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钦巴尊者则认为:异熟持明是究竟资粮道加行道所摄,寿自在持明为见道所摄,大手印持明为修道所摄,任运持明则是无学道所摄,因而承许四持明为圆满五道所摄。
也就是说,获得见道时身心解脱为光明本尊,超越生死,以双运天尊身大手印印持蕴界处之诸法,从而不清净的显现自相荡然无存,因此就最主要方面而安立见道、修道,从无生无死的反体而立为寿自在持明,从成就双运天尊身的反体而安立为大手印持明。实际上此二派在这一点上无有不同。对于最后的任运持明,有时承认四持明为法相乘五道圆满所摄,这时它的意思与因乘的无学道普光地是一致的,有时说是金刚乘无学道三身的三地,其实都是相同的。对于因乘的普光地,如续中云:“汝之究竟普光地,大方便乘之憩处。”所承许的因乘究竟果地与密乘最后道五身任运金刚持佛意义相吻合,因而将其假立为任运持明,密宗自地最终果位五身任运自成之地是真正的任运持明。
所以我认为,这两者通过真实与假立的方式而称呼都是可以的。无论如何,在承认依靠生圆次第之道而依次获得五道功德的这一点上无有不同。三资粮道的四念住等与因乘相同的所有功德仅是以相似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而获得;不同的是密宗显现现为天尊,即称为信解或修习之天尊身。加行道暖位顶位以上,通过修生起次第、不共的圆满次第以及双运之力而使各自脉轮的细脉结解开,从而获得共同的五根五力;不共的功德是密宗生起喻光明,天尊身的显现也更真实更广大,称为风心天尊身。以加行道的近因依靠有戏、无戏、极无戏行为中的任意一种而现前见道,此后中脉、精脉、血脉的二二脉结解开而成就共同的七菩提支、一千二百功德,圆满布施度;不共的功德即显现有学的双运天尊身而成办广大的利他事业,之后不共的功德双运天尊身更为增上、清净,由此利他事业也较前广大,八正道与一万二千功德等世俗的功德,其余九度等共同的一切功德也得以究竟,从而彻底清净三现迁移习气,获得殊胜悉地无学双运三身功德反体所分的和合七支。由此一来,法身功德的自利、色身功德的他利任运自成。和合七支即如来报身自性所具七支:受用圆满支、和合支、大乐支、无自性支、大悲周遍支、利生无间支和永住无灭支。
第四品密乘戒次第释终
第五品 三戒圆融
乙五(一个补特伽罗相续中三戒圆融行持)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丙一、略说:
三戒一人相续中,自体不混遮需圆,
本体转依德上具,应时主行要不违。
现在通过深入分析而说明次第受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补特加罗一相续中毫不相违而行持的概括性道理。
一般来说,前后相继应世的大德们的观点有许多不同之处,然而归根结底可包括在承认三戒一体与异体两种观点中。承认三戒异体者也不外乎承认上戒胜过下戒与下戒作为上戒的所依即能依所依的关系等,这内部的所有分类大多数都只是相应所化众生的根机与必要才这样安立的,未见到实际意义上有矛盾之处。
承认三戒异体的观点,就像在讲波罗蜜多安立六度各自本体时,布施的本体为舍心、持戒的本体为断心等安立了六种不同的本体,其实所有这些均是一致的。对于同一个菩提心,在分析数量与地界时,波罗蜜多等一切白法在菩提心中是一体的,这一点完全一致。同样的道理,具足别解脱戒的菩萨想断除轮回之因——自相的业与烦恼,为利他而愿意住于轮回中,这两种愿望需要安立为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本体。从这一点来看它们虽然是异体,但实际上也并非不承认此二者为菩提心的一本体。密乘戒如果依此类推,也无有任何相违的地方。
可是,仅仅耽著本体与反体词句的有些人或者认为三戒完全是一体,或者认为是迥然不同的异体而执为相互矛盾,在这些人面前,大智者大成就者们彼此之间所进行的辩论破立实际上并不是以偏袒之心而互相排斥,就像新旧派安立见解也是根据所化众生的根机与暂时的必要不同而有不同的观点一样。虽然建立自宗、破斥他宗的这种方式也是曾经出世、现今住世的诸位大德们的作法,但这也完全是对趋入各自之妙道未生定解、怀疑重重的人面前,彻见了诸法如梦如幻的道理后为了令那些对自宗满腹狐疑者获得诚信才如此做的。由于讲辩著是智者的所为,因此非但无有过失,反而具有实义。作为凡夫初学者,本应当趋入自己前世有缘的道,对之生起定解再进一步修学,否则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听盲从,最终必将沦落到无有依处、无所适从的下场,如同途中漂泊不定的饿狗一样。
还有些人本来自己无有以三量立自宗、破他宗的智慧,仅是因为固执己见而认为自己的宗派是最殊胜的,与之不同的所有他宗均是低劣的,不但不实修对于自己所了知的法义,而且以毫无意义的贪嗔偏袒执著自扰相续,中伤诽谤其他大德与上好的论典,如此之辈纯粹是在依靠大德与正法积累无量罪业。寂天菩萨亲言:“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经观庄严论》中云:“未见色亦难断定,何况深奥之佛法?故置为妙无罪过。”《宝性论》中云:“何者一再依恶友,于佛陀尊怀恶心,杀害父母与罗汉,破僧和合行非事,若思法性速解脱,何者嗔法岂解脱?”
因此,我们如果能将一切经论视为教言,通达所有宗派互不相违,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即便不能做到这一点,最起码也要对自己所趋入的道生起定解,尽己所能实地修持,对其他不同宗派的法门均观清净心,如此自己的闻思不会变成魔业,也不致于损坏自相续,而且进行闻思也大有必要。在此讲述这些虽然没有大的必要,但想到对新入佛门者稍有裨益而写。
接下来宣说此论所讲的内容,对于经续及注疏之义,我们要明确此论中所列举的具有三智慧无尽辩才的全知荣索秋桑与龙钦巴尊者、以清净心肩负弘法利生之重任的大译师仁钦桑波、精通五明的大智者根嘎嘉村尊者等新旧派诸多成就者的无垢意趣。关于三戒各自反体不相混杂、遮需圆满、下戒的本体转依为上戒、下戒的功德上戒以上具的方式存在、表面相违实际不违以及在何时何地主要需要行持上下何戒这六种道理,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中说:“声闻菩萨与密乘,三戒悉皆不违越,禁自相续尽利他,所现转为解脱道。”其中所说的意义,在其注释《净车疏》中云:“那么,实际上是怎样的呢?一位补特伽罗相续中具足三戒而守护,自体不混、需遮皆圆、本体转依、功德上具、要诀不违,应时主行。”
丙二(广说)分六:一、自体不混;二、遮需皆圆;三、本体转依;四、功德上具;五、要点不违;六、应时主行。
丁一、自体不混:
受戒对境心仪轨,定故自体不混杂。
三戒,从传戒的对境、受者的意乐、受戒的仪轨均是分开这一角度而言,甚至受戒时间也是分别决定的,即便是本体转依了,但各自之反体决不可能成为同位(异体的两种事物同时存在于一处),因为三戒是互不混淆而存在、得而未失而分别存在之故。本来就是这样,别解脱戒乃至有生之年承诺、菩萨戒直至菩提果之间承诺,密乘戒在得受时没有说失毁之缘以及舍戒之因。比如,以发菩提心意乐摄持而依照声闻仪轨受的大乘别解脱戒,或者声闻比丘戒重新以发心而受,无论相续中具足哪一种转依的别解脱戒,均存在等起菩提心与别解脱戒两种反体,菩提心的反体在死亡时也不舍弃,因为死亡不是菩萨戒之舍因。别解脱戒的反体即承诺守护时的反体在死亡时就已舍弃,因为有生之年为界限的缘故。《分析三戒论》中云:“大乘别解脱,比丘等戒律,反体死时舍,菩提心反体,彼果亡亦现。”
丁二、遮需皆圆:
所遮烦恼需不缚,各自道方皆圆满。
断除转变与道用,均断惑相智者同。
在戒除所遮——自相续烦恼以及由烦恼引发的不善业这一点上,三戒均是一致的。《毗奈耶经》云:“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贪欲之因而未远离贪欲,此非正法、非戒律、非佛教;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远离贪欲之因而不成贪欲之因,此乃正法、乃戒律、乃佛教。”而且三戒的所需——自相续不为烦恼所束缚也是相同的,就拿非梵行来说,声闻乘禁止与菩萨乘、密宗乘以方便摄持而行这两者在不为贪欲之垢所染污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虽然形相上不同,但从各自道的不同角度而言,遮止、需要功德均圆满。声闻乘视二谛实有存在,因而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性而转变为法性,密乘将烦恼视为智慧自性而道用。三戒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是各自分开的,实际上均要断除束缚之因的自相烦恼,这一点所有智者都是一致认同的
丁三、本体转依:
别解若以发心摄,即谓严禁恶行戒,
获灌顶成密乘戒,故称本体转依也,
此以五十万续部,教证明显而成立。
以自相烦恼引发的三门之业而束缚在轮回中,因而如果以片面性的智慧与大悲摄持而守持断除恶行戒,则成为暂时增上生、究竟解脱之因,这样的别解脱戒如果以等起发菩提心与大智慧摄持而行持利他的事业,那么就会变成大菩提解脱之因,也就是所谓菩萨戒中的严禁恶行戒。
菩萨戒也是同样,在获得灌顶并以大方便大智慧彻底摄持,那么就成了无勤任运自成无上大菩提之因的金刚持密乘戒。因此说,别解脱与菩萨乘,注重自利以及耽著平庸的显现而断除害他与利他为主的二心转依成密乘戒的本体,这一点依靠五十万续的教证可以明显成立。如前所说此续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姓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又如《密行续》中云:“譬如石成铜,铜成金子相,铜时无有石,成金不现铜,持明内比丘,存在别解脱,以及菩萨戒,佛陀未宣说。”获得密乘戒之人的相续中如果生起了殊胜方便智慧,那么别解脱戒的低劣之心与耽著平…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