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愿菩提心学处;二、行菩提心学处。
子一、愿菩提心学处:
无著观点愿学处,不舍众生念功德,
勤积资修菩提心,取舍黑白愿心戒。
接下来阐述无著菩萨宗派的愿心学处。根本学处不改愿心的方法:任何众生扰乱自心时,心里不禁暗想:我现在就算有能力也不饶益这个众生,也不制止其损害,断除此种舍弃众生的心态,即便他众恩将仇报,也以大悲心摄受不舍愿心。不失愿心的方法:恒时忆念《华严经》中以二百三十比喻而说明的菩提心功德,从而珍重受持。提高心力的方法:以善心为前提,尽心尽力积累二资等。增上的方法:通过修四无量、昼夜六时中发心、修苦乐施受法三种方式恒常行持菩提心。不忘失的方法: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此八法即是愿心学处。
欺骗应供令生悔,诽谤圣者谄诳行,
即四黑法当断除,相反四白法皆行。
下面讲黑白八法。虚妄欺惑成为应供处的上师堪布阿阇黎等;别人成办本不该后悔的善事等,虽然对方最初无有后悔之心,但令其心生追悔;以嗔心言说圣者的过患,妄加诽谤;在众生面前谄诳行事。此等即是四黑法,应当断除。与之相反,《迦叶请问经》中云:“迦叶,若具四法,则不忘菩提心。云何四法?不明知故妄;于菩萨作本师想;于众生无谄诳而以净心安住;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大乘。”这其中所说的即是四白法,应当随时随地奉行。
子二、行菩提心学处:
赞自毁他贪名利,吝啬不施财与法,
以嗔恨心损他众,他人忏悔不接受,
愚信伪法而宣说,四根本罪行学处。
成为行菩提心违品的根本罪经部中零散存在,无著菩萨将这些内容归纳于《菩萨地论》中。由于贪图名闻利养,为了获得而赞扬自己,诋毁其他受恭敬者;发心菩萨自己本来有能力,但因吝啬而对痛苦饥饿、无依无靠的乞丐不施少许财物,或者对于想听闻佛法并堪为法器的补特伽罗不赐正法;在猛烈嗔心的驱使下,仅是口出不逊、恶语中伤还不满足,竟然对他人大打出手等进行加害并且别人忏悔也不接受,而是一直耿耿于怀;以愚痴引发谤说大乘三藏不是佛语并舍弃,自他由于愚昧而信解假法,并说为正法。这四种根本罪也是从发心方面而分为四种的,就加行而言则有八种,断除这一切罪行,即是行菩提心学处。
辛二、恶作参阅他论:
细微恶作四十六,当于他论而了知。
此外的细微恶作罪虽有四十六种,但于此未加详说,因而应当参阅其他论典而了知。《菩萨戒二十颂》中云:与摄善法戒相违三十四,与利益有情相违十二戒,其中第一分六类:(相违布施七恶作:)三门不供三宝尊,内心跟随欲望转,于诸长者不恭敬,于提问者不答复,不应他人之宴请,拒绝接受金子等,于求法者不施予。(相违持戒九恶作:)舍弃一切破戒者,为他信仰不修学,利益众生行为少,具有慈心无不善,欣然接受邪命事,不静极为掉举等,内心不思离轮回,不断毁名之六因,虽有烦恼不对治。(相违安忍四恶作:)他人谩骂还骂等,舍弃一切嗔恨者,对方忏悔不接受,内心跟随嗔恚转。(相违精进三恶作:)为求名利摄眷属,于懈怠等不遣除,以贪言说无稽谈。(相违禅定三恶作:)不求等持之实义,不断禅定之障碍,视禅定味为功德。(相违智慧八恶作:)诽谤舍弃声闻乘,本具有而勤于彼,不勤佛教勤外论,勤行外道乐于彼,诋毁舍弃大乘法,赞叹自己诋毁他,于正法义不趋入,诋毁意义依文字。第二与利益有情相违十二戒分三类:(退失利他四恶作:)必要不与他同行,于诸患者不承侍,能遣他苦不遣除,于放逸者不说理。(不饶益他六恶作:)于有恩者不回报,不解他者之忧愁,于求财者不布施,不利自之诸眷属,不相随顺他众心,不说功德与过失。(不惩恶者二恶作:)时机相宜不铲除,不显神变呵责等。
以上这些恶作在其他论中是各以三种方式来讲解的。假设因不恭敬、懈怠、懒惰而出现罪业,则成了染污性罪。倘若因忘失而犯罪,则成非染污性罪。精神紊乱者犯罪则无有过失。与严禁恶行戒相违的堕罪不必单独宣说,原因是作为出家身份,别解脱的四他胜在此也是根本罪,其余的所有堕罪在菩萨戒中都成了支分恶作,虽然不是出家人,但自地的根本罪同品的一切细微罪在菩萨戒中均成恶作。
阿阇黎净贤与阿瓦白雅嘎热虽然已阐明了此二宗轨所说的十八种根本罪与四根本罪二者互不相违的观点,但大阿阇黎寂天菩萨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种,再加上《大密方便经》中所说的“以贪吝心”等四种,总共十八种,《菩萨地论》中所说的四根本罪也包括在这十八种根本罪中,因而它们并不矛盾。
己二(摄集善法戒)分二:一、总义;二、详述。
如理如法修学六波罗蜜多。
辛一(总义)分七:一、法相;二、定义;三、分类;四、定数;五、次序;六、修法;七、功德。
子一、法相:
菩提心学处是具有四种特法之六度所摄的一切行善的相应心。四种特法:一、远离六度各自的违品;二、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三、具有满足他众意愿的作用;四、成熟三菩提果。如《经观庄严论》中云:“毁布施违品,具有无念智,圆满诸所欲,成熟众生三。”剩余的各度均可依此类推。
子二、定义:
梵语波罗蜜多,其中“波罗”义为彼岸;“蜜多”义为趋至,也就是说,到达胜过世间与声缘一切善法的彼岸,即是波罗蜜多。
子三:分类:
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分为六种,共有三十六种,即给予他众为布施;不染违品为持戒;忍耐苦行等为安忍;具有喜心行善为精进;一心专注他利为静虑;三轮体空为智慧。《现观庄严论》中云:“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子四、定数:
菩萨戒的一切所修均可包括在三学中,观待三学而决定为六度,因为前三度分别以因、本体、所属三方面摄于戒学中,第五静虑度包括在定学中,第六智慧度摄于慧学中,精进是三学的助伴。如《经观庄严论》中云:“观待三学数,佛真说六度,前三属戒学,后二归二种,一者三助缘。”
子五、次序:
从因果、劣胜、粗细而确定六度之顺序。《经观庄严论》云:“依前而生后,存在劣殊故,粗大细致故,说彼等次第。”
子六、修法:
《经观庄严论》云:“无求之布施,不贪世持戒,一切皆忍受,功德源精进,静虑非无色,智慧具方便,于此等六度,智者真实修。”
这一切均应具足六种殊胜而实修。所谓六殊胜,一、所依殊胜:具足菩提心;二、诸法殊胜:行一切事;三、所为殊胜:为利一切有情而奉行;四、方便殊胜:以三轮体空智慧摄持;五、回向殊胜:回向无上菩提。六、清净殊胜:真实对治二障而行。
子七、功德:
六度分别的功德:所缘广大、发心清净、作用广义、果报无尽。彼论又云:“广大与清净,广义与无尽,当知布施等,一切四功德。”
修行之果:《宝鬘论》中云:“施受用戒乐,忍光泽进威,禅寂慧解脱。”六度也包括在二资粮中,《经观庄严论》中云:“施戒乃福资,三度属二者,第五亦智慧。”因此,通过积累二资获得二身是究竟之果。《宝鬘论》又云:“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资粮生。”
辛二、详述:
摄善法戒修六度。为除贫困三布施,
以断心持三戒律,当忍怨害苦深法,
擐甲摄善与利他,即行此三之精进,
修世出世之静虑,行深闻思修智慧。
下面对六度分别加以阐述,其中第一布施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施舍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达那,义为遣除对方的贫穷,故称布施。分类:有法施、财施与无畏施三种,其中法布施:观察法器而以大悲心应机施教,发放正法喜宴;财施有舍施、大舍施、极大舍施。无畏施:暂时救脱病魔等,究竟救离轮回。在家菩萨主要作财施,出家菩萨主要作法施。
持戒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断心并想防护罪业的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谢拉,义为不被损恼所害,获得清凉,故称持戒。分类:如理奉行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安忍度,本体:具足四特法的清净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坚达,义为忍受痛苦等,故称安忍。分类:有忍耐怨害之安忍、不畏深法之安忍与承受苦行之安忍三种,其中忍耐怨害之安忍:思维嗔恨的过患而对他众的加害心不计较无所谓,心不烦乱,非但不予报复、不怀恨在心,反而还应对其生起悲心;不畏深法之安忍:对空性等甚深法义不生畏惧,对利他不生厌烦;承受苦行之安忍:为了究竟的无上安乐而不对暂时修法苦行等痛苦生厌烦而是欣然接受。
精进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欢喜的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布雅,义为坚强不屈奉行殊胜道理,故称精进。分类: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利他精进三种。擐甲精进:意乐不被恶魔所害作为因,心想:在未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菩提之前,绝不舍弃精进;加行精进:历经五道十地而摄集一切善资,心不怯懦,不以稍许修行为满足,不被外缘所退,以恭敬恒时而精进;利他精进:欢喜成办二利之因、行持利益他之事,而倍加勤奋。
静虑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一缘专注之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得那,义为心相续不散他处,故称静虑。分类:修持与外道相同的四禅四无色之世间静虑、修持以出世间道获得的三乘各自的出世间等持静虑两种。也可以按照《楞伽经》中所说分三类,即未入道者相续中色界无色界的凡夫行静虑、入资粮加行道者的义分别静虑以及见道以上圣者的缘真如静虑。
智慧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辨别万法的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札嘉,义为证悟或通达,故称智慧。分类:闻慧、思慧、修慧三种。闻慧:精通佛经注疏的内明以及摄受所化的支分共同四明,《经观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伏他摄受,自成遍知勤。”尤其是要想彻底通达经典的所有意义,必须以了义、不了义、秘密…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