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P20

  ..續本文上一頁式:伏地、寶瓶、本尊像、弟子等事先作好准備,其後上師自己趨入壇城,爲了使弟子堪爲法器而令入壇城,受持誓言戒律。

  淨醒夢酣睡雙運,所生叁門所知垢,

  生次絕火喻義智,修得叁身具能力。

  初叁處觀叁金剛,最終四灌圓滿時,

  獲得持明密戒後,承諾精勤守誓言。

  灌頂正行:(寶瓶灌頂,)阿阇黎身金剛住于化身本體與壇城本尊無二之中,從中幻化的本尊與從自性刹土迎請的天尊這一切均具足叁清淨相而住。上師將弟子與灌頂聖物觀想爲本尊,融入智慧尊者,灌頂物的所有聖尊化光後變爲各灌頂物的形相,再持此灌頂物而進行覺性五灌頂以及方便金剛禁行灌頂即弟子之六灌頂,加上方便生金剛阿阇黎灌頂寶瓶灌頂,正行時賜予這七種灌頂,包括彼之分支結行均已完畢,從而領受現空無二智慧。

  (秘密灌頂:)金剛阿阇黎語金剛住于佛父佛母雙運報身本體中,迎請諸佛融入後通過雙運喜愛等安住于菩提心本體白紅甘露密處,弟子直接從上師父母密處取甘露,或者,如果無有這種能力,那麼上師就用鏡柄沾取甘露而放在弟子的舌頭上而融入心間,賜與秘密灌頂,從而領受明空離說智慧。

  (智慧灌頂:)金剛阿阇黎意金剛住于法身本體中,依靠弟子佛父佛母雙運而賜與智慧灌頂:智慧尊者融入後上降四喜的方式而降下,達到金剛寶瓶時無漏而持,從而領受空樂無二智慧。

  (句義灌頂:)阿阇黎智慧金剛住于本性身本體中,第叁灌頂時的四喜圓滿後以方便逆返,從中究竟下固十六喜時,領受俱生智慧,這是第四灌頂。此灌頂有僅是以詞句直指智慧之句灌頂、相續中生起大樂智慧殊勝等持之義灌頂、依靠明妃引出覺受的所依灌頂、修習彼的道灌頂以及究竟的果灌頂五種,將這些灌頂次序不亂以間斷或連續的方式依次而賜予具有能自利的信心與能利他的精進者、能無有取舍地享用五甘露等殊勝誓言物、能修自加持之道的禁行者、風脈明點堪能並能依止手印明妃的禁行者、能遠離取舍無二安住的平等禁行者具足法相的弟子。續中雲:“了知信勤禁行者,應當次第而賜予,利益力量之灌頂,以悲不令唐捐攝。”

  如是灌頂次第滅盡醒覺時的粗大顯現、夢境時明點被風所動的細微顯現、酣睡時不分別一切的意明點以及雙運時安樂境界中的所有分別識聚,也就是淨除四階段所生的粗大身、細微語、極細微意叁門以及最細微阿賴耶的一切所知垢。此外,依次摧毀蘊魔、煩惱魔、死主魔以及貪執對境的天魔而清淨業障、煩惱障、粗大所知障、細微所知障的所有習氣障。通過灌頂賜予弟子這種能力,使他們具有修道的資格。得受第一灌頂能修內外生起次第及事業;得到第二灌頂可以修持絕地火、幻身等具自身方便的道;獲得第叁灌頂,可依靠業手印、智慧手印而修空樂道,通過修持這兩種道而生起喻智慧;獲得第四灌頂可以修雙運道而在相續中生起義智慧。喻智慧與義智慧是以叁圓滿次第而獲得。如是反複修習四道,究竟時獲得身金剛與化身、語金剛與報身、意金剛與法身、智慧金剛與本性身四果。在進行灌頂時,只是可以賜予修持各道、獲得各果的能力及殊勝緣份而已,並不能立即現前果位。如頌雲:“猶如磨利刃,得生能力量。”

  認清獲得密乘戒的界限:從最初弟子叁處觀想爲叁金剛、加持叁門開始,到已經生起戒體的末尾即是四續部各自的結行圓滿之時。也就是說,下叁續部各自灌頂的正行完畢觀待各自的阿阇黎灌頂圓滿,因此得到戒體是這些灌頂的末尾;無上續部的寶瓶灌頂末尾時獲得生起次第的戒體,得受叁殊勝灌頂時得到觀待各自圓滿次第的每一戒體;最終圓滿四灌頂時才獲得了所有持明密乘戒體。

  根據法器的差別,無論傳授多少灌頂,在灌頂完畢後都要詳細宣講誓言,再概括說明,令弟子承諾受持誓言,受持誓言後必須要努力守護一切戒律與誓言。

  丙二(得戒者不失而守護之方法)分叁:一、所護戒條;二、概述;叁、生起密乘戒之所依。

  丁一(所護戒條)分五:一、二十五條戒;二、五部誓言;叁、十四條根本戒;四、宣說支分粗墮;五、宣說大圓滿之誓言。

  戊一、二十五條戒:

  中說不失守護法,初禁行戒時輪雲,

  斷除殺盜淫妄酒,所斷五種根本戒。

  禁止牌棋非法食,口出惡語修魔法,

  及學非法五近罪。殺牛孩童與男女,

  佛塔共稱五殺罪。嗔恨善友主尊佛,

  僧衆上師五怨恨。不貪色聲香味觸,

  眼耳鼻舌身五根,即二十五禁行戒。

  僅僅獲得戒體還不夠,中間爲了使所得戒不失毀,必須要以格外的清淨心而護持,誓言戒律是密宗所有功德的基礎,如果失毀,那一切學處都成了無有意義,譬如命根若滅盡,則一切根都將滅亡。也就是說依賴了知護持方法而于此宣講,這以上是略說。

  下面對前面分類時所說的五種密乘戒按次第講述。第一二十五禁行戒:最初成爲誓言所依的金剛薩埵誓言支分的二十五禁行戒在《時輪金剛》中有宣說,它共分五類:

  一、五根本罪:(一)包括細微生靈在內不用說是殺害,就是刹那以害心損惱也要禁止;(二)以自私自利欺騙他人的心態說妄語;(叁)盜取旁生以上執爲我所的他者財物;(四)依止他人的女人等行邪淫;(五)飲用産生罪過根源的迷醉之酒。此五種包括同分在內均必須斷除。這些是將我們緊緊束縛于輪回的因,如同金剛繩一般,能摧毀自他一切善法。如果能夠並且想守護這些戒條,再賜予其余二十條。因而這五條稱爲所斷五種根本罪。

  二、五近罪:(一)通過打牌、下棋等方式賭博;(二)依靠別人爲了飲食、錢財而殺的肉等非法食品維生;(叁)以煩惱心引發而談論戰爭、經商的話題等;(四)將吠陀中所說的祭祀祖先所信奉的神祇等視爲解脫的善法、唯一依止以牲畜供施等魔法;(五)除了自己殺的肉以外以業力而死的肉不吃、穿著白衣、飲用雞蛋清等,隨學邊地這些非法陋軌。如果以這些非法虛度時光,則失毀善法,故稱爲五近罪,切莫行持此這五種非理之事。

  叁、五殺罪:(一)欲求善趣,爲了供施而殺牦牛;(二)爲了供神而殺孩童;(叁)爲了供施而殺男人;(四)爲了女人而殺女人。這四種雖說可包括在前面五種根本罪的殺業中,但許多外道徒將總的殺業視爲罪業卻認爲這些是善法,因而爲了遮止而另外宣說。(五)所謂的殺人天上師是指毀壞佛菩薩像、經典以及佛塔,之所以立名爲殺,是因爲邊地者認爲這些也是正法,爲了加以遮止,並且由于罪大惡極而如此稱呼。如是共稱的五殺罪均當斷除。

  四、五怨恨:(一)對于正法與世間法的同行善友生嗔懷恨;(二)對依照二軌應當恭敬的尊者長者等生嗔懷恨;(叁)對人天上師佛陀生嗔懷恨;(四)對比丘僧衆生嗔懷恨;(五)對理當依止的堪布阿阇黎等上師生嗔懷恨。必須斷除此五種憎恨。

  以上這二十條戒應當通過平時威儀而精勤斷除。

  五、五根境罪:眼、耳、鼻、舌、身五根識不應貪執色、聲、香、味、觸五境,否則都是能引來世之業。對此,應當通過生起次第將根境轉變爲天尊,以收攝瑜伽之圓滿次第而斷除取境等,勤依正知正念來對治。

  上述的這五類誓言稱爲金剛薩埵二十五禁行戒。

  戊二(五部誓言)分二:一、五部共同誓言;二、五部特殊誓言。

  己一、五部共同誓言:

  五部共同五誓言:學願行心叁律儀,

  如來瑜伽部誓言;受持鈴杵手印師,

  乃金剛部之誓言;財法無畏與慈施,

  即珍寶部之誓言;受持內外密之乘,

  爲蓮花部之誓言;供食業次業部誓。

  意義雖然超勝瑜伽後品中所說之義,但由于名詞相同而且與願行發心、叁律儀等大乘總的學處相同,因而稱爲共同戒條。在此依照金剛乘的殊勝密意來講,盡管需要以各部的瑜伽來守護五部誓言,但主要應當修學自己所屬部的戒律,所以稱爲五部各自戒或五部誓言。接下來依照次第而宣說:

  一、如來部誓言:按照直接意義來說,穩固受持願行二發心以及具足各自法相的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戒,這一切的所依即是不共皈依叁寶。隱含意義即受持空樂無二菩提心與心性本來清淨叁殊勝自性。如來部瑜伽毗盧遮那佛主要是身部,身是一切果法的所依,同樣戒律也是一切功德的所依,戒律的根本即是皈依,因而將願行二菩提心與叁律儀立爲此部的誓言。

  二、金剛部誓言:就直接意義而言,受持外標志物的鈴杵後將自己觀爲大手印本尊,《集真如續》中雲:“彼當持金剛,搖晃正法鈴,以誓言加持,大手印誦咒。”隱含意義指內鈴杵與密鈴杵。其中內鈴杵即方便佛父金剛寶、智慧佛母蓮花鈴,手印爲互相雙運。密鈴杵指白紅菩提燃降而雙運,修持真如不變大樂與具殊勝之空性無二無別雙運智慧也就是大手印。對于開示此等真如之義的上師也要恭敬依止承侍。由于金剛不動佛主要是意部,能诠方便智慧的標志物鈴杵以及內密真如鈴杵爲所诠意之本體,因此受持手印鈴杵與依止上師安立爲金剛部的誓言。

  叁、珍寶部誓言:依照直接意義而言,財施、法施、無畏施、彼之根本大慈心此四布施,每日六時中要奉行。隱含意義,通過雙運菩提心降返生起四喜智慧。由于寶生佛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故爲珍寶部,布施也是賜予所需的本體,因而財施、法施、無畏施與慈施安立爲此部的誓言。

  四、蓮花部誓言:按照直接意義而言,受持外因相叁乘、內事、行、瑜伽叁續、密內叁續諸乘之詞義。隱含意義:于中脈內持風,從而修持無毀之語金剛。由于無量光佛是語蓮花部,法也是語金剛之本體,所以受持內外密乘義立爲蓮花部的誓言。

  五、事業部誓言:就直接意義而言,在具足以上所有戒律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供養內外密的供品,供施食子,進行火施等受持四事業之一切次第。從隱含意義來講,這一切均以智慧方便雙運印持,通過供養而令融樂之蘊界根境諸天尊心滿意足。不空成就佛是一切事業的主尊,同樣,這些戒也主要是事業的本體,所以安立爲此…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建立叁戒一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