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一、願菩提心學處;二、行菩提心學處。

  子一、願菩提心學處:

  無著觀點願學處,不舍衆生念功德,

  勤積資修菩提心,取舍黑白願心戒。

  接下來闡述無著菩薩宗派的願心學處。根本學處不改願心的方法:任何衆生擾亂自心時,心裏不禁暗想:我現在就算有能力也不饒益這個衆生,也不製止其損害,斷除此種舍棄衆生的心態,即便他衆恩將仇報,也以大悲心攝受不舍願心。不失願心的方法:恒時憶念《華嚴經》中以二百叁十比喻而說明的菩提心功德,從而珍重受持。提高心力的方法:以善心爲前提,盡心盡力積累二資等。增上的方法:通過修四無量、晝夜六時中發心、修苦樂施受法叁種方式恒常行持菩提心。不忘失的方法:取舍四白法與四黑法此八法即是願心學處。

  欺騙應供令生悔,誹謗聖者谄诳行,

  即四黑法當斷除,相反四白法皆行。

  下面講黑白八法。虛妄欺惑成爲應供處的上師堪布阿阇黎等;別人成辦本不該後悔的善事等,雖然對方最初無有後悔之心,但令其心生追悔;以嗔心言說聖者的過患,妄加誹謗;在衆生面前谄诳行事。此等即是四黑法,應當斷除。與之相反,《迦葉請問經》中雲:“迦葉,若具四法,則不忘菩提心。雲何四法?不明知故妄;于菩薩作本師想;于衆生無谄诳而以淨心安住;將一切衆生安置于大乘。”這其中所說的即是四白法,應當隨時隨地奉行。

  子二、行菩提心學處:

  贊自毀他貪名利,吝啬不施財與法,

  以嗔恨心損他衆,他人忏悔不接受,

  愚信僞法而宣說,四根本罪行學處。

  成爲行菩提心違品的根本罪經部中零散存在,無著菩薩將這些內容歸納于《菩薩地論》中。由于貪圖名聞利養,爲了獲得而贊揚自己,诋毀其他受恭敬者;發心菩薩自己本來有能力,但因吝啬而對痛苦饑餓、無依無靠的乞丐不施少許財物,或者對于想聽聞佛法並堪爲法器的補特伽羅不賜正法;在猛烈嗔心的驅使下,僅是口出不遜、惡語中傷還不滿足,竟然對他人大打出手等進行加害並且別人忏悔也不接受,而是一直耿耿于懷;以愚癡引發謗說大乘叁藏不是佛語並舍棄,自他由于愚昧而信解假法,並說爲正法。這四種根本罪也是從發心方面而分爲四種的,就加行而言則有八種,斷除這一切罪行,即是行菩提心學處。

  辛二、惡作參閱他論:

  細微惡作四十六,當于他論而了知。

  此外的細微惡作罪雖有四十六種,但于此未加詳說,因而應當參閱其他論典而了知。《菩薩戒二十頌》中雲:與攝善法戒相違叁十四,與利益有情相違十二戒,其中第一分六類:(相違布施七惡作:)叁門不供叁寶尊,內心跟隨欲望轉,于諸長者不恭敬,于提問者不答複,不應他人之宴請,拒絕接受金子等,于求法者不施予。(相違持戒九惡作:)舍棄一切破戒者,爲他信仰不修學,利益衆生行爲少,具有慈心無不善,欣然接受邪命事,不靜極爲掉舉等,內心不思離輪回,不斷毀名之六因,雖有煩惱不對治。(相違安忍四惡作:)他人謾罵還罵等,舍棄一切嗔恨者,對方忏悔不接受,內心跟隨嗔恚轉。(相違精進叁惡作:)爲求名利攝眷屬,于懈怠等不遣除,以貪言說無稽談。(相違禅定叁惡作:)不求等持之實義,不斷禅定之障礙,視禅定味爲功德。(相違智慧八惡作:)誹謗舍棄聲聞乘,本具有而勤于彼,不勤佛教勤外論,勤行外道樂于彼,诋毀舍棄大乘法,贊歎自己诋毀他,于正法義不趨入,诋毀意義依文字。第二與利益有情相違十二戒分叁類:(退失利他四惡作:)必要不與他同行,于諸患者不承侍,能遣他苦不遣除,于放逸者不說理。(不饒益他六惡作:)于有恩者不回報,不解他者之憂愁,于求財者不布施,不利自之諸眷屬,不相隨順他衆心,不說功德與過失。(不懲惡者二惡作:)時機相宜不鏟除,不顯神變呵責等。

  以上這些惡作在其他論中是各以叁種方式來講解的。假設因不恭敬、懈怠、懶惰而出現罪業,則成了染汙性罪。倘若因忘失而犯罪,則成非染汙性罪。精神紊亂者犯罪則無有過失。與嚴禁惡行戒相違的墮罪不必單獨宣說,原因是作爲出家身份,別解脫的四他勝在此也是根本罪,其余的所有墮罪在菩薩戒中都成了支分惡作,雖然不是出家人,但自地的根本罪同品的一切細微罪在菩薩戒中均成惡作。

  阿阇黎淨賢與阿瓦白雅嘎熱雖然已闡明了此二宗軌所說的十八種根本罪與四根本罪二者互不相違的觀點,但大阿阇黎寂天菩薩按照《虛空藏經》中所說的十四種,再加上《大密方便經》中所說的“以貪吝心”等四種,總共十八種,《菩薩地論》中所說的四根本罪也包括在這十八種根本罪中,因而它們並不矛盾。

  己二(攝集善法戒)分二:一、總義;二、詳述。

  如理如法修學六波羅蜜多。

  辛一(總義)分七:一、法相;二、定義;叁、分類;四、定數;五、次序;六、修法;七、功德。

  子一、法相:

  菩提心學處是具有四種特法之六度所攝的一切行善的相應心。四種特法:一、遠離六度各自的違品;二、以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叁、具有滿足他衆意願的作用;四、成熟叁菩提果。如《經觀莊嚴論》中雲:“毀布施違品,具有無念智,圓滿諸所欲,成熟衆生叁。”剩余的各度均可依此類推。

  子二、定義:

  梵語波羅蜜多,其中“波羅”義爲彼岸;“蜜多”義爲趨至,也就是說,到達勝過世間與聲緣一切善法的彼岸,即是波羅蜜多。

  子叁:分類:

  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分爲六種,共有叁十六種,即給予他衆爲布施;不染違品爲持戒;忍耐苦行等爲安忍;具有喜心行善爲精進;一心專注他利爲靜慮;叁輪體空爲智慧。《現觀莊嚴論》中雲:“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經說。”

  子四、定數:

  菩薩戒的一切所修均可包括在叁學中,觀待叁學而決定爲六度,因爲前叁度分別以因、本體、所屬叁方面攝于戒學中,第五靜慮度包括在定學中,第六智慧度攝于慧學中,精進是叁學的助伴。如《經觀莊嚴論》中雲:“觀待叁學數,佛真說六度,前叁屬戒學,後二歸二種,一者叁助緣。”

  子五、次序:

  從因果、劣勝、粗細而確定六度之順序。《經觀莊嚴論》雲:“依前而生後,存在劣殊故,粗大細致故,說彼等次第。”

  子六、修法:

  《經觀莊嚴論》雲:“無求之布施,不貪世持戒,一切皆忍受,功德源精進,靜慮非無色,智慧具方便,于此等六度,智者真實修。”

  這一切均應具足六種殊勝而實修。所謂六殊勝,一、所依殊勝:具足菩提心;二、諸法殊勝:行一切事;叁、所爲殊勝:爲利一切有情而奉行;四、方便殊勝:以叁輪體空智慧攝持;五、回向殊勝:回向無上菩提。六、清淨殊勝:真實對治二障而行。

  子七、功德:

  六度分別的功德:所緣廣大、發心清淨、作用廣義、果報無盡。彼論又雲:“廣大與清淨,廣義與無盡,當知布施等,一切四功德。”

  修行之果:《寶鬘論》中雲:“施受用戒樂,忍光澤進威,禅寂慧解脫。”六度也包括在二資糧中,《經觀莊嚴論》中雲:“施戒乃福資,叁度屬二者,第五亦智慧。”因此,通過積累二資獲得二身是究竟之果。《寶鬘論》又雲:“一切佛色身,從福資糧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資糧生。”

  辛二、詳述:

  攝善法戒修六度。爲除貧困叁布施,

  以斷心持叁戒律,當忍怨害苦深法,

  擐甲攝善與利他,即行此叁之精進,

  修世出世之靜慮,行深聞思修智慧。

  下面對六度分別加以闡述,其中第一布施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的施舍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達那,義爲遣除對方的貧窮,故稱布施。分類:有法施、財施與無畏施叁種,其中法布施:觀察法器而以大悲心應機施教,發放正法喜宴;財施有舍施、大舍施、極大舍施。無畏施:暫時救脫病魔等,究竟救離輪回。在家菩薩主要作財施,出家菩薩主要作法施。

  持戒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的斷心並想防護罪業的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謝拉,義爲不被損惱所害,獲得清涼,故稱持戒。分類:如理奉行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安忍度,本體:具足四特法的清淨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堅達,義爲忍受痛苦等,故稱安忍。分類:有忍耐怨害之安忍、不畏深法之安忍與承受苦行之安忍叁種,其中忍耐怨害之安忍:思維嗔恨的過患而對他衆的加害心不計較無所謂,心不煩亂,非但不予報複、不懷恨在心,反而還應對其生起悲心;不畏深法之安忍:對空性等甚深法義不生畏懼,對利他不生厭煩;承受苦行之安忍:爲了究竟的無上安樂而不對暫時修法苦行等痛苦生厭煩而是欣然接受。

  精進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歡喜的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布雅,義爲堅強不屈奉行殊勝道理,故稱精進。分類:有擐甲精進、加行精進、利他精進叁種。擐甲精進:意樂不被惡魔所害作爲因,心想:在未將一切衆生安置于圓滿菩提之前,絕不舍棄精進;加行精進:曆經五道十地而攝集一切善資,心不怯懦,不以稍許修行爲滿足,不被外緣所退,以恭敬恒時而精進;利他精進:歡喜成辦二利之因、行持利益他之事,而倍加勤奮。

  靜慮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的一緣專注之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得那,義爲心相續不散他處,故稱靜慮。分類:修持與外道相同的四禅四無色之世間靜慮、修持以出世間道獲得的叁乘各自的出世間等持靜慮兩種。也可以按照《楞伽經》中所說分叁類,即未入道者相續中色界無色界的凡夫行靜慮、入資糧加行道者的義分別靜慮以及見道以上聖者的緣真如靜慮。

  智慧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辨別萬法的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劄嘉,義爲證悟或通達,故稱智慧。分類:聞慧、思慧、修慧叁種。聞慧:精通佛經注疏的內明以及攝受所化的支分共同四明,《經觀莊嚴論》中雲:“若未通五明,聖者不成佛,爲伏他攝受,自成遍知勤。”尤其是要想徹底通達經典的所有意義,必須以了義、不了義、秘密…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建立叁戒一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