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该是快乐的宽恕与导引。慈悲,如果不是天性的话,也应该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才好。
※慈心无限※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
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
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
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慈心无限
◎解脱,是不因得而喜、不因失而悲,不执著于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一切顺其自然的进入“无我”之境。到如要保持快乐,唯一不变的原则,就是不问环境是逸乐、是失意,胸中自有“主宰”,吾心不随环境转移,自然保持著纯洁、光明和宁静。
◎能欣赏人间一切美丽清香的人与事,对人间万象抱著更宽容、更喜爱的胸襟,把“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之美,这种意境,就是“空即是色”了。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空”并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视它的不永恒性。
◎生活的本身即是修行,才能表现万德庄严的本质,也能流露生活之美的源头。
◎“平凡”是人生最好也是最难演得好的角色,而“慈悲”是你待人接物最好的贴身武器。
◎布施之实义,就是凡以自己的财物分布给他人,名为“布”。以人之忧为忧,以人之苦为苦,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谓之“施”。
◎请你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忍辱心”之广义而言: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道衰”的大悲心。
◎真正的自由,是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
◎人生的道路,平稳舒适的路也许难求,但至少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使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稳的心,如此就可不必管它是顺境或逆境、快乐或悲苦,都将成为生命中的调味料,不再是生命约主角了。
◎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而对人“恭敬,的人,就是在“庄严”自己。
◎欲服务大众,必先调服自心,所以,学佛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
美丽身心
◎个人解脱的戒律无害众生,不起贪嗔。
◎菩萨的戒律:( 1)作善去自私。(2)发展内心帮助别人。
◎个人解脱和戒律的修行,能够培养忍辱和耐性。佛陀说: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由此可以到达涅槃。
◎注意自己对食物、衣服及住宿的执著,在居家日常的生活里,实践出家人的知足修行。运用多余的闲暇时间来做禅定,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
◎真实的止灭(涅槃),是经由修行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等实修道路而达成。
◎在身体或语言上,培养一种避免伤害他人的强烈欲望,无论你是否受窘、被侮辱、被斥责、被使唤、或者被打。
◎修持个人解脱的戒律,有助于增强正念和内观。
◎生命中最大的危机是什么?那就是对别人或众生失去慈悲。
◎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条件。
◎证悟,就是身心达到完展发展,以期服务他人的一种状态。
◎什么是证悟之道—获得内心平静,以及更大的慈悲能量。
◎为了要成就一种友善的态度、一颗温暖的心,对他人权利的尊敬,以及对众生福祉的关怀,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心。
◎慈悲是生命,更是全球的必要粮食。
◎对全人类来说,心中的平静是一个基本需求而建立一种健康、慈悲的动机,乃是心灵成长的基础。
◎没有其它的方法代替慈悲,来认清人类的价值和人性的一体性。这是达成永续幸福快乐的唯一方法。
◎修持慈悲和爱,也就是真正去感受四海之内皆兄弟,众生皆平等,这乃是宇宙的法则。
◎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转化自己的态度,让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静的专注,以及智慧。表现出轻声细语,微笑宽容。
用爱感动你的心
◎恨怒有如刀的两刃,能伤害别人,也会伤到自己。而爱心、宽容,如香水能够自香,亦能使人常闻到香味。
◎学道修行,不但要学会顾念相关的人类(如世间人道的救渡),也要推及一功的众生(如法界之间还有无数的众生等待救拔),这就是“众生无边普愿度”的写照。
◎以群体的智慧与护持精神,共同改善众生的心灵品质,是对人心“从根救起”的第一步。也是修福同时修慧的高尚道德,及高品质功德。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寿的长短及色身的强弱,而在于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谋取福利,为世界留下贡献。
◎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称赞,本人更加会谦虚。万一被人诽谤、损毁时,本人更会加强检讨。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可能都会隐藏著不为人知的“深水”,有时这些水会化为奔腾的激流,不断溅起飞沫,而以弯曲的形态,流注到“情欲”的泥沼中。
◎佛陀一再的说:人生是“苦”,是很有道理的,那“苦”的感受,正是生命觉醒的原动力。人必在“受苦、受难”的环境中,“人性”最高的“情操”,才会被逼显出来的。
◎常怀惭愧、谦卑的心,你会发觉自己是多么地幸福。惭愧心使你心地庄严,人生更光明、更喜悦,而怀谦卑之心,则使你丰富了人生的旅途。
◎恨就是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人是我自己,而非我所憎恨之人。
◎身为修道人,是不能有退休的念头,或有罢工的行为。那就是人心用事,是不屑一顾的。
◎烦恼固然是众生苦厄的根源,而执著同样是一个人受苦的主因。
◎为了保持某种“形象”,而去装模作样、失去天真,这种伪装自己的人,实在可怜。
禅心、悲心、佛心
◎待人,不管别人好不好,自己要做得好。处事,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要做得对。
◎抱著「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美丽的,娑婆就是净土。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嗔恨,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
◎人,很容易随著外界的变化而患得患失,感到痛苦。所以,想要快乐、欢喜,内心的“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心”,要自己去掌握,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生受用不尽。
◎参禅修道,除了开拓福德、智慧外,更要能长养慈悲心,而以禅心、悲心加上佛心来净化心灵。
◎禅,是要我们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人生就是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著、烦恼背在心上,流浪生死,无有休期。
◎如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请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份剥除,使生命回归于清纯及空虚,让历尽折磨的精神,超越了世间的名利价值,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超脱。
◎成功者,有赢取别人掌声的决心,也有给别人掌声的雅量。
◎“戒”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可以修身,提起正念,培养身心,是一种心灵的提升,让人在自然欢喜中遵守。
◎如能体悟“缘起性空”的真理,就能了解到事物虽有千差万别,当体即是“空”。于行、住、坐、卧中即能自在无碍,并由无尽的烦恼中得到解脱。
◎时间是实现理想最根本的资源,要好好把握与利用。
◎受戒,并不是桎梏,而是保护自己、稳定自己、增长智慧,进而圆满生命的“地基”,圆融修行的“梁柱”,也是实践佛法的“梯阶”。
真心、真意、真情、真爱
◎“心”,是我们最险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能将“心”跳出物欲的固固,再用佛法来庄严身心,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将会越走越踏实。
◎“因果观”是肯定人生方向、上进及修行乐观进取的真理。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或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人生。
◎“我执”是修行者的最大敌人,它能障碍智性、蒙蔽真理。如果没有透过克服我执的修持,你可能还是随波飘荡在宿命的生死海中,做了“我执”的忠实奴隶,而与“大自在”绝缘。
◎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是人之所欲,拥有是一种“福报”。而放下,却是智慧与心境的升华。
◎丰富的生命,乃是一个体现的生命,乃是大我完成而非小我的成就,也就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牺牲。
◎修行的功课,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说你于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与人、事、物相处。
◎知足常乐,就算人生拥有再多的金钱、物质与财富,也买不到一分真正快乐和真心、真意、真情、真爱,进而深深觉得人生最富有的,或许就是拥有一分“清贫”的滋味吧 I
◎修行,若非趋向于“智慧的开发”、“烦恼的断除”,那么一切所谓的修行,都不是佛法的修行。
◎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他内心充满著安祥与快乐,而一个不知足的人,他的内心则充满著埋怨与不安。
◎一位真正在修道的人,定会在受苦当中去感恩、去忏悔,而不会去埋怨。
◎拥有“正观”的人,即使受苦,也能够因为自己光明而正确的人生观,让受苦转成福报,转识成智。
◎戒律不是一道围墙,也不是隔阂,戒律应该是一艘船,一艘前往自己心中理念的船。
※智慧之光※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
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
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
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
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
智慧之光
◎皈依“自性佛”,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与自信。承诺的是从皈依的那天开始,自己必须用心恒长的学习,佛陀之精神与教诲,为自己行为的依止。而自信的是,必将因此而超越,提升自性,相信自己不会轻易受外在的影响而迷失。
◎“悟”得从身心开悟,认清“我相”只是因缘假合而已,不是真正的自我,当“真我”醒觉时,自可觉…
《慈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