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悟。
◎修行,是美好的事,因爲生命將有轉機而美好。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要能一次次地掃除心塵念垢。
◎修行人與沒有修行的人之不同處,在于爲人處事上,都先要有因果觀念及慈悲精神,並且能任勞任怨。這必得每一個修行人所建立之“戒定慧,的內在涵養在內。
◎“悟”的本質,就是看出因緣、因果,“悟”要不斷的看出因緣、因果關系的過程,也就是說,能看出因緣、因果關系,才能衍生“智慧”,才能得“悟”。
◎修學佛法要先學著放下俗世的種種執著,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而一個完全覺悟的人,是在放下、了悟之後,還能承擔宣揚真理的重責,繼續行走人間。
◎“我”是痛苦的根源,人生的苦本。“我執”不除,與大家不能和諧共處。須知“我”是無法獨處的,世間的一切都要靠衆緣和合所成就的。
◎就佛法的觀點來看,真正的主宰,即人的“覺性”,是一顆清楚明了的心,當心清楚明了,不受塵染時,觸目遇緣皆能流暢自在,並生智慧。可惜衆生的心多半是蒙塵的,被汙染的,心生病了,就失去判斷和正確的覺知了。
◎生命的主宰,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智慧,而內心深處的智慧,是由“放下”開始作起。
完成自我
◎若要完成佛性的覺悟,就要把一切衆生都當成菩薩。永遠不要看衆生的過失,那麼心的頻率就與諸佛菩薩相同,自然就是佛了。
◎學道進德,應該以“緣”爲師,才能從體會與領悟之中進步。而所謂的“緣”,就是在平常生活當中,觀摩學習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而觀摩學習,是提升進步的原動力。
◎禅者說:“日出方知天下明,無油怎點佛前燈”,如果你心中沒有“慈悲”,沒有“覺悟”,那怎麼能夠進入佛法深處呢?
◎佛學是生活的學問,目的在學習正確的生活。學佛也是爲了圓滿人格,目標是在學習過著正確完美的人生。
◎我們必須時時修戒定慧,以“空觀”來看待世俗的過眼雲煙之成就,以“止觀”來對治一切染執,進而過著「中觀”的生活,以現大乘菩薩之行。
◎“佛學”是研究佛的學問,是在研究上下功夫,也是“知”的開始。而“學佛”是學習佛的行爲,是在心地上下工夫,也是“行”的實踐。
◎一個未了悟人間事理的人,倘若心系外物,必爲物欲所困,得失之間,終將爲煩惱所困。而長久于名利堆中打滾的人,也勢必罪業滿身,而爲“業力”所拘束。
◎人生的痛苦,來自“無明,,對“我”和“我所有”的盲目攀緣,因此,只要放下“我”和“我所有”,就可證得涅槃。
◎修行的人要學習“認命”,真正去體會認清生命的本質,以及自然的規律。知命的人,他會利用時間去充實自己,由積極修爲中獲得滿足。這也是一種法喜。因爲痛苦中,自有獲得痛苦的學習代價—法善充滿。
◎以智慧爲究竟,便能以正念爲宗,應物照形。倘人我、是非、恩怨足以影響原本清淨的心靈,生起無謂的痛苦、煩惱、執著,此爲業力現前,當斷然舍去,莫生憎愛,可免再次的墮入無邊的苦海。
大智慧
◎佛理,是以自覺、覺他爲最高原則,更由此而達到覺行圓滿爲究竟,其意義是要解脫人生的苦惱,其價值是要使人生得到無限的安樂,因此吾人如果要充實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便應該明了佛理,更應該研究佛理。
◎金錢只可化妝你的外表,但是佛法卻是能夠啓悟你的內在。
◎愛欲的纏縛,是生死輪轉的根源,但是沒有佛法的大智慧,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割舍出離呢。
◎佛法的布施,真理的指引,才能淨化心靈,才能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飨可及于生生世世。
◎修行是“逆勢”的,逆著世間一般的觀念和習俗,逆著自己累世以來的積習。而衆生都是順勢而行,順著累世的習性,順著共業環境的運轉。一個運轉已久的大輪盤,要它停下來,決非易事。要它朝著反方向運行,更是困難重重。
◎當一個人能把“有”的觀念擺開時,才能看出事事物物的本來面目,才能發現真理,一切自在灑脫。
◎虛言和妄語,就如同我們躲在圍牆後面生活,這是便生命墮落及虛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我們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們的“名師”,也是促使我們成就佛道的“逆增上緣”。
◎歸依自性,就是誠懇的接納自己,實踐自己。
◎布施的確是修行人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因爲布施是在培養自己的供養心、喜舍心,從歡喜供養、舍去愛執中,拓展心量、廣結善緣。因爲心量大,善緣廣了,福德因緣俱足了,才容易與佛法相應。因此之故,布施其實是進入佛道的前行方便法門。
◎我們應慎于一念,時時在起心動念處觀照反省,將自己當下的每一念,都要住在慈悲、般若、大衆、佛法中。
◎修身的意義,是在自己生命成長的同時,也能尊重衆生的生命成長。
生命的智慧
◎罪福由心而分,果報由心而異。
◎學佛是讓你更懂得關心自己,照亮別人。
◎迷叫做靈魂,悟叫做本性。
◎忍辱是修身養性的根本,能忍即有德,人見先歡喜,亦可感化他人。
◎布施不是爲了回饋,是爲了升華自己的內在。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生滅,寂靜安樂生。
◎叁種話不能聽:( 1)著私恩,不知大體,婦人之言也。(2)貪小利,背大義,市人之言也。(3)橫心所發,不知禮義,野人之言也。
◎用一顆感謝的心可治好萬病,這是信仰真理者的體驗。
◎“愛”必須伴隨著永遠的寬恕,而“喜歡”常會爲了自己的快樂而犧牲對方。兩者大不相同。
◎要實現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複“人類本來互爲一體”的自覺。
◎利己主義必將孤立于“全體的生命”之外,不會有好結果;人不應自私。
◎心中常默念:“你我是弟兄,應彼此相愛,放棄各自的利己主張吧!”
◎賢者留德子孫,其益感天;愚者留財子孫,其害無窮。
◎聖人不責人至于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
◎一言足以召大禍—慎言。一行足以辱終身—慎行。
◎天下有兩難,登天難,求人更難。
◎地上有兩苦,貧窮苦,病死更苦。
◎凡責人甚于責己,不足與同謀共事。
◎虧人是稱,饒人是福;聖賢言語,神欽鬼伏。
◎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人貧志短,馬瘦毛長。
◎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鍾不扣不鳴,人不勸不善。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務請珍惜因緣。
◎甯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
◎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
◎外無所求,內無所著,悟道近矣。
◎無位非賊,無恥乃爲賊;無子非孤,無德乃爲孤。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自奉(享受)必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爲高。
◎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爲也。
◎起初我們造“業”,來世“業力”牽引我們。
◎心在名利船上的人,身體想不搖是不可能的。
◎衆生最可悲的事,乃是生時擺不脫欲望的枷鎖、煩惱的纏縛;死後拖著那以“業”爲素材的靈魂出沒六道,沈淪業海。
◎看破是其精進,放下是真功夫。
◎活著就是爲了衆生,不要想到自己。
◎有勇氣自殺,爲什麼不拿自殺的勇氣繼績活下去。
◎“善”是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戒怒惱、節色欲、調飲食、慎風寒、少言語、可以延年。
◎護體面,不如重廉恥;博聲名,不如正心術。
◎口中常“能許則許”,如其德厚焉;口中常“不滿抱怨”,如其德薄矣。
◎生活中如果沒有愛,就是生活在罪裏。
◎佛前多劫興供養,所積廣大之福德,一念嗔心才興起,盡焚彼福成灰燼。
◎佛教的忍辱波羅密需要忍讓、耐苦、堅毅和寬恕四種德行,缺一不可。
◎我人之惡民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民過高,當使其可從。
◎菩薩一切悉舍,心無貪著,是名布施波羅密。
◎以心住空性的超脫境界來行入世的悲濟衆生之事業。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已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衆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要信佛、學佛、念佛、成佛。
◎善心,功德不夠,就好比提煉的火候不夠、業力、習氣就無法徹底轉化。
生命之學
◎發心修行,是人中的“上品”,而修行能與正法相應,是人中的“菁英”,修行能證果,修行能入叁摩地,立大宏願,廣渡衆生,才是佛門中的“龍象”。
◎人一旦太執著于“色相”,太迷戀于“我相”、愛爭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結果,便會感到別人都在注視著自己,自己的言行舉動,即刻變得不自在、不自然而不快樂了。
◎追求人生的幸福,不在于“物欲”做無理的要求,應從“知足”、“感恩”中,喜舍奉獻上去獲得。
◎佛陀要我們“自淨其意”,也就是要淨化自己的意念,只要意念清淨,所作所爲皆是“善”,反之,若意念汙濁,則一切作爲都是“惡”的。
◎“無我”是擺脫各種束縛的唯一途徑。人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也只有“無我”的人,才是精神造詣最高境界的人。
◎什麼是“空”?難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能“空”即能自在安祥。
◎修行,就是要改變自私、自利的心…
《慈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