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P26

  ..续本文上一页庸显现的反体当时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这二戒的本体已转依为五部总的毗卢遮那佛的誓言而无有异体存在。

  丁四、功德上具:

  世人行者瑜伽士,胜心上上有害下,

  是故上具下功德,如此能胜伏下戒。

  世间俗人、实修三学相续稍得境界的瑜伽士、以殊胜方便智慧摄持的瑜伽士超胜的内心上上有害于下下相续中的低劣之心与耽著显现等,因此守护下戒的功德在上戒中以增上具足的方式而胜伏。《密藏续》中云:“因调化故戒,无量所有戒,无余净摄于,无上胜誓言。”

  丁五、要点不违:

  依靠三想而行淫,彼瑜伽士不具足,

  对境意乐行究竟,如梦要点不相违。

  如果有人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摄于密乘戒中是不合理的,因为别解脱戒的四他胜等一切罪业均需断除,菩萨禁止一切有害众生之事而饶益他众,这与密乘戒的五应行誓言直接相违。

  解答:表面看起来相违,实际上丝毫也不相违,以四他胜中的非梵行为例,通过三想的方式依止业手印时表面上是行淫,其实那位瑜伽士断除了对境的自相之想而转依为佛父佛母之想,因此不具足对境支分;由于将自相的贪爱转依为大乐之想而不具足意乐支;对于以贪欲所行之事,能行者以防护之善巧方便摄持,因而不具足加行支;最终将究竟泄露明点自己感受安乐的贪欲转变为大乐智慧,不漏而持明点,所以究竟支也不具足。由此可见,了知一切法为心性自现的人就像在梦中行事一样,三戒的要点根本不可能相违。《密藏续》云:“无贪即是贪,贪性无有贪,彼为胜梵行,亦是极大贪。”又“本来无生真如性,幻现眼花之方式,虽作双运降伏事,然而尘许亦未作。”

  丁六、应时主行

  恶业以及大众中,主行下者离贪欲,

  行时静处行密宗,内不相违无杂护,

  违量遮需智者许,初学瑜伽成就者,

  以及遍知何行为,需结合时时轮说。

  不善罪业方面的所有自性罪以及在大庭广众之中,不用说是初学者,就算是自相续不为罪业所染的诸位瑜伽士为了不失毁所化众生的相续,也必须主要按照声闻宗而行持,如《密集金刚》中云:“外持声闻行,内喜密集义。”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也曾经这样说过:“外在实行依照经部宗,具细取舍因果之必要。”

  如果菩萨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心,并且必定成为利他的身语七不善有开许。

  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为时以及在寂静处行持密宗行为,虽然表面上与下戒相违,但只是堕罪的形相。究其实质,非但无有罪过反而具有必要,如莲师又说:“内依密乘共同宗派行,具有结合生圆义必要。密依大密阿底宗轨行,具即生成虹身之必要”《分析三戒论》中云:“凡为罪业不善方,多依声闻宗守护,相违离贪之堕罪,依照菩萨宗护持,成为世间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护,若成世间趋入因,开许大乘别解脱。”

  如果三戒内部互不抵触成为一致,则成为他众不信的部分等所有取舍之处当互不混杂分别圆满守护。如果内部相互抵触,有一戒称为所断的成为另一戒的所护这样相违的现象,那么要看哪一戒成为自相续所遮烦恼的对治以及不束缚相续,就行持那一戒,这一点是智者们共同承认的。

  如果产生不善罪业,无论何者均当遮止,如果产生善业与功德,那么就必须要修学。因此,分清一般与特殊的要点极为关键。也就是说,具足三戒金刚持上师行为必须无有过患,而且还要与时间相结合,对于各时的取舍都要通达。

  初学者主要护持别解脱的所遮与菩萨戒、密乘根本支分的所有堕罪。所谓的初学者是指尚未获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转变酒的味道以及灭毒等暖相之前的人。境界得到稳固以后根据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同,通过安住于生圆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胜誓言物等密宗内续的共同行为,如果依靠修持生圆获得了暂时成就,则行持无有取舍的行为,现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时,则唯一是利他的行为。总而言之,行为必须与时间相结合,这是《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时轮金刚大疏》中云:“故初业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获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丙三、摄义:

  功德基础别解脱,随力引发菩提心,

  乃是密宗之分支,获能成熟之灌顶,

  守护三戒如眼目,修知三相尊生次,

  有相无相圆次第,近因行为渐相合,

  即生临终中阴界,自性化身刹成佛。

  声闻与共同道中以对轮回的厌离出离心引发随力而受成为一切功德之基础具足四所断或身语所七断的七种别解脱戒,应当断除身语的恶行。在此基础上,以愿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获得菩提的意乐而受菩萨戒,这两种戒就成了密乘戒的支分。也就是说,一切有情自性本来清净,但由于未证悟此理而倍受痛苦因果的逼迫,以对此等众生难忍的大悲心驱使而依靠能成熟的灌顶在相续中获得密宗持明戒,此后应当了达三戒所有学处遮需的要点而如眼珠般珍重护持,通过认识净基、能净的方式而不离了知三相为天尊的见解,修持甚深生起次第、风脉明点切要之道上下门有相圆满次第及诸法以空性印持的无相圆满次第。如果不断修习并与迅速获得无漏之果的近因行为次第相结合,那么上根者即生中就能成就双运身,中根者于临终光明中得到双运身,下根者于转世中阴依靠法性真谛的加持而于自性化身刹土中面见金刚萨埵等五部如来,得受灌顶、菩提授记的安慰后成就真实正等觉佛果。

  第五品总分析三戒之次第释终

  

  甲三(末义)分四:一、作者生起大悲心之理;二、造论之必要;三、造论方式与回向;四、造论之结论。

  乙一、作者生起大悲心之理:

  今多未修胡言者,自智尘许未证悟,

  杜撰仪轨满愚心,思此感伤泪盈盈。

  如是前辈的成就者高僧大德们在所化众生前已现示前往其他刹土,如今他们珍贵善妙的论典仅有书函存留于世。真正能以弘法利生的清净意乐而不违教理讲经说法等方式传教的宗轨也已奄奄欲灭。在五浊猖獗的当今时代,许多未以闻思贤妙论典修炼过自心却自以为是的寻思者信口开河诽谤他人,扰乱佛教,对自己本有的智慧丝毫也未证悟,却对守护三戒漠然轻视,为数不少自命不凡的冒牌成就者自相续显然已被魔加持,或者被脱离胜观的平凡住心如阳焰水般的觉受假相所迷惑。对那些与任何经续均不相符自我杜撰的仪轨或者经续的仪轨略知一二,便洋洋自得的这些人不仅无有生圆次第等亲身体验的要诀,而且就连各自所护学处的界限也是一窍不通,只是依靠精通仪轨的词句、明白一点用法,便用金银珠宝将坛城与佛像佛塔装饰得精美庄严,以贪图闻名利养的恶劣发心为他众灌顶等表面利众。此时此刻,根本不了解佛教如意宝本是教法与证悟的道理所有愚昧无知之徒竟然心满意足地随学他们,看到这种自欺欺人的场面,作者不禁深感痛心,对浊世众生的悲悯之情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泪水盈眶。

  乙二、造论之必要:

  显密诸道为众生,完整无误道佛说,

  雪域彼等执一方,虽欲圆融成名相。

  随所化补特伽罗各自根机不同所说的一切显密道均是为了无量众生调伏相续获得三菩提而宣说的。这一切修法可以如此归纳,别解脱作为基础,菩萨乘为框架,密宗窍诀为成形的建筑,所有补特伽罗成佛完整无缺、毫无错谬的此道可囊括佛陀演说的一切法门,可以说三戒密意博大精深。在此雪域,有些人对显密论典只是片面性获得信解便各执己见,如同瞎牛吃草一般,真正将诸法融会贯通而受持的人可谓寥寥无几。那些想将显密修法合而为一,归纳为三戒的人看起来也是分开行持三戒,只是头口上说起来美妙动听,实际上根本不懂得开遮界限一般与特殊一切均不违教理来讲解,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成了形相而己,作者签于以上原因,认为很有必要造此论典。

  乙三、造论方式与回向:

  依成就者之善说,聚精会神撰著故,

  思无罪垢以此善,愿众速得普贤果。

  此论是依据那些以经续之义而抉择的成就者们之善说中开示的意义,未杂有偏袒之心以及自己的臆造而是凭自己的智慧专心致志详细观察分析、不违教理窍诀、全神贯注而撰写的,因而自以为无有未证邪证凭空捏造等罪业的垢染,这是作者以高昂的语调,为使人感到值得可信而未作忏悔。以造此论所得的殊胜善根,愿遍满虚空界的一切众生无勤快速获得一切如来身智无离无合本性普贤王果位。

  乙四、造论之结文:

  此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是雪山环绕的藏地南方出生具有出离心的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撰著,愿于十方三时成为广弘无上大圆满法之因。

  正如土弥桑布札所说:“文字之中出名称,名称之中出词句,以句可说一切义。”文字组合成名称,名称组成词句,词句组成偈颂,因此依靠词句而形成了有五品内容的这部论典。此论的作者是雪山环抱的藏地南方地区阿里罗哦塘出生具有殊胜智慧、以远离有寂二边的出离心寻求无上菩提的意乐引发,具有利他善巧方便、精通五明的阿里班智达班玛旺格嘉波多吉札巴嘉村吉祥贤依据佛经注疏而撰写。欲求解脱的诸修行人理当恭敬顶戴。《宝性论》中云:“何者一心为佛教,无有散乱专注说,与得解脱道相同,当如仙人(佛陀)教顶戴。”如是造论的所有善根愿于三时所摄的一切世间界中成为总的显密、尤其是诸乘之顶自性大圆满阿底约嘎教法以讲修方式弘扬光大之因,如是发愿可谓是所有回向中最为殊胜的,因佛经中说一切发愿均摄于回向受持妙法之中。《普贤行愿品》中亦云:“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当今佛教光微存,此时当离毁人身,

  恶友以及散乱事,以闻思修诸法理,

  勤修解脱之妙道。因无俱生之智慧,

  所说诸过具法眼,诸圣者前诚忏悔,

  若有些许之善说,愿成佛法久住因。

  此三戒论释是经三藏法师丹巴哦色酿波诚挚劝请,盛情难却,梵语为革讷(云丹嘉措)口述,请求者作记录。芒嘎朗!吉祥!

  

  二○○三年六月十六日

  译毕于色达喇荣圣地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建立三戒一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