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P4

  ..续本文上一页

  ◎要精进,就要先自觉,自觉以前的点点滴滴有何不对,任何偏差都要以决断的真心,确实改进、改变,进而提升自我。

  ◎看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所以说真正的看破,是提起或振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学道是一个思想,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信仰,不是一句话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种修行。

  ◎“忍”是勇气、担当、奉献、负责的表现,有“智”的人才会忍,有“慧”的人才会忍。

  ◎融和是一种容人的雅量,一种平等的对待,一种尊重的言行。

  ◎人心须在不断的行动中学习所学的,才是实用的能力。务必在实务中历练拥有的智识,才会化作生命的力量。光凭空想思考,不能实地解决问题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觉的爱

  ◎保持现状就是退步,安于现实即为落伍。成功的秘诀,不在方法,在于不断努力的随机应变或转型,如此,才能得到美丽丰富又满足的人生。

  ◎唯一不犯错的人,就是那些从来不做任何事情的人。

  ◎完美的人生是无止境的理想,追求此一理想,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并提升自己。

  ◎修禅悟道,就在所有日常环境中。因为“实相世界”就是我们生活著的世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或具体世界中的每一见、闻、觉、知,都可以成为“悟”的契机。

  ◎尽心,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缘相叙,应说些有益对方的话;无缘相聚,必以安祥祝福对方。

  ◎知足是一种智慧,礼让是一种修养。抛弃以物质、名利为主体的生活方式,以无私、无欲作为生活的原则,从俗务里培养出超拔世物的操守,忘怀自己的形骸,追求超越的精神领域,让自己的心灵空间无限的扩大,甚至超越宇宙、融会宇宙。

  ◎真正的忘我,就是无私的境界。

  ◎“难行能行”的苦行,并非仅指色身的忍饥耐寒,而是要求自己降伏其心,净化贪、嗔、痴,去除愩高、我慢。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在这些因缘或机遇中,正是给予我们磨炼、修行的好机缘。

  ◎修行要有“雨天聆听雨声,晴天沐浴阳光”的心境,不论顺境、逆境,都能处之泰然,也就是要心不执著、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我们因为有“我”而产生自私,因为自私而犯他,也因为许多的犯他,而造下无边的因果罪恶。

  ◎去宽容你的朋友,并不能说明你的大量;能正确地去谅解你的敌人,那才算是到达了“宽容”的真谛。

  ◎没有“舍”,那有“得”。在布施的过程中,就是种法喜,就是福田,更是金钱无法取得的快乐。

  ◎世界上最近和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求“知”到底,才能求乐到底;求“行”到底,才能求生到底。

  ◎思想关系著我们一生,正确的思想乃是“修身”之要题。我们要以思想来修习自己,只要正确的思想一天不离开我们,我们就会乐观进取而富有创造力。

  ◎“坚持到底”,是一种成功的万能钥匙,这种成功因素还没有找到代替品,它是那些能够成大功、立大业的人物的特殊性格。

  ◎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实践自己的义务,就是尽职的一种表现。

  ◎绝对不要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知识可以帮助你谋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我们要多求智慧,不要只顾著求财富,因为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乐、一生受用不尽,求财富只能令人快乐一时。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将拥有更多的财富,懒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上的自由。心灵自由了,就没有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了。

  ◎把别人给你的爱,当作温暖;把别人给你的恨,当作磨炼;把别人对你的疏忽,当作训练自己独立精神的好机会。

  ◎成功的重要条件,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要加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天才出于苦心的努力,奴才基于思想的自卑。

  ◎要抱持兴趣的态度,才能学到心得;要抱持乐观的态度,才能求到心安。

  ◎学问要从“静思”上著力,道业要从“活动”中著力。

  ◎修行法门在于戒(道德的生活)、定(意念的制衡)、慧(心灵的净化),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觉知与平等的心去面对一切,使自己能够真正作自己的主人,不作习性的奴隶。

  ◎即使是个平凡的人,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关怀别人,因为他的生命,由承受父母与亲友的关怀而茁壮;他的心灵,自然也以关怀为基本动力。表面上看来,关怀是一种付出,其实是无可比拟的收获,是自我实现的光明大道。

  ◎犯错是平凡的,能够改过自新或原谅别人,能是超凡的。

  ◎在修行的人生中,如果有一个不肯妥协、势不两立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你自己。

  ◎天堂在那里?天堂就在“饶恕的爱”里面,一颗有爱的心,一个有爱的家,一个有爱的社会,一个有爱的世界,就是天堂。

  ◎欲望过分放纵,将使自己成为奴隶。若能培养正直、纯净、善良的意志力,将可把欲望净化成为建设生命的力量。

  ◎快乐的秘诀,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而是喜欢你做正确的事。

  ◎无明和烦恼,是人类所有的病症之中,最顽固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心病。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面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悯与恕道。

  ◎美不是出现在自己的镜子里,而是出现在别人的眼睛里。

  ◎认可人间必有痛苦,这就是“豁达”的开始。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惟平和,才见生命的广大;惟平静,才见生命的深远。

  ◎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上所留下来的美德,也就是无限的慈悲,无尽的关怀。

  ◎从淘金者手中流过的沙,可以堆成山丘,而纯金却只能一粒一粒地积累。读书研经好比淘金,博览经书,宝贵的真知与智慧,才会一滴一滴地获得。

  ◎当你发现自己幼稚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人,可敬;爱自己胜过爱他人的人,可怜。

  ◎在产担下安居的,其会是麻雀,绝不可能是鹰。

  ◎一旦把“爱”视为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部份,它就会长期助你耕耘。而那些与岁月同步增长之“爱的智慧”,就是你持之以恒的收获。

  ◎知人难,知己更难;知己又能处处把握好自己,则难上加难。

  ◎只有重重地跌倒了,人才会知道真正呵护自己的,并不是空中的高枝,而是地上的小草。

  ◎人生在世,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种,一是健康,二是功德与罪过。能真正带得走的,只有功德与罪过了。

  ◎在书本里可以寻找知识,但不能找到“智慧与真理”,因为智慧和真理,只能自己亲身去体验。

  ◎误解了别人,第一是反省;被别人误解了,第一是宽容。

  ◎太阳的仁爱和宽厚,在于他懂得给月亮让路。

  ◎给小草以一寸泥土,是比给巨松以一座高山,更大的仁慈和善良。

  ◎容貌可以苍老和粗糙,但心灵却不能浑浊和黯淡。

  ◎痛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强者敢于面对痛苦;智者和愚者的区别,在于智者知道如何升华痛苦;胜者和败者的区别,就在于胜者战胜了痛苦。

  ◎不重覆犯错误,错误就成了功德。

  ◎产生悲剧,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很好地战胜痛苦,二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幸福。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能征服痛苦的,必定被痛苦征服;不珍惜幸福的人,怎么会长久地拥有幸福呢?

  ◎只有自身生命达成和谐的人,才能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

  ◎最苦恼的不是丑人,也不是漂亮的人,而是认为“相貌”比什么都重要的人。

  ◎不知后悔是个错误,只知后悔而不知改进,更是个错误。

  ◎如果你能知足,并拥有丰富的内在美,虽然没有财物,你却拥有至宝。

  ◎如果你对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饭,你的生命将充满尊重的能量,届时,你一定会受到尊重,因为所有你所尊重的东西,将会回给你同样的尊重。

  

  宇宙大爱

  ◎人的思想,有时候就像一只杯子,盛满著自己的看法、想法,如果不事先将自己之杯子空掉的话,就是再好的佛法,也听不进去的。

  ◎你今天做对也好、做不对也好,在那遥远的“未来”,有一个“果”,在等待你去接受。

  ◎修行,是为了众生来承受苦难的,因此必须坚忍,才能完成道业。

  ◎“持戒”是修行上不可或缺的精进法门,经由戒律来衡量自身的言行、善恶之标准或对错。

  ◎当你真切地修行之同时,由于信仰深、愿力大、有佛法,内心深处自然染不上世俗的情爱了。

  ◎修行可以让我们修出谦虚,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净的心灵,修出欢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辈子的感恩。

  ◎布施、宽容、慈悲、欣赏和无嗔,是开悟心理生活的法门,能孕育性情的醒觉,能开发真空妙有的性情,是悦乐情怀之所寄,是迈向净土路径的指标。

  ◎修行的目的,是要打破你我彼此的界限,也要超出一切事物的相对现象,更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进而达到与宇宙的大我合而为一的绝对自在境界。

  ◎学道者应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发菩提心、慈悲心,随缘随份的给人方便。但方便不是随便,也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要在众生的身上行方便,因为离开了众生,也就没有方便可言了。

  ◎信佛而不去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也是迷信。学佛是要学得像“佛”一样。如能再进一步地去学佛的修养,去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并且实际认清自己,体会宇宙的真理实相,如此的学佛;也就是像佛了。

  ◎慈与悲,并不是感伤的体谅与救助,而…

《慈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放生的真实意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