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感动他人,心中无事,无烦恼,一切言行皆为报恩,只是尽本份而矣!无有功德可言。
◎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说话是一种责任,不是权利或享受,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
◎讲话急促的人,修养一定不好,沉默微笑、从容,不要随便发表意见。
◎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别人,看自己的毛病,不要看别人的问题,要求自己(严以律己),不要要求别人(宽厚待人)。
慈悲之爱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有人问:“何谓慈悲?”大德答:“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别的现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状态。
◎师长以五事敬祝弟子:( 1)顺法调御。(2)诲其未闻。(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4)示其善友。(5)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怨由亲生,无亲则无怨。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凡夫之爱执,圣人不然,圣人“无缘大恶,同体大悲。”
◎无所得就无所失。
◎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
◎将顶礼变成一种对你周遭世界关怀的方式。
◎寂静是形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基本要素。
慈悲就是戒
◎贪心犯戒,其罪尚轻。若嗔心犯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嗔犯戒,弃舍众生。
◎食众生肉者,即失一切慈心,断于信根。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戒一切诸肉悉不应食。何以故?世人食肉,多不信三宝。杀啖众生,如恶罗刹,断我*轮,灭绝圣种。一切不善,由食肉起故佛弟子乃至不应生食肉想,何况食啖。《入楞伽三昧经》
◎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大报恩经》
◎犯戒有五衰耗:一者、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身所至处,众不爱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阿含经》
◎破戒有五过:一、自害。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善神远离。二、为智所诃。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三、恶名流布。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四、临终生悔。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五、死堕恶道。毁戒之人,既亏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道。《四分律》
◎尊者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见六道报应,善恶不爽。时恒水边,有一鬼问尊者言:我举身溃澜,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为人时,喜咬诸肉,杀害众生,今受华报,果报在地狱。一鬼常患头痛,男根溃败。闲言是何罪报?尊者言:汝为人时,于塔庙清净之地而行邪淫,今受此报。一鬼常在不净中嗽食秽物,臭恼缠身,问因何故?尊者曰:汝生为婆罗门,不信佛法,尝以秽食,施持戒沙门,以是因缘,受此臭恼苦报。《饿鬼报应经》
◎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大集经》
◎昔有沙弥,贪食乳酪,其心时常恋著酪味,思念不离,命终堕为酪瓶中虫。沙弥之师,得罗汉果,值僧分酪时,其师言,汝等食酪,莫伤酪中沙弥。僧言:此是虫,何言沙弥?答曰:此虫生前是我沙弥,不守戒,心贪爱酪味,随念堕为酪瓶中虫。《大智度论》
◎诸天报满,命终时。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语业,闻诸天女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于地狱。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若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为五衰相也。《正法念处经》
◎妄语之人,口气常臭,入苦恶道,无能救者。当知妄语为诸恶本,毁清净戒,死入三途。《大宝积经》
◎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嗔恚、愚痴应堕地狱,受其罪报。是人若能悔悟,修心、修身、修戒、修慧、所得重罪,现世轻受,不堕地狱。《涅槃经》
◎未来众生,欲度生死,发心修习禅定智慧,多为宿世恶业所障。宜先修忏悔之法,以宿世恶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毁犯禁戒。若不忏悔清净,而修禅定智慧,必多障碍。若戒根清净,则诸障自消。《占察善恶业报经》
※慈爱※
没有爱的生命,才是空虚而孤独的。
把别人给你的爱,当作温暖;
把别人给你的恨,当作磨炼。
慈爱大师
◎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
◎要和睦人间、和群人生,才是真正学佛。
◎别人批评时,要问心是否无愧?无愧则心安。
◎一个双手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就等于是没有手的人。
◎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因缘;因缘消逝才想做,就来不及了!
◎任何人都是自己行为的镜子!看他人的优点,自我鞭策;看他人的缺点、反省自己。
◎心如果像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能冲破。
◎心不专、念不一,做事就难以成就。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事当成是非。
◎要想让家庭吉祥和睦,就要常常起欢喜心。
◎懈怠的人是一定会堕落的。
◎把贪的念转为满足,把满足的念换做慈悲。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能与不能的事,只怕不肯!
◎精神上如能常知足,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讲话要温和轻柔,态度要谦诚亲切。
◎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灾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
◎什么人都可以原谅;唯有不诚实的人,不可以原谅。
◎人与兽之间,以道德为界;道德沦丧,社会必乱。
◎能“舍”才能认清自己。
◎爱心是无尽的财富。
◎想过去是杂成,想未来是妄想;最好是把握当下的时刻。
◎平安是福,快乐是慧;施比受更有福。
空性大爱
◎人最怕“苦”脸,不带笑容,也最怕“美”言不说,说怨言。
◎孩子的命运是由父母所创造或养成的。而父母的德行,却是孩子最好的遗产。
◎爱憎、取舍、美丑、好恶以及是非盘旋于心,怎得自在?所以说:要解脱倒悬情结之苦的唯一法门,就是“割舍”。
◎一个修行的人,如果能培育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优雅的谈吐、恢宏的气概,又能积极建立乐观进取、奋斗不懈的人生观,则可塑造成为一位甚为健全人生的现代修道士。
◎“忍”是一种力量,一种承担,一种功德,更是一种智慧。
◎遭到现实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业,而间接原因就是无明、执著、欲望等烦恼所致。
◎不执著的人,溶化在宇宙洋溢的喜悦中,对事物没有执著或憎恶,只是在爱中享受著喜悦。
◎我们需要一个很长的寿命,那就是法身的“慧命”。法身需要“福德智慧”来培养延长,就像色身需要衣、食、住、行来保护一样。因此,我们除了照顾色身的寿命之外,更要为未来的法身慧命培养延长,使“爱心”永留人间。
◎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痛苦、烦恼病根,只在于“我执”。因为有了自我的坚执,才产生诸多颠倒妄见,认虚为实,以假作真,随著幻生幻灭的外境打转,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
◎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能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陀所讲的“空”,就是教我们要以“空的思想”作基础、作准绳,好让我们在“有”的世界(物质世界)里,空掉心中被外境所迷的各种心态,如自私心、怀疑心、忌妒心等等不良的心理,才有可能让自己生活在无染及纯净的清醒状态。否则起心动念,都会为自己带来痛苦。
爱的生命
◎人要学习包容、调心、转境,生活就会过得更心安理得,法喜禅悦更充满。
◎有一念的惭愧,就有一念的善根。
◎没有“爱”的生命,才是空虚而孤独的。
◎我执放下,菩提心流露,道心就出现了。
◎修道的功夫,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的考验。
◎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真理之上。
◎我们为这个世界服务,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道德上的历练。
◎真正失败的人,是向环境屈服的人。
◎逸乐和痛苦,都是伟大的老师,人从善恶中学到很多宝贵的教训。
◎宁静,并不是寂静无声,而是“无我”之境。
◎人生的意义,是肯定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不在于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在于你为别人所做的一切。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宝贵的生命。
…
《慈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