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戒恢复的方法:任何补特伽罗对任何事,都必须尽己所能观察合理与非理,如果对此未加观察,对本应舍弃之处,无论是做还是中止做,或者对行止漠不关心处于平淡等舍的状态,都有堕罪。这种堕罪也有四类,如果经过一番观察研究明明知道是非理之事,诸如以损恼心杀生行非理,以吝啬不作布施,不做合理之事都是堕罪。如《宝积经》中云:“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中,持戒远胜彼。”与布施相比,持戒更为殊胜,因而为了大利持戒耽搁舍弃小利布施,以微小的痛苦不悦可以成为大的对治,诸如对于在造恶趣之因者,其他人通过暂时粗暴的损害而制止,这是堕罪的形相。布施头颅不是初学者能力所及的境界,所以他们不做或无误行止均无有罪过。初学者对于无能为力的布施肢体等如果勤奋去做或者以恶心引发苦行,无有罪过,只是无罪的形相。
对照实例来说明三戒:严禁恶行戒:以嗔心杀生为堕罪;以饶益心杀生只是堕罪形相;以悲心杀人无罪;虽然对利他有利但却不杀为无罪形相。摄集善法戒:以吝啬心不作财施为堕罪;以饶益心不施酒等为堕罪形相;以清净心布施为无罪;为害他给予兵刃等为无罪形相。饶益有情戒:不护理患者为堕罪;为成大利不作护理为堕罪形相,慈心而作为无罪;本有大利而舍弃为无堕形相。应当以此为例了知这方面的一切道理。
利他身语七不善,有开许时实为善,
应当以了知开遮的方式而修学,以大悲心引发,在无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想利他的情况下,行饶益之事,则身语的无记之事通过心的牵引可以转变成善不善,因此初学者成为不善的七业,对于持菩萨行者广大利他也有开许的时候。诸如诛杀有损于佛法众生之屠夫的杀生,诸如为了圆满彼之资粮而从富翁手中盗取供养三宝、赈济贫困的不予取;诸如为了挽救贪欲所逼必死无疑的女人并令彼逐渐行善而与之不净行的邪淫;诸如为了挽回他众的生命等而说欺人之谈的妄语;诸如分开被恶友控制的修行者与恶友的离间语;诸如为使喜欢言谈者趋入正法而说各种无稽之谈的绮语;诸如为制止造不善业而口出不逊呵责之词的粗语。以上这些身语业表面上虽然是不善业,但由于是好心善意所引发,实际上是善法。《中观四百论》中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除心障经》中亦云:“比丘于自父,说速行催促,彼父因此亡,未成无间罪,善心置鞋垫,于能仁头上,他人丢弃之,二者得国政。”又《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具有慈心悲心故,内心善妙无罪过。”
丁二(真实还净方法)分二:一、龙树菩萨之观点;二、圣者无著之观点。
戊一、龙树菩萨之观点:
越时失毁黎明时,祈祷圣者虚空藏,
梦中堕罪得忏净,余罪昼夜诵三遍,
三聚经而得清净,此乃龙树之观点。
舍戒失戒之缘:有舍愿根本愿菩提心、犯违品根本罪、还菩萨戒三种,初终二种是即刻菩萨戒就根本不存在的因与缘,仅仅忏悔还不行,而必须再次受戒,除此之外的一切根本罪在白天三时、夜晚三时即一日六时中,若从犯罪时起已超越了对治期限,则称为越时堕罪。
出现堕罪还净的方法:中根者通过在本尊前忏悔而得以清净。如果想在总的密主本尊圣者虚空藏菩萨前忏悔,则未过夜前沐浴、清洁,供香、持诵其名号,顶礼,猛厉祈祷:祈求圣尊为我显相,令我罪业得以清净。如此真实或于梦中根据缘份,虚空藏菩萨显现人等各种形相来表明清净堕罪。假设未出现验相,则在黎明时,如前而行,诚心祈祷,“黎明啊黎明,当您在赡部洲出现时愿立即以大悲关照我,将我的话语迅速转给大慈大悲的虚空藏菩萨,请他在我的梦里显示快速忏净堕罪、获得大乘圣者之方便与智慧的方法。”如是祈祷后入眠,结果虚空藏菩萨在梦中随机显相令堕罪忏净。
下根者则通过四种对治力而忏悔,所依对治力即大乘善知识与殊胜佛像、内在所依即皈依与发心;现行对治力即诵读值得赞叹的大乘经典、陀罗尼咒等;厌患对治力与返回对治力与前面别解脱时所讲的相同。
利根者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在遍布虚空界的佛菩萨前以词句忏悔后于真实义中入定。《广方经》中云:“何者欲悔戒,端坐观真义,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彼为胜悔忏。”
此外,对于恶作以及因忘失、未以正知摄持而未能还净的剩余所有堕罪,通过昼夜各三遍诵《三聚经》、精进奉行善法来忏悔。
一般说来,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如果每天反复受,则戒体将越来越增上,而且所犯根本罪如果未逾越期限,仅以忏悔也有可恢复的,但如若超过了期限,则已毁戒,必须要重新受。受戒次数不固定,对于所犯的总的自性罪与佛制罪,尤其是违犯一切菩萨学处,每日受菩萨戒是甚深殊胜的对治法,因而至关重要,这以上是龙树菩萨的观点。
戊二、圣者无著之观点:
行四黑法舍众生,则已舍弃愿心戒,
不间断行无惭愧,以此喜悦视为德,
乃大束缚毁戒律,称为他胜小中非。
无著菩萨的观点:行四黑法以及存心舍弃众生,则已舍弃了愿心菩萨戒。舍了愿心,行心也将失毁。对于诸如为了利养而赞自毁他等四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如若具有不间断屡屡再犯、毫无惭愧、以此为乐心生欢喜、对此事视为功德此四支分,则称为大束缚之堕罪,将毁掉戒律,因此称为他胜;任何一支均具足,但对此生起强烈的惭愧心,并不观待他缘自己快速中止恶行,则为小束缚;支分具足,但略生惭愧,经他人归劝而中止恶行,称为中束缚。后两种并不是真实舍戒。
犯他胜罪重受戒,中等者于三人前,
下等者于一人前,以说罪体而忏悔,
无相合者意念戒,广大行派无伦比。
忏悔以上罪业的方法:如果出现以舍愿心、大束缚他胜根本堕罪而舍菩萨戒的情况,则在具足大乘戒的四人以上之前励力忏悔戒犯,积资净障,再度受戒,重复受戒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以中等束缚引起的所有相似他胜在三人以上之前忏悔。
以下等小束缚所造的根本罪以及除此之外的四十六恶作根据是否具染污性发心也有成为无堕的。无论如何,犯这些罪如果在一人以上前言说罪体而忏悔戒犯,则可清净。《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如果无有忏悔此等罪业对境的大乘具戒者,就应当意念观想在佛佛子前忏悔戒犯。《道炬论释》中云:“初时能恢复,上士中二时,末时恢复下。”一般来说,六时与特殊时每一时均可分为三份,在这些时间里依靠上、中、下根者的对治法而得以恢复。由于广大行派的护戒界限以及恢复方法等是针对初学者而严格要求的,因此无与伦比。
丁三、如理护戒之功德:
若为菩提心摄持,眠等放逸亦不断,
生福德力成佛子,三七卅三劫成佛。
一、善根持续产生之功德:如果瞬间生起了愿菩提心,那么产生暂时增上生之果的能力也永远不会灭尽,并成为究竟获得菩提之因。若在这样的愿心基础上,被行菩提心摄持,除了造不善业时以外,即便是在睡眠游乐散乱等放逸的状态中也会接连不断产生福德力,那果报不会穷尽就不言而喻了。《入行论》中云:“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二、名句转依之功德:此外,何者生起菩提心,名称立即就变成了佛子,成为人天应礼处。《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既便犯了某些罪业,但如果不舍愿菩提心,则种姓已胜过了声闻缘觉阿罗汉,并且不会失去菩萨的名称。《弥勒菩萨传记》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破损亦胜过诸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亦能遣除贫困。同理,精勤遍知菩提心之金刚宝者亦胜过声缘一切功德并不失菩萨之名,亦能遣除轮回一切贫穷。”
三、获得无上菩提果位之功德:获得究竟果位的方法。总的来说,在资粮道中通过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而获得五通与法续等持等。尔后加行道暖、顶、忍、胜法位在四顺抉择分前二分时修五根、后二分时修五力而减弱一切能取所取分别念,功德也大大超过资粮道。一地通过现量见到法性真谛而根除遍计所摄的二障,获得一千二百等功德,修道九地依靠再三串习现见的法性智慧之力,而在一至六地次第断除俱生二障,三清净地灭尽烦恼障后渐次断除细微所知障。在此等地之时,一万二千等世俗功德愈加增上,到了十地末际以金刚定摧毁细微习气,从而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
利根、中根、下根菩萨证道之理:如牧童或称不可比喻发心的利根者愿度一切众生成佛后自己再解脱,此等者不迟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即第一大劫究竟资粮加行道,第二大劫圆满不清净七地,第三大劫究竟三清净地,最终得果。
称为如舟子或具殊胜智慧发心的中根者即愿自己与众生一同解脱的菩萨们经七大阿僧祇劫成佛,也就是说资粮道加行道各经两大劫,见道一大劫,修道两大劫,究竟证道。
如国王或具大意乐发心的钝根者即希望自己解脱后再度化他众的菩萨们历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中成佛,资粮道加行道经三大劫,十地每一地经三大劫,最终获得菩提。
第三品宣说菩萨学处之次第释终
第四品 密乘戒
接下来,抉择诸大持明者的的学处密宗三昧耶戒之次第,如来彻底通达蕴界处所摄的一切法本来即于身语意无尽庄严轮自性中成佛之理,这是所诠义续;无谬开显此理的即是能诠声续,此声续是由金刚持三密无二无别中自生的,在所化众生前所显现的这一切表示与名声续均是通过身幻变的文字相、语幻变的名声续与表示的方式来直指本义的,依此而通过意幻变能为有缘者直接开示实相义智慧。由于此等甚深续部与十方四时诸如来三金刚无二无别,因此堪称为诸乘之顶、诸教之源、究竟了义,远远胜过他法。
乙四(密宗三昧耶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戒者不…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