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P7

  ..续本文上一页态,演变到行善利益大众却不自知的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出一份“功德”来,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的解脱能力。

  ◎学佛是要学佛的慈悲、般若、智慧、安住、解脱、自在、忍辱,而非神通。

  ◎佛学是属于生命之学,不容易懂,要从信仰、慈悲、发心、愿力中去体会。

  ◎皈依佛就是觉悟,皈依法就是平等,而皈依僧就是清净。

  ◎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都能保持平等心,以平等心看人生,修养到看见任何人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美德与智慧

  ◎欲望是众苦之本,人之所以生死疲劳,均从“贪欲”而引起,唯有少欲无为,才不致为根尘所累,身心自然就会获得大自在了。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

  ◎修行到底是个人的事,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自己要如何修行。如果去议论别人到底有没有修行,实在是很无聊的事。

  ◎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应该用心去做应该做的事。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能从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对众生产生一种慈悯与恕道。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永远别想把别人雕塑成你所希望的那样。

  ◎我的生命,如果有一个不可妥协的,或势不两立的敌人,不会是别人,恰恰就是我自己。

  ◎真正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的,人唯有在不断的牺牲奉献与行善中,才更能体会得出其中的滋味。

  ◎“真诚”是生命中最好的德行,也是生活中最佳的品质,而虚伪就是低俗。

  ◎伦理是一种自发性的能力,不是一种外与的信条,它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也是透过明白事理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

  ◎心灵成熟,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美德与智慧,使其依赖这永恒不变的真理,引导我们至完善光明的境地。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因为有慈悲就没有敌人。能消除燥心就是慧,因为有智慧就没烦恼。

  ◎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一样,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

  奉献的生命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修行是在每个起心动念处观照,动静、闲忙都不离善念、正念,这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亦唯有慈悲心、精进心、平等心等菩萨心境,才能点亮自性的光芒。

  ◎能提起是“大愿”、是“福德”,能放下是“大行”、是“智慧”。修行是为了解脱,解脱狰狞虚伪的面目,与自己本来面目相认。

  ◎放下,就是看得透世俗的名利、权势,只是一时的荣耀,不足为念。也因为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著、烦恼背在心上,而流浪生死。

  ◎修行要击缘修心,藉事炼心,随处养心。

  ◎一颗充满慈悲利他之心,自然尘心渐远,佛心显现,便能与道相应。

  ◎无常的色身,可以是贪、嗔、痴、老、病、死的奴隶,也可以是行菩萨道的利器。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可以在爱恨情仇中消磨殆尽,也可以将此身心奉献众生,换得永恒的佛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理应爱护环境,尊重生命,俭朴知足,惜福感恩,布施利他,和平共处,共创人间佛地净土,才是每一位修道者的崇高使命。

  ◎不埋怨,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金钱、地位与学历是无法帮助我们建立“品格”、增进“智慧”,唯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在苦难中学习到这宝贵的功课,即品格的成长,智慧的成熟。

  

  服务众生

  ◎人与人之间,完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协和则双利,分争则两害。每个人都以感恩情怀的心情去对待他人,社会一定安乐祥和,世界一定太平。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能真正征服自己的,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守五戒,实质上只是守一条戒,即“不侵犯戒”而已。

  ◎戒律是一种对人对己的包容。

  ◎人的生命有二种,其一是外在的,有形的肉体生命,其一是内在的,无形的心灵生命,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迷昧的追求外在的肉体生命,而忽略了内在的心灵生命。

  ◎真正的欢喜,从服务众生身上求得;真正的欢喜,是从真理中发觉自己内心的宝藏。

  ◎能怀著一颗“感恩心,的人,必定能忘记别人的缺点和错失。

  ◎执著,不但是生命成长中的绊脚石,更是生命的休止符。

  ◎人,因为修行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才能丰富你的内在。

  ◎放生,即是人类于其它生命面临淩虐、苦迫,甚至于死亡时的及时救援的悲悯。

  ◎要能具足现代学道者的见识与风范,才能做到同体的慈悲人、融和的五觉人、明理的智慧人、包容的忍耐人、布施的结缘人以及清净的修道人。

  ◎一个警觉自己无知的人,才能开启真正的智慧之门。现今世上有很多自认为有智慧的人,其实顶多只是一些世哲辩聪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要为享受生命而工作,不要只为生活而工作。

  ◎气质,乃是发自内心的修养。

  ◎无精进修持的信仰,终必停留在哲学的阶段;缺乏修行法门的修持,有如入宝山而空回。

  ◎世上以事情成败为主而在真理法界内,是以心念之正确与否为主。

  ◎修道的目的,使人格可以提升,道德得以完成,身心更能净化。

  ◎“一念之间”何等珍贵,智者能以师心为己心,追随大善知识,见贤思齐。愚者却自傲自私,不肯向人学习,而自以为师。

  ◎惜福的方法: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未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动”是生命的活力,人生的意义在于能“动”,因“动”才有思想,才有感情,才有活力。

  ◎修道人的生命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服务,是心存感恩,愿与众生分享的高尚工作,也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神圣情操,更是进德修身的初步阶梯。

  ◎忏悔,是可以藉真理法水净化人心,是可让人“脱胎换骨,,重整心理、健全人格的。

  ◎清贫不是一般的贫穷,而是由自己的思想与意志,积极创造出的简朴的生活形态。

  ◎服务人群,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考验”的历程。

  ◎低声下气,你才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先把自己里面的东西抛弃掉,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

  ◎当你的意见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不要“贪”恋自己的面子,不要“嗔”目恶语相向,不要“痴”执一己之念,应该转移立足点,摒弃眼中的细沙,发挥心中的至爱而与人共事。

  ◎把所有的需要缩到最小的限度,精神活动才能自由。心为所有欲所夺,良心的动势就会受到阻碍。

  ◎就生命性而言,能服务人就是一种“福报”,也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喜悦”。

  

  增福增慧

  ◎生活本身,即是服务人群,如此才能表现出万德庄严,也是流露生活之“真”、修行之“善”、进德之“美”的一种至高无上真善美境界。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抵得住“笑”的攻势,也唯有由内心发出之“诚实的笑”,才是化戾气为祥和,导事情解决的方法于正轨的良方。

  ◎把一切众生都看成善知识,能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坦途,把自己所接触的人、事、物,皆视为我找的好老师,则能时时观照自己,不使其自大、自负、自夸、自傲,自命不凡的自以为是,就能远离我慢之过患,方可免堕生死轮回无穷之苦楚。

  ◎有钱是一种“福报”,懂得正确的使用金钱,则是一种“学问”与“智慧”的结晶。

  ◎人间最好的美德,是惭愧、感恩与愿力。

  ◎修苦行,就是对一切“粗”、“贱”的工作,都要无分别的去做,主要在于磨灭我们的傲气,消除业障。有“苦”才有“行”好修,没苦就没有道行可修。

  ◎平常心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建筑在忍辱与智慧的基石上。

  ◎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会更懂得谦让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给人责骂而心不去计较,必能增福、增慧。受人赞美而竟自鸣得意,一定时伏危机。

  ◎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

  ◎烦恼重的人,即使是芝麻小事,也会令他烦恼。想解脱自在的人,再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世上的一切快乐和痛苦,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由很多事情结合起来,才形成今天的痛苦或快乐。当你面对苦或乐的时候,能以“慈悲关怀,、或从“感恩知足”、或以“冷静思悟”来面对它,甚至用“观缘起法”来面对它。那么我们必能超越在“苦”、“乐”之上。

  ◎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

  

  福慧人生

  ◎人活著唯一的任务,就是要净化自己,发掘生命的唯一真实。

  ◎智慧是从内心深刻地体悟而得,而聪明是由知识之累积而得。

  ◎学习佛法的最根本课题,就是要自我突破。

  ◎真正瑰丽的人生,并不在于己身自度成佛、自行的解脱,而是要能谦虚的再回向到一切有情的众生,使他们也能够继续成长,一起承担苦难,一起快乐欢欣,一起走向解脱之路。

  ◎一个人是否成功,就要看其所承受挫折、难堪,侮辱的耐力有多少。

  ◎要求,是一种自我要求,并不是别人所要求你的,或是你要求别人。

  ◎凝聚生命力,不再浪费于日常生活琐事中,也不再空费于人际的是非烦恼中。对于世上许多的名闻利养,能以一颗云淡风清的心相应,人世间的炎凉冷暖,更能用透明的心眼来观照,对于生命的无常幻灭,必有一番铭心的体悟。

  ◎本身自私,才会认为别人有私心,本身多猜忌,才会认为别人对不起你。

  ◎一切的磨炼,都是叫修行者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产生大悲心,尽本份来救渡众生而已。

  ◎把自己看成珍珠的人,则有被遗忘(弃)的…

《慈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放生的真实意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