,按照律儀中所說的“如是于學處,次第而修學。”以正知正念攝持而修學,然而,如果因犯墮罪而失毀,則過患無窮,諸如成爲譴責之處,令諸佛不悅,衆生不喜,失毀自利,失去名義等不只現世中會感受此等果報,而且也成爲後世轉生大地獄之因。《學集論》中雲:“毀善根之罪,衆生地獄因。”尤其是還菩薩戒的罪過極爲嚴重。《入行論》中雲:“況請衆生赴,無上安樂宴,後反欺衆生,雲何生善趣?”
丙四(失而恢複之方法)分叁:一、宣說四類墮罪之理;二、真實還淨方法;叁、如理護戒之功德。
丁一、宣說四類墮罪之理:
末說失而恢複法,何者不察理非理,
行止等舍皆墮罪,爲大舍小罪形像,
無能爲力皆無罪,無力勤行無罪像。
最後宣說若毀…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