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P2

  ..续本文上一页暴躁的人,以善意对伤害自己的人。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生。

  ◎治疗自私与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

  ◎当你将自己奉献出来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

  

  大慈悲法门

  ◎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目,诚恳地剖视自己、分析自己、认识自己。

  ◎法的修持,落实在“观心”,而观心的始终要诀,在念念“自知、自觉”中。

  ◎以弘扬佛法为已任者,应不是用来重复佛陀的教语,而是以行动来实践的。

  ◎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喜乐;从无求中,体验清净;从无我中,实践慈悲。

  ◎就修持而言,舍弃自我,是肯定“真我”和显现“生命”之悦乐自在。所以说,在舍弃自我之后,人才发现到最大的欢喜,就是“实在”和“恒常”的悦乐。

  ◎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的过错。

  ◎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因为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随缘是最好的性格,能随因缘,不计较、不比较、不执著,这就是佛法。

  ◎“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而是要善于观照,观照即修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失。

  ◎信仰的层次,必须藉著智慧、体悟的提升,是故听经闻法,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径。

  ◎如果没有正见、正见,所有的佛法都是偏执唯有正知、正见、正念,才是真正的佛法。

  

  常拥慈悲心

  ◎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并非外来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

  ◎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诸己的,到最后都会空虚,进而执著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烦恼。只要确立心灵的主体性,让心灵自由自在,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牵绊,才是解脱之道。

  ◎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

  ◎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也是修菩萨行、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学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再造“业因”。

  ◎人不聪明,愚笨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心,用心在佛法上,用心在道业上,用心在利众上,身心自然就能安住。

  ◎我们的“心”就是被这种“贪”,跟那种不喜欢的“嗔”,还有“无明”的这些不明道理、不正确的这些心态所左右。

  ◎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单修“慧”而没有“悲心”的话,你的智慧中就会夹杂著傲慢。

  ◎人间的一切事物、财富、名位、爱恨、情仇,无一不是如露如雷,刹那变灭。唯有不再执著,放下万缘,远离虚妄,才能生活在自立、自主、自由、自在的美好意境中。

  ◎财富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为了便生活更美好、幸福,我们可以追求财富。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个心灵世界,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宽广更美丽。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实现。

  ◎不必企图改变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其实宽容与了解的心,是心灵平静的因素,而爱、忠诚与关怀,才是人生不渝的宝石。

  

  慈悲与智慧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唯一法门。

  ◎理想的净土,是落实于现实的人间。

  ◎认错,是对自己最大的包容。

  ◎菩萨道就是走向社会人群,以众生为根本的修行方法。

  ◎身体的勇敢,是动物的本能;精神的勇敢,才是更高超、更真实的勇气。

  ◎小偷,其实是向自己偷东西最多的人。

  ◎在道场中都有是是非非的,聪明的人看见之后,会毅然的离开道场。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会以“是”为学习,以“非”为检讨,使整个道场运作不息,并且精进不已。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土地、大厦、金钱及权势,也不是拥有知识、技能、学历及才华,而是拥有一颗“诚实”的心。

  ◎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

  ◎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当下”,就是此时此刻,也就是一心不乱,也就是平常心,也就是正念相续,也就是不跟著五光十色的妄念走。只有“现在”,不沉溺“过去”,不幻想“未来”的心境。

  ◎人生最大的牺牲,就是牺生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牺牲。

  ◎信仰是“理智”的延绩,而不是“感情”的作用。

  ◎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而修行人是要对“因果”负责任的。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而拥有却是为了做更多的付出。

  ◎慈悲是一种把感情升华,变成为众生的“大爱”,而不是私爱,是一种平等的爱,而不是有选择的爱,也是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清净而没有染欲的爱。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学问,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养”,可以安顿自己,也可以清醒别人。

  

  以慈悲为住

  ◎渡众利生,是一种义工圣职,也是一种生命的奉献,更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严格说起来,义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承受业报,也是一种消业的方法,因为当一个人的业力重到无化解余地时,唯一的化解方法,恐怕只有承受业报才能消业。原因是自己的业力太重,又没有足够的福德可以转化业报的缘故。

  ◎真正的看透即是看破,是提起精神为大众服务,付出心血的。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给别人,任人宰割一样。

  ◎感受清净、自在、万缘放下的轻安,是一种真正解脱的柔软心安。

  ◎不要用贪婪、嗔怒、嫉妒、愚痴的眼睛看这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在生命的千变万化之中,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现在”,能够把握住了现在,同时也能掌握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生命。

  ◎时间是无常的代名词,而执著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以道德为衣,以无为为食,以慈悲为住。

  ◎生死轮转如时钟,没有停止,要脱离生死轮回,必须要涅槃,从世间生死到出世涅槃,不外要修行。

  ◎你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众力所成,非独一人所能,是故应怀感恩的心。

  ◎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无常变化,唯有放下内心的贪、嗔、痴,证悟真如法性,才能真正不受“无常”的影响。

  ◎“我”之存在,其确实性是一定的时间、空间,因果、行动、反应之间的关联。时光流逝,关联就会改变,所以,“我”之所以为我,大部份也是现象的。

  ◎在因缘法则下,使我们警惕到人生的短暂无常,必须把握“当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紧修行,开发内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净圆满的道路尽情地发挥生命无限的价值。

  ◎“无我”方能与人共生、与人共体,才不会有纠纷争执。

  

  修行就是慈悲

  ◎学佛须知三件事:( 1)深信因果。(2)恭敬三宝。(3)无限的容忍。

  ◎自己有过,高高兴兴地改过;别人有过,心平气和地劝导。

  ◎不肯布施是贫穷相;永远布施的人,永远不贫穷,因为至少他内心富有。

  ◎要显现空性,先懂得二种心态,( 1)感恩心。(2)柔软心。就具足忍辱。

  ◎要求别人很容易,要求自己太难了,这是大多数人易犯的毛病。

  ◎修行人就是要将有事化为无事。修行人就是要将烦恼化为无烦恼(菩提)。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乐,也使他人安乐。

  ◎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印度圣雄甘地说:从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民族品质的高下。只有善待动物的民族才能建立伟大的国家。

  ◎令人尊敬的人有共同的特性;懂得照顾,能体察别人的感受;懂得谅解,能同情别人的处境;言语温和,行为有礼,常保自己美好的品质。

  ◎做为一个修行人必须先做后说,先实践再说,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慧、真修行人。

  ◎若闻苦恼悲伤事,必要观想:若闻苦声,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病人,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意外死亡,见亡者,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

  ◎有一些语,只能存放在自己心中,作为智慧的教育,说出来好似在训导对方,反而显出自己的愚痴。自己要做好,也要尊重别人。

  ◎原谅别人,检讨自己,吃亏便是占便宜。

  ◎学佛最重要的是学大地的谦虚,学虚空的如幻、包容。人之伟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

  ◎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应当广结善缘,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若能体会“缘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颗慈悲喜舍的心。

  ◎修行人要有度量,要广结善缘,怕因果要惜福。柔和谦顺,不起爱憎。利益他人,圆满他…

《慈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放生的真实意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