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暴躁的人,以善意對傷害自己的人。
◎人的價值在于奉獻與犧生。
◎治療自私與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犧牲。
◎當你將自己奉獻出來的時候,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
大慈悲法門
◎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目,誠懇地剖視自己、分析自己、認識自己。
◎法的修持,落實在“觀心”,而觀心的始終要訣,在念念“自知、自覺”中。
◎以弘揚佛法爲已任者,應不是用來重複佛陀的教語,而是以行動來實踐的。
◎知識是用學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導一個人,慈悲的言行、關愛的心懷,比任何都受用。
◎真正的布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人世間的事事物物,從淡泊中滋生喜樂;從無求中,體驗清淨;從無我中,實踐慈悲。
◎就修持而言,舍棄自我,是肯定“真我”和顯現“生命”之悅樂自在。所以說,在舍棄自我之後,人才發現到最大的歡喜,就是“實在”和“恒常”的悅樂。
◎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別人的過錯。
◎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因爲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
◎用如來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並自我進修,學習菩薩大無畏的精神,期許將來有朝一日,以積極的行爲,普渡天下衆生,實踐佛門的大慈悲法門。
◎隨緣是最好的性格,能隨因緣,不計較、不比較、不執著,這就是佛法。
◎“多聞”並不一定能夠增長“道力”,而是要善于觀照,觀照即修行,才能糾正自己的錯失。
◎信仰的層次,必須藉著智慧、體悟的提升,是故聽經聞法,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徑。
◎如果沒有正見、正見,所有的佛法都是偏執唯有正知、正見、正念,才是真正的佛法。
常擁慈悲心
◎禅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並非外來物,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心。
◎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諸己的,到最後都會空虛,進而執著自己的情感而産生煩惱。只要確立心靈的主體性,讓心靈自由自在,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牽絆,才是解脫之道。
◎寬恕,是可以解決萬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將愛心升華、擴大,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
◎愛是理性的犧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愛是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奉獻,愛是美化外在環境,淨化內在心靈的源頭,愛是慈悲的顯現,也是修菩薩行、廣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學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們的“念力”就是決定業報的因,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讓它再造“業因”。
◎人不聰明,愚笨沒有關系,重要的是要有心,用心在佛法上,用心在道業上,用心在利衆上,身心自然就能安住。
◎我們的“心”就是被這種“貪”,跟那種不喜歡的“嗔”,還有“無明”的這些不明道理、不正確的這些心態所左右。
◎學佛修行之可貴,在于常湧慈悲心,視萬物與我一體,同體大慈力,同懷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現前時,亦能超脫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變道心。
◎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單修“慧”而沒有“悲心”的話,你的智慧中就會夾雜著傲慢。
◎人間的一切事物、財富、名位、愛恨、情仇,無一不是如露如雷,刹那變滅。唯有不再執著,放下萬緣,遠離虛妄,才能生活在自立、自主、自由、自在的美好意境中。
◎財富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爲了便生活更美好、幸福,我們可以追求財富。但是不要忘了還有一個心靈世界,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寬廣更美麗。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實現。
◎不必企圖改變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其實寬容與了解的心,是心靈平靜的因素,而愛、忠誠與關懷,才是人生不渝的寶石。
慈悲與智慧
◎忍辱,是擁有“希望”的唯一法門。
◎理想的淨土,是落實于現實的人間。
◎認錯,是對自己最大的包容。
◎菩薩道就是走向社會人群,以衆生爲根本的修行方法。
◎身體的勇敢,是動物的本能;精神的勇敢,才是更高超、更真實的勇氣。
◎小偷,其實是向自己偷東西最多的人。
◎在道場中都有是是非非的,聰明的人看見之後,會毅然的離開道場。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就會以“是”爲學習,以“非”爲檢討,使整個道場運作不息,並且精進不已。
◎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擁有土地、大廈、金錢及權勢,也不是擁有知識、技能、學曆及才華,而是擁有一顆“誠實”的心。
◎真正的殘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裏沒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環境的困頓,蹇厄,而是自己喪失信心。
◎當憐憫轉爲慈悲,當世情轉爲智慧,當一顆心與佛法澄然相映時,這蜉蝣過客般的人生,這感恩回饋的人生,才有了意義。
◎“當下”,就是此時此刻,也就是一心不亂,也就是平常心,也就是正念相續,也就是不跟著五光十色的妄念走。只有“現在”,不沈溺“過去”,不幻想“未來”的心境。
◎人生最大的犧牲,就是犧生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犧牲。
◎信仰是“理智”的延績,而不是“感情”的作用。
◎世間人要對法律負責任,而修行人是要對“因果”負責任的。
◎休息是爲了走更遠的路,而擁有卻是爲了做更多的付出。
◎慈悲是一種把感情升華,變成爲衆生的“大愛”,而不是私愛,是一種平等的愛,而不是有選擇的愛,也是一種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愛,更是一種清淨而沒有染欲的愛。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學問,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養”,可以安頓自己,也可以清醒別人。
以慈悲爲住
◎渡衆利生,是一種義工聖職,也是一種生命的奉獻,更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所以嚴格說起來,義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
◎承受業報,也是一種消業的方法,因爲當一個人的業力重到無化解余地時,唯一的化解方法,恐怕只有承受業報才能消業。原因是自己的業力太重,又沒有足夠的福德可以轉化業報的緣故。
◎真正的看透即是看破,是提起精神爲大衆服務,付出心血的。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給別人,任人宰割一樣。
◎感受清淨、自在、萬緣放下的輕安,是一種真正解脫的柔軟心安。
◎不要用貪婪、嗔怒、嫉妒、愚癡的眼睛看這世界,別忘了你還有美麗、智慧、悲憫、寬恕的另一只眼。
◎貢獻自己所學、所能,多爲利益衆生而盡一份心力,這才實在,因爲一個人所能留給別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在生命的千變萬化之中,沒有未來,也沒有過去,只有“現在”,能夠把握住了現在,同時也能掌握了過去和未來,這就是生命。
◎時間是無常的代名詞,而執著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生死只是一種意識形態轉變,並無“真實”之體。
◎以道德爲衣,以無爲爲食,以慈悲爲住。
◎生死輪轉如時鍾,沒有停止,要脫離生死輪回,必須要涅槃,從世間生死到出世涅槃,不外要修行。
◎你要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衆緣和合、衆力所成,非獨一人所能,是故應懷感恩的心。
◎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無常變化,唯有放下內心的貪、嗔、癡,證悟真如法性,才能真正不受“無常”的影響。
◎“我”之存在,其確實性是一定的時間、空間,因果、行動、反應之間的關聯。時光流逝,關聯就會改變,所以,“我”之所以爲我,大部份也是現象的。
◎在因緣法則下,使我們警惕到人生的短暫無常,必須把握“當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緊修行,開發內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淨圓滿的道路盡情地發揮生命無限的價值。
◎“無我”方能與人共生、與人共體,才不會有糾紛爭執。
修行就是慈悲
◎學佛須知叁件事:( 1)深信因果。(2)恭敬叁寶。(3)無限的容忍。
◎自己有過,高高興興地改過;別人有過,心平氣和地勸導。
◎不肯布施是貧窮相;永遠布施的人,永遠不貧窮,因爲至少他內心富有。
◎要顯現空性,先懂得二種心態,( 1)感恩心。(2)柔軟心。就具足忍辱。
◎要求別人很容易,要求自己太難了,這是大多數人易犯的毛病。
◎修行人就是要將有事化爲無事。修行人就是要將煩惱化爲無煩惱(菩提)。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樂,也使他人安樂。
◎慈悲的對象不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衆生,乃至一切無情有情萬物。
◎印度聖雄甘地說:從一個民族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民族品質的高下。只有善待動物的民族才能建立偉大的國家。
◎令人尊敬的人有共同的特性;懂得照顧,能體察別人的感受;懂得諒解,能同情別人的處境;言語溫和,行爲有禮,常保自己美好的品質。
◎做爲一個修行人必須先做後說,先實踐再說,能說不能做,不是真慧、真修行人。
◎若聞苦惱悲傷事,必要觀想:若聞苦聲,當願衆生,離苦得樂,業障消除;若見病人,當願衆生,離苦得樂,業障消除;若見意外死亡,見亡者,當願衆生,離苦得樂,業障消除。
◎有一些語,只能存放在自己心中,作爲智慧的教育,說出來好似在訓導對方,反而顯出自己的愚癡。自己要做好,也要尊重別人。
◎原諒別人,檢討自己,吃虧便是占便宜。
◎學佛最重要的是學大地的謙虛,學虛空的如幻、包容。人之偉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
◎萬法皆是由因緣所生起,應當廣結善緣,普遍建立良好的關系,若能體會“緣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顆慈悲喜舍的心。
◎修行人要有度量,要廣結善緣,怕因果要惜福。柔和謙順,不起愛憎。利益他人,圓滿他…
《慈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