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精進,就要先自覺,自覺以前的點點滴滴有何不對,任何偏差都要以決斷的真心,確實改進、改變,進而提升自我。
◎看破,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要超越現實。所以說真正的看破,是提起或振起,積極地爲大衆服務。
◎學道是一個思想,一種信念,也是一種信仰,不是一句話說說而已,而是一種身體力行,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種修行。
◎“忍”是勇氣、擔當、奉獻、負責的表現,有“智”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會忍。
◎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對待,一種尊重的言行。
◎人心須在不斷的行動中學習所學的,才是實用的能力。務必在實務中曆練擁有的智識,才會化作生命的力量。光憑空想思考,不能實地解決問題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正覺的愛
◎保持現狀就是退步,安于現實即爲落伍。成功的秘訣,不在方法,在于不斷努力的隨機應變或轉型,如此,才能得到美麗豐富又滿足的人生。
◎唯一不犯錯的人,就是那些從來不做任何事情的人。
◎完美的人生是無止境的理想,追求此一理想,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並提升自己。
◎修禅悟道,就在所有日常環境中。因爲“實相世界”就是我們生活著的世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或具體世界中的每一見、聞、覺、知,都可以成爲“悟”的契機。
◎盡心,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有緣相敘,應說些有益對方的話;無緣相聚,必以安祥祝福對方。
◎知足是一種智慧,禮讓是一種修養。抛棄以物質、名利爲主體的生活方式,以無私、無欲作爲生活的原則,從俗務裏培養出超拔世物的操守,忘懷自己的形骸,追求超越的精神領域,讓自己的心靈空間無限的擴大,甚至超越宇宙、融會宇宙。
◎真正的忘我,就是無私的境界。
◎“難行能行”的苦行,並非僅指色身的忍饑耐寒,而是要求自己降伏其心,淨化貪、嗔、癡,去除愩高、我慢。
◎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在這些因緣或機遇中,正是給予我們磨煉、修行的好機緣。
◎修行要有“雨天聆聽雨聲,晴天沐浴陽光”的心境,不論順境、逆境,都能處之泰然,也就是要心不執著、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我們因爲有“我”而産生自私,因爲自私而犯他,也因爲許多的犯他,而造下無邊的因果罪惡。
◎去寬容你的朋友,並不能說明你的大量;能正確地去諒解你的敵人,那才算是到達了“寬容”的真谛。
◎沒有“舍”,那有“得”。在布施的過程中,就是種法喜,就是福田,更是金錢無法取得的快樂。
◎世界上最近和最遠的距離,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求“知”到底,才能求樂到底;求“行”到底,才能求生到底。
◎思想關系著我們一生,正確的思想乃是“修身”之要題。我們要以思想來修習自己,只要正確的思想一天不離開我們,我們就會樂觀進取而富有創造力。
◎“堅持到底”,是一種成功的萬能鑰匙,這種成功因素還沒有找到代替品,它是那些能夠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物的特殊性格。
◎尊重他人的權利,就是道德的一種表現。實踐自己的義務,就是盡職的一種表現。
◎絕對不要把知識與智慧混爲一談,知識可以幫助你謀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我們要多求智慧,不要只顧著求財富,因爲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樂、一生受用不盡,求財富只能令人快樂一時。
◎善于利用時間的人,將擁有更多的財富,懶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
◎真正的自由,是心靈上的自由。心靈自由了,就沒有人、事、物可以來束縛你了。
◎把別人給你的愛,當作溫暖;把別人給你的恨,當作磨煉;把別人對你的疏忽,當作訓練自己獨立精神的好機會。
◎成功的重要條件,除了自己努力之外,還要加上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天才出于苦心的努力,奴才基于思想的自卑。
◎要抱持興趣的態度,才能學到心得;要抱持樂觀的態度,才能求到心安。
◎學問要從“靜思”上著力,道業要從“活動”中著力。
◎修行法門在于戒(道德的生活)、定(意念的製衡)、慧(心靈的淨化),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覺知與平等的心去面對一切,使自己能夠真正作自己的主人,不作習性的奴隸。
◎即使是個平凡的人,也有足夠的力量去關懷別人,因爲他的生命,由承受父母與親友的關懷而茁壯;他的心靈,自然也以關懷爲基本動力。表面上看來,關懷是一種付出,其實是無可比擬的收獲,是自我實現的光明大道。
◎犯錯是平凡的,能夠改過自新或原諒別人,能是超凡的。
◎在修行的人生中,如果有一個不肯妥協、勢不兩立的敵人,不是別人,恰恰就是你自己。
◎天堂在那裏?天堂就在“饒恕的愛”裏面,一顆有愛的心,一個有愛的家,一個有愛的社會,一個有愛的世界,就是天堂。
◎欲望過分放縱,將使自己成爲奴隸。若能培養正直、純淨、善良的意志力,將可把欲望淨化成爲建設生命的力量。
◎快樂的秘訣,不是做你喜歡做的事,而是喜歡你做正確的事。
◎無明和煩惱,是人類所有的病症之中,最頑固也是最具有“破壞性”的心病。
◎成熟的人生觀,必須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面對衆生,産生一種悲憫與恕道。
◎美不是出現在自己的鏡子裏,而是出現在別人的眼睛裏。
◎認可人間必有痛苦,這就是“豁達”的開始。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絢爛,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動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靜。惟平和,才見生命的廣大;惟平靜,才見生命的深遠。
◎歲月可以贏去我們的生命,卻贏不去我們一路上所留下來的美德,也就是無限的慈悲,無盡的關懷。
◎從淘金者手中流過的沙,可以堆成山丘,而純金卻只能一粒一粒地積累。讀書研經好比淘金,博覽經書,寶貴的真知與智慧,才會一滴一滴地獲得。
◎當你發現自己幼稚的時候,說明你已經開始走向成熟。
◎愛他人勝過愛自己的人,可敬;愛自己勝過愛他人的人,可憐。
◎在産擔下安居的,其會是麻雀,絕不可能是鷹。
◎一旦把“愛”視爲生命活動中必不可缺少的部份,它就會長期助你耕耘。而那些與歲月同步增長之“愛的智慧”,就是你持之以恒的收獲。
◎知人難,知己更難;知己又能處處把握好自己,則難上加難。
◎只有重重地跌倒了,人才會知道真正呵護自己的,並不是空中的高枝,而是地上的小草。
◎人生在世,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只有兩種,一是健康,二是功德與罪過。能真正帶得走的,只有功德與罪過了。
◎在書本裏可以尋找知識,但不能找到“智慧與真理”,因爲智慧和真理,只能自己親身去體驗。
◎誤解了別人,第一是反省;被別人誤解了,第一是寬容。
◎太陽的仁愛和寬厚,在于他懂得給月亮讓路。
◎給小草以一寸泥土,是比給巨松以一座高山,更大的仁慈和善良。
◎容貌可以蒼老和粗糙,但心靈卻不能渾濁和黯淡。
◎痛苦可以檢驗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在于強者敢于面對痛苦;智者和愚者的區別,在于智者知道如何升華痛苦;勝者和敗者的區別,就在于勝者戰勝了痛苦。
◎不重覆犯錯誤,錯誤就成了功德。
◎産生悲劇,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很好地戰勝痛苦,二是沒有很好地把握幸福。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能征服痛苦的,必定被痛苦征服;不珍惜幸福的人,怎麼會長久地擁有幸福呢?
◎只有自身生命達成和諧的人,才能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諧。
◎最苦惱的不是醜人,也不是漂亮的人,而是認爲“相貌”比什麼都重要的人。
◎不知後悔是個錯誤,只知後悔而不知改進,更是個錯誤。
◎如果你能知足,並擁有豐富的內在美,雖然沒有財物,你卻擁有至寶。
◎如果你對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飯,你的生命將充滿尊重的能量,屆時,你一定會受到尊重,因爲所有你所尊重的東西,將會回給你同樣的尊重。
宇宙大愛
◎人的思想,有時候就像一只杯子,盛滿著自己的看法、想法,如果不事先將自己之杯子空掉的話,就是再好的佛法,也聽不進去的。
◎你今天做對也好、做不對也好,在那遙遠的“未來”,有一個“果”,在等待你去接受。
◎修行,是爲了衆生來承受苦難的,因此必須堅忍,才能完成道業。
◎“持戒”是修行上不可或缺的精進法門,經由戒律來衡量自身的言行、善惡之標准或對錯。
◎當你真切地修行之同時,由于信仰深、願力大、有佛法,內心深處自然染不上世俗的情愛了。
◎修行可以讓我們修出謙虛,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淨的心靈,修出歡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輩子的感恩。
◎布施、寬容、慈悲、欣賞和無嗔,是開悟心理生活的法門,能孕育性情的醒覺,能開發真空妙有的性情,是悅樂情懷之所寄,是邁向淨土路徑的指標。
◎修行的目的,是要打破你我彼此的界限,也要超出一切事物的相對現象,更要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束縛,進而達到與宇宙的大我合而爲一的絕對自在境界。
◎學道者應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要發菩提心、慈悲心,隨緣隨份的給人方便。但方便不是隨便,也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要在衆生的身上行方便,因爲離開了衆生,也就沒有方便可言了。
◎信佛而不去學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學佛,也是迷信。學佛是要學得像“佛”一樣。如能再進一步地去學佛的修養,去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並且實際認清自己,體會宇宙的真理實相,如此的學佛;也就是像佛了。
◎慈與悲,並不是感傷的體諒與救助,而…
《慈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