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P26

  ..續本文上一頁庸顯現的反體當時就不複存在了,因爲這二戒的本體已轉依爲五部總的毗盧遮那佛的誓言而無有異體存在。

  丁四、功德上具:

  世人行者瑜伽士,勝心上上有害下,

  是故上具下功德,如此能勝伏下戒。

  世間俗人、實修叁學相續稍得境界的瑜伽士、以殊勝方便智慧攝持的瑜伽士超勝的內心上上有害于下下相續中的低劣之心與耽著顯現等,因此守護下戒的功德在上戒中以增上具足的方式而勝伏。《密藏續》中雲:“因調化故戒,無量所有戒,無余淨攝于,無上勝誓言。”

  丁五、要點不違:

  依靠叁想而行淫,彼瑜伽士不具足,

  對境意樂行究竟,如夢要點不相違。

  如果有人想:別解脫戒與菩薩戒攝于密乘戒中是不合理的,因爲別解脫戒的四他勝等一切罪業均需斷除,菩薩禁止一切有害衆生之事而饒益他衆,這與密乘戒的五應行誓言直接相違。

  解答:表面看起來相違,實際上絲毫也不相違,以四他勝中的非梵行爲例,通過叁想的方式依止業手印時表面上是行淫,其實那位瑜伽士斷除了對境的自相之想而轉依爲佛父佛母之想,因此不具足對境支分;由于將自相的貪愛轉依爲大樂之想而不具足意樂支;對于以貪欲所行之事,能行者以防護之善巧方便攝持,因而不具足加行支;最終將究竟泄露明點自己感受安樂的貪欲轉變爲大樂智慧,不漏而持明點,所以究竟支也不具足。由此可見,了知一切法爲心性自現的人就像在夢中行事一樣,叁戒的要點根本不可能相違。《密藏續》雲:“無貪即是貪,貪性無有貪,彼爲勝梵行,亦是極大貪。”又“本來無生真如性,幻現眼花之方式,雖作雙運降伏事,然而塵許亦未作。”

  丁六、應時主行

  惡業以及大衆中,主行下者離貪欲,

  行時靜處行密宗,內不相違無雜護,

  違量遮需智者許,初學瑜伽成就者,

  以及遍知何行爲,需結合時時輪說。

  不善罪業方面的所有自性罪以及在大庭廣衆之中,不用說是初學者,就算是自相續不爲罪業所染的諸位瑜伽士爲了不失毀所化衆生的相續,也必須主要按照聲聞宗而行持,如《密集金剛》中雲:“外持聲聞行,內喜密集義。”大阿阇黎蓮花生大士也曾經這樣說過:“外在實行依照經部宗,具細取舍因果之必要。”

  如果菩薩遠離了自私自利之心,並且必定成爲利他的身語七不善有開許。

  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爲時以及在寂靜處行持密宗行爲,雖然表面上與下戒相違,但只是墮罪的形相。究其實質,非但無有罪過反而具有必要,如蓮師又說:“內依密乘共同宗派行,具有結合生圓義必要。密依大密阿底宗軌行,具即生成虹身之必要”《分析叁戒論》中雲:“凡爲罪業不善方,多依聲聞宗守護,相違離貪之墮罪,依照菩薩宗護持,成爲世間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護,若成世間趨入因,開許大乘別解脫。”

  如果叁戒內部互不抵觸成爲一致,則成爲他衆不信的部分等所有取舍之處當互不混雜分別圓滿守護。如果內部相互抵觸,有一戒稱爲所斷的成爲另一戒的所護這樣相違的現象,那麼要看哪一戒成爲自相續所遮煩惱的對治以及不束縛相續,就行持那一戒,這一點是智者們共同承認的。

  如果産生不善罪業,無論何者均當遮止,如果産生善業與功德,那麼就必須要修學。因此,分清一般與特殊的要點極爲關鍵。也就是說,具足叁戒金剛持上師行爲必須無有過患,而且還要與時間相結合,對于各時的取舍都要通達。

  初學者主要護持別解脫的所遮與菩薩戒、密乘根本支分的所有墮罪。所謂的初學者是指尚未獲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轉變酒的味道以及滅毒等暖相之前的人。境界得到穩固以後根據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同,通過安住于生圓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勝誓言物等密宗內續的共同行爲,如果依靠修持生圓獲得了暫時成就,則行持無有取舍的行爲,現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時,則唯一是利他的行爲。總而言之,行爲必須與時間相結合,這是《時輪金剛》中所說的。《時輪金剛大疏》中雲:“故初業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獲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丙叁、攝義:

  功德基礎別解脫,隨力引發菩提心,

  乃是密宗之分支,獲能成熟之灌頂,

  守護叁戒如眼目,修知叁相尊生次,

  有相無相圓次第,近因行爲漸相合,

  即生臨終中陰界,自性化身刹成佛。

  聲聞與共同道中以對輪回的厭離出離心引發隨力而受成爲一切功德之基礎具足四所斷或身語所七斷的七種別解脫戒,應當斷除身語的惡行。在此基礎上,以願無量無邊的所有衆生獲得菩提的意樂而受菩薩戒,這兩種戒就成了密乘戒的支分。也就是說,一切有情自性本來清淨,但由于未證悟此理而倍受痛苦因果的逼迫,以對此等衆生難忍的大悲心驅使而依靠能成熟的灌頂在相續中獲得密宗持明戒,此後應當了達叁戒所有學處遮需的要點而如眼珠般珍重護持,通過認識淨基、能淨的方式而不離了知叁相爲天尊的見解,修持甚深生起次第、風脈明點切要之道上下門有相圓滿次第及諸法以空性印持的無相圓滿次第。如果不斷修習並與迅速獲得無漏之果的近因行爲次第相結合,那麼上根者即生中就能成就雙運身,中根者于臨終光明中得到雙運身,下根者于轉世中陰依靠法性真谛的加持而于自性化身刹土中面見金剛薩埵等五部如來,得受灌頂、菩提授記的安慰後成就真實正等覺佛果。

  第五品總分析叁戒之次第釋終

  

  甲叁(末義)分四:一、作者生起大悲心之理;二、造論之必要;叁、造論方式與回向;四、造論之結論。

  乙一、作者生起大悲心之理:

  今多未修胡言者,自智塵許未證悟,

  杜撰儀軌滿愚心,思此感傷淚盈盈。

  如是前輩的成就者高僧大德們在所化衆生前已現示前往其他刹土,如今他們珍貴善妙的論典僅有書函存留于世。真正能以弘法利生的清淨意樂而不違教理講經說法等方式傳教的宗軌也已奄奄欲滅。在五濁猖獗的當今時代,許多未以聞思賢妙論典修煉過自心卻自以爲是的尋思者信口開河誹謗他人,擾亂佛教,對自己本有的智慧絲毫也未證悟,卻對守護叁戒漠然輕視,爲數不少自命不凡的冒牌成就者自相續顯然已被魔加持,或者被脫離勝觀的平凡住心如陽焰水般的覺受假相所迷惑。對那些與任何經續均不相符自我杜撰的儀軌或者經續的儀軌略知一二,便洋洋自得的這些人不僅無有生圓次第等親身體驗的要訣,而且就連各自所護學處的界限也是一竅不通,只是依靠精通儀軌的詞句、明白一點用法,便用金銀珠寶將壇城與佛像佛塔裝飾得精美莊嚴,以貪圖聞名利養的惡劣發心爲他衆灌頂等表面利衆。此時此刻,根本不了解佛教如意寶本是教法與證悟的道理所有愚昧無知之徒竟然心滿意足地隨學他們,看到這種自欺欺人的場面,作者不禁深感痛心,對濁世衆生的悲憫之情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淚水盈眶。

  乙二、造論之必要:

  顯密諸道爲衆生,完整無誤道佛說,

  雪域彼等執一方,雖欲圓融成名相。

  隨所化補特伽羅各自根機不同所說的一切顯密道均是爲了無量衆生調伏相續獲得叁菩提而宣說的。這一切修法可以如此歸納,別解脫作爲基礎,菩薩乘爲框架,密宗竅訣爲成形的建築,所有補特伽羅成佛完整無缺、毫無錯謬的此道可囊括佛陀演說的一切法門,可以說叁戒密意博大精深。在此雪域,有些人對顯密論典只是片面性獲得信解便各執己見,如同瞎牛吃草一般,真正將諸法融會貫通而受持的人可謂寥寥無幾。那些想將顯密修法合而爲一,歸納爲叁戒的人看起來也是分開行持叁戒,只是頭口上說起來美妙動聽,實際上根本不懂得開遮界限一般與特殊一切均不違教理來講解,僅僅是停留在字面上成了形相而己,作者簽于以上原因,認爲很有必要造此論典。

  乙叁、造論方式與回向:

  依成就者之善說,聚精會神撰著故,

  思無罪垢以此善,願衆速得普賢果。

  此論是依據那些以經續之義而抉擇的成就者們之善說中開示的意義,未雜有偏袒之心以及自己的臆造而是憑自己的智慧專心致志詳細觀察分析、不違教理竅訣、全神貫注而撰寫的,因而自以爲無有未證邪證憑空捏造等罪業的垢染,這是作者以高昂的語調,爲使人感到值得可信而未作忏悔。以造此論所得的殊勝善根,願遍滿虛空界的一切衆生無勤快速獲得一切如來身智無離無合本性普賢王果位。

  乙四、造論之結文:

  此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是雪山環繞的藏地南方出生具有出離心的阿裏班智達班瑪旺嘉撰著,願于十方叁時成爲廣弘無上大圓滿法之因。

  正如土彌桑布劄所說:“文字之中出名稱,名稱之中出詞句,以句可說一切義。”文字組合成名稱,名稱組成詞句,詞句組成偈頌,因此依靠詞句而形成了有五品內容的這部論典。此論的作者是雪山環抱的藏地南方地區阿裏羅哦塘出生具有殊勝智慧、以遠離有寂二邊的出離心尋求無上菩提的意樂引發,具有利他善巧方便、精通五明的阿裏班智達班瑪旺格嘉波多吉劄巴嘉村吉祥賢依據佛經注疏而撰寫。欲求解脫的諸修行人理當恭敬頂戴。《寶性論》中雲:“何者一心爲佛教,無有散亂專注說,與得解脫道相同,當如仙人(佛陀)教頂戴。”如是造論的所有善根願于叁時所攝的一切世間界中成爲總的顯密、尤其是諸乘之頂自性大圓滿阿底約嘎教法以講修方式弘揚光大之因,如是發願可謂是所有回向中最爲殊勝的,因佛經中說一切發願均攝于回向受持妙法之中。《普賢行願品》中亦雲:“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當今佛教光微存,此時當離毀人身,

  惡友以及散亂事,以聞思修諸法理,

  勤修解脫之妙道。因無俱生之智慧,

  所說諸過具法眼,諸聖者前誠忏悔,

  若有些許之善說,願成佛法久住因。

  此叁戒論釋是經叁藏法師丹巴哦色釀波誠摯勸請,盛情難卻,梵語爲革讷(雲丹嘉措)口述,請求者作記錄。芒嘎朗!吉祥!

  

  二○○叁年六月十六日

  譯畢于色達喇榮聖地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建立叁戒一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