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P6

  ..续本文上一页悟。

  ◎修行,是美好的事,因为生命将有转机而美好。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要能一次次地扫除心尘念垢。

  ◎修行人与没有修行的人之不同处,在于为人处事上,都先要有因果观念及慈悲精神,并且能任劳任怨。这必得每一个修行人所建立之“戒定慧,的内在涵养在内。

  ◎“悟”的本质,就是看出因缘、因果,“悟”要不断的看出因缘、因果关系的过程,也就是说,能看出因缘、因果关系,才能衍生“智慧”,才能得“悟”。

  ◎修学佛法要先学著放下俗世的种种执著,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而一个完全觉悟的人,是在放下、了悟之后,还能承担宣扬真理的重责,继续行走人间。

  ◎“我”是痛苦的根源,人生的苦本。“我执”不除,与大家不能和谐共处。须知“我”是无法独处的,世间的一切都要靠众缘和合所成就的。

  ◎就佛法的观点来看,真正的主宰,即人的“觉性”,是一颗清楚明了的心,当心清楚明了,不受尘染时,触目遇缘皆能流畅自在,并生智慧。可惜众生的心多半是蒙尘的,被污染的,心生病了,就失去判断和正确的觉知了。

  ◎生命的主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智慧,而内心深处的智慧,是由“放下”开始作起。

  

  完成自我

  ◎若要完成佛性的觉悟,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菩萨。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那么心的频率就与诸佛菩萨相同,自然就是佛了。

  ◎学道进德,应该以“缘”为师,才能从体会与领悟之中进步。而所谓的“缘”,就是在平常生活当中,观摩学习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而观摩学习,是提升进步的原动力。

  ◎禅者说:“日出方知天下明,无油怎点佛前灯”,如果你心中没有“慈悲”,没有“觉悟”,那怎么能够进入佛法深处呢?

  ◎佛学是生活的学问,目的在学习正确的生活。学佛也是为了圆满人格,目标是在学习过著正确完美的人生。

  ◎我们必须时时修戒定慧,以“空观”来看待世俗的过眼云烟之成就,以“止观”来对治一切染执,进而过著「中观”的生活,以现大乘菩萨之行。

  ◎“佛学”是研究佛的学问,是在研究上下功夫,也是“知”的开始。而“学佛”是学习佛的行为,是在心地上下工夫,也是“行”的实践。

  ◎一个未了悟人间事理的人,倘若心系外物,必为物欲所困,得失之间,终将为烦恼所困。而长久于名利堆中打滚的人,也势必罪业满身,而为“业力”所拘束。

  ◎人生的痛苦,来自“无明,,对“我”和“我所有”的盲目攀缘,因此,只要放下“我”和“我所有”,就可证得涅槃。

  ◎修行的人要学习“认命”,真正去体会认清生命的本质,以及自然的规律。知命的人,他会利用时间去充实自己,由积极修为中获得满足。这也是一种法喜。因为痛苦中,自有获得痛苦的学习代价—法善充满。

  ◎以智慧为究竟,便能以正念为宗,应物照形。倘人我、是非、恩怨足以影响原本清净的心灵,生起无谓的痛苦、烦恼、执著,此为业力现前,当断然舍去,莫生憎爱,可免再次的堕入无边的苦海。

  

  大智慧

  ◎佛理,是以自觉、觉他为最高原则,更由此而达到觉行圆满为究竟,其意义是要解脱人生的苦恼,其价值是要使人生得到无限的安乐,因此吾人如果要充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便应该明了佛理,更应该研究佛理。

  ◎金钱只可化妆你的外表,但是佛法却是能够启悟你的内在。

  ◎爱欲的缠缚,是生死轮转的根源,但是没有佛法的大智慧,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割舍出离呢。

  ◎佛法的布施,真理的指引,才能净化心灵,才能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飨可及于生生世世。

  ◎修行是“逆势”的,逆著世间一般的观念和习俗,逆著自己累世以来的积习。而众生都是顺势而行,顺著累世的习性,顺著共业环境的运转。一个运转已久的大轮盘,要它停下来,决非易事。要它朝著反方向运行,更是困难重重。

  ◎当一个人能把“有”的观念摆开时,才能看出事事物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发现真理,一切自在洒脱。

  ◎虚言和妄语,就如同我们躲在围墙后面生活,这是便生命堕落及虚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我们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们的“名师”,也是促使我们成就佛道的“逆增上缘”。

  ◎归依自性,就是诚恳的接纳自己,实践自己。

  ◎布施的确是修行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布施是在培养自己的供养心、喜舍心,从欢喜供养、舍去爱执中,拓展心量、广结善缘。因为心量大,善缘广了,福德因缘俱足了,才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之故,布施其实是进入佛道的前行方便法门。

  ◎我们应慎于一念,时时在起心动念处观照反省,将自己当下的每一念,都要住在慈悲、般若、大众、佛法中。

  ◎修身的意义,是在自己生命成长的同时,也能尊重众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的智慧

  ◎罪福由心而分,果报由心而异。

  ◎学佛是让你更懂得关心自己,照亮别人。

  ◎迷叫做灵魂,悟叫做本性。

  ◎忍辱是修身养性的根本,能忍即有德,人见先欢喜,亦可感化他人。

  ◎布施不是为了回馈,是为了升华自己的内在。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生灭,寂静安乐生。

  ◎三种话不能听:( 1)著私恩,不知大体,妇人之言也。(2)贪小利,背大义,市人之言也。(3)横心所发,不知礼义,野人之言也。

  ◎用一颗感谢的心可治好万病,这是信仰真理者的体验。

  ◎“爱”必须伴随著永远的宽恕,而“喜欢”常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对方。两者大不相同。

  ◎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复“人类本来互为一体”的自觉。

  ◎利己主义必将孤立于“全体的生命”之外,不会有好结果;人不应自私。

  ◎心中常默念:“你我是弟兄,应彼此相爱,放弃各自的利己主张吧!”

  ◎贤者留德子孙,其益感天;愚者留财子孙,其害无穷。

  ◎圣人不责人至于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

  ◎一言足以召大祸—慎言。一行足以辱终身—慎行。

  ◎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

  ◎地上有两苦,贫穷苦,病死更苦。

  ◎凡责人甚于责己,不足与同谋共事。

  ◎亏人是称,饶人是福;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钟不扣不鸣,人不劝不善。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务请珍惜因缘。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外无所求,内无所著,悟道近矣。

  ◎无位非贼,无耻乃为贼;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自奉(享受)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起初我们造“业”,来世“业力”牵引我们。

  ◎心在名利船上的人,身体想不摇是不可能的。

  ◎众生最可悲的事,乃是生时摆不脱欲望的枷锁、烦恼的缠缚;死后拖著那以“业”为素材的灵魂出没六道,沉沦业海。

  ◎看破是其精进,放下是真功夫。

  ◎活著就是为了众生,不要想到自己。

  ◎有勇气自杀,为什么不拿自杀的勇气继绩活下去。

  ◎“善”是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戒怒恼、节色欲、调饮食、慎风寒、少言语、可以延年。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博声名,不如正心术。

  ◎口中常“能许则许”,如其德厚焉;口中常“不满抱怨”,如其德薄矣。

  ◎生活中如果没有爱,就是生活在罪里。

  ◎佛前多劫兴供养,所积广大之福德,一念嗔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

  ◎佛教的忍辱波罗密需要忍让、耐苦、坚毅和宽恕四种德行,缺一不可。

  ◎我人之恶民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民过高,当使其可从。

  ◎菩萨一切悉舍,心无贪著,是名布施波罗密。

  ◎以心住空性的超脱境界来行入世的悲济众生之事业。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

  

  生命之学

  ◎发心修行,是人中的“上品”,而修行能与正法相应,是人中的“菁英”,修行能证果,修行能入三摩地,立大宏愿,广渡众生,才是佛门中的“龙象”。

  ◎人一旦太执著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结果,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著自己,自己的言行举动,即刻变得不自在、不自然而不快乐了。

  ◎追求人生的幸福,不在于“物欲”做无理的要求,应从“知足”、“感恩”中,喜舍奉献上去获得。

  ◎佛陀要我们“自净其意”,也就是要净化自己的意念,只要意念清净,所作所为皆是“善”,反之,若意念污浊,则一切作为都是“恶”的。

  ◎“无我”是摆脱各种束缚的唯一途径。人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也只有“无我”的人,才是精神造诣最高境界的人。

  ◎什么是“空”?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能“空”即能自在安祥。

  ◎修行,就是要改变自私、自利的心…

《慈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放生的真实意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