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P7

  ..續本文上一頁態,演變到行善利益大衆卻不自知的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出一份“功德”來,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的解脫能力。

  ◎學佛是要學佛的慈悲、般若、智慧、安住、解脫、自在、忍辱,而非神通。

  ◎佛學是屬于生命之學,不容易懂,要從信仰、慈悲、發心、願力中去體會。

  ◎皈依佛就是覺悟,皈依法就是平等,而皈依僧就是清淨。

  ◎學佛的修養,是要每個人都能保持平等心,以平等心看人生,修養到看見任何人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美德與智慧

  ◎欲望是衆苦之本,人之所以生死疲勞,均從“貪欲”而引起,唯有少欲無爲,才不致爲根塵所累,身心自然就會獲得大自在了。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養,唯有智慧才能莊嚴真正的愛,而在智慧的引導之下,愛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僞裝的愛心。

  ◎修行到底是個人的事,我們應該關心的是自己要如何修行。如果去議論別人到底有沒有修行,實在是很無聊的事。

  ◎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應該用心去做應該做的事。

  ◎成熟的人生觀,必須能從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對衆生産生一種慈憫與恕道。

  ◎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永遠別想把別人雕塑成你所希望的那樣。

  ◎我的生命,如果有一個不可妥協的,或勢不兩立的敵人,不會是別人,恰恰就是我自己。

  ◎真正的快樂,是無憂無慮的,人唯有在不斷的犧牲奉獻與行善中,才更能體會得出其中的滋味。

  ◎“真誠”是生命中最好的德行,也是生活中最佳的品質,而虛僞就是低俗。

  ◎倫理是一種自發性的能力,不是一種外與的信條,它是從學習中得來的,也是透過明白事理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爲。

  ◎心靈成熟,是要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具有美德與智慧,使其依賴這永恒不變的真理,引導我們至完善光明的境地。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因爲有慈悲就沒有敵人。能消除燥心就是慧,因爲有智慧就沒煩惱。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身上灑香水一樣,自己也會沾到兩叁滴。

  奉獻的生命

  ◎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修行是在每個起心動念處觀照,動靜、閑忙都不離善念、正念,這就是最好的護身符,亦唯有慈悲心、精進心、平等心等菩薩心境,才能點亮自性的光芒。

  ◎能提起是“大願”、是“福德”,能放下是“大行”、是“智慧”。修行是爲了解脫,解脫猙獰虛僞的面目,與自己本來面目相認。

  ◎放下,就是看得透世俗的名利、權勢,只是一時的榮耀,不足爲念。也因爲放不下,所以只好把執著、煩惱背在心上,而流浪生死。

  ◎修行要擊緣修心,藉事煉心,隨處養心。

  ◎一顆充滿慈悲利他之心,自然塵心漸遠,佛心顯現,便能與道相應。

  ◎無常的色身,可以是貪、嗔、癡、老、病、死的奴隸,也可以是行菩薩道的利器。在這短暫的生命中,可以在愛恨情仇中消磨殆盡,也可以將此身心奉獻衆生,換得永恒的佛果。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理應愛護環境,尊重生命,儉樸知足,惜福感恩,布施利他,和平共處,共創人間佛地淨土,才是每一位修道者的崇高使命。

  ◎不埋怨,就是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金錢、地位與學曆是無法幫助我們建立“品格”、增進“智慧”,唯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會在苦難中學習到這寶貴的功課,即品格的成長,智慧的成熟。

  

  服務衆生

  ◎人與人之間,完全是互相依存的關系,協和則雙利,分爭則兩害。每個人都以感恩情懷的心情去對待他人,社會一定安樂祥和,世界一定太平。

  ◎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能真正征服自己的,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守五戒,實質上只是守一條戒,即“不侵犯戒”而已。

  ◎戒律是一種對人對己的包容。

  ◎人的生命有二種,其一是外在的,有形的肉體生命,其一是內在的,無形的心靈生命,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都迷昧的追求外在的肉體生命,而忽略了內在的心靈生命。

  ◎真正的歡喜,從服務衆生身上求得;真正的歡喜,是從真理中發覺自己內心的寶藏。

  ◎能懷著一顆“感恩心,的人,必定能忘記別人的缺點和錯失。

  ◎執著,不但是生命成長中的絆腳石,更是生命的休止符。

  ◎人,因爲修行才顯得尊貴,只有犧牲及奉獻,才能豐富你的內在。

  ◎放生,即是人類于其它生命面臨淩虐、苦迫,甚至于死亡時的及時救援的悲憫。

  ◎要能具足現代學道者的見識與風範,才能做到同體的慈悲人、融和的五覺人、明理的智慧人、包容的忍耐人、布施的結緣人以及清淨的修道人。

  ◎一個警覺自己無知的人,才能開啓真正的智慧之門。現今世上有很多自認爲有智慧的人,其實頂多只是一些世哲辯聰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智慧。

  ◎要爲享受生命而工作,不要只爲生活而工作。

  ◎氣質,乃是發自內心的修養。

  ◎無精進修持的信仰,終必停留在哲學的階段;缺乏修行法門的修持,有如入寶山而空回。

  ◎世上以事情成敗爲主而在真理法界內,是以心念之正確與否爲主。

  ◎修道的目的,使人格可以提升,道德得以完成,身心更能淨化。

  ◎“一念之間”何等珍貴,智者能以師心爲己心,追隨大善知識,見賢思齊。愚者卻自傲自私,不肯向人學習,而自以爲師。

  ◎惜福的方法:只字必惜,貴之根也。粒未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動”是生命的活力,人生的意義在于能“動”,因“動”才有思想,才有感情,才有活力。

  ◎修道人的生命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它是一種超越欲望後的安穩與甯靜。

  ◎服務,是心存感恩,願與衆生分享的高尚工作,也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神聖情操,更是進德修身的初步階梯。

  ◎忏悔,是可以藉真理法水淨化人心,是可讓人“脫胎換骨,,重整心理、健全人格的。

  ◎清貧不是一般的貧窮,而是由自己的思想與意志,積極創造出的簡樸的生活形態。

  ◎服務人群,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縮小“自我”、擴大心胸,也是走過生命“考驗”的曆程。

  ◎低聲下氣,你才能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先把自己裏面的東西抛棄掉,才能容納更多的智慧。

  ◎當你的意見和別人發生矛盾時,不要“貪”戀自己的面子,不要“嗔”目惡語相向,不要“癡”執一己之念,應該轉移立足點,摒棄眼中的細沙,發揮心中的至愛而與人共事。

  ◎把所有的需要縮到最小的限度,精神活動才能自由。心爲所有欲所奪,良心的動勢就會受到阻礙。

  ◎就生命性而言,能服務人就是一種“福報”,也是一種令人贊歎的“喜悅”。

  

  增福增慧

  ◎生活本身,即是服務人群,如此才能表現出萬德莊嚴,也是流露生活之“真”、修行之“善”、進德之“美”的一種至高無上真善美境界。

  ◎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抵得住“笑”的攻勢,也唯有由內心發出之“誠實的笑”,才是化戾氣爲祥和,導事情解決的方法于正軌的良方。

  ◎把一切衆生都看成善知識,能引導我們走向光明的坦途,把自己所接觸的人、事、物,皆視爲我找的好老師,則能時時觀照自己,不使其自大、自負、自誇、自傲,自命不凡的自以爲是,就能遠離我慢之過患,方可免墮生死輪回無窮之苦楚。

  ◎有錢是一種“福報”,懂得正確的使用金錢,則是一種“學問”與“智慧”的結晶。

  ◎人間最好的美德,是慚愧、感恩與願力。

  ◎修苦行,就是對一切“粗”、“賤”的工作,都要無分別的去做,主要在于磨滅我們的傲氣,消除業障。有“苦”才有“行”好修,沒苦就沒有道行可修。

  ◎平常心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建築在忍辱與智慧的基石上。

  ◎經過痛苦的洗禮,人往往會更懂得謙讓學習,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領悟幸福與人生的真谛。

  ◎給人責罵而心不去計較,必能增福、增慧。受人贊美而竟自鳴得意,一定時伏危機。

  ◎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

  ◎煩惱重的人,即使是芝麻小事,也會令他煩惱。想解脫自在的人,再天大的事,都束縛不了他。

  ◎世上的一切快樂和痛苦,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是由很多事情結合起來,才形成今天的痛苦或快樂。當你面對苦或樂的時候,能以“慈悲關懷,、或從“感恩知足”、或以“冷靜思悟”來面對它,甚至用“觀緣起法”來面對它。那麼我們必能超越在“苦”、“樂”之上。

  ◎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別人。

  

  福慧人生

  ◎人活著唯一的任務,就是要淨化自己,發掘生命的唯一真實。

  ◎智慧是從內心深刻地體悟而得,而聰明是由知識之累積而得。

  ◎學習佛法的最根本課題,就是要自我突破。

  ◎真正瑰麗的人生,並不在于己身自度成佛、自行的解脫,而是要能謙虛的再回向到一切有情的衆生,使他們也能夠繼續成長,一起承擔苦難,一起快樂歡欣,一起走向解脫之路。

  ◎一個人是否成功,就要看其所承受挫折、難堪,侮辱的耐力有多少。

  ◎要求,是一種自我要求,並不是別人所要求你的,或是你要求別人。

  ◎凝聚生命力,不再浪費于日常生活瑣事中,也不再空費于人際的是非煩惱中。對于世上許多的名聞利養,能以一顆雲淡風清的心相應,人世間的炎涼冷暖,更能用透明的心眼來觀照,對于生命的無常幻滅,必有一番銘心的體悟。

  ◎本身自私,才會認爲別人有私心,本身多猜忌,才會認爲別人對不起你。

  ◎一切的磨煉,都是叫修行者進一步的了解自己,産生大悲心,盡本份來救渡衆生而已。

  ◎把自己看成珍珠的人,則有被遺忘(棄)的…

《慈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放生的真實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