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修「舍」

  

菩薩修「舍」

  

梁乃崇教授

  

  《華嚴經》<十回向品>所講的內容很值得我們細細思索,前幾品菩薩回向的東西全是十分珍貴的寶物,不過那些都還是身外之物;而這一品菩薩布施的卻是連著頭皮的頂髻、眼睛、耳朵、鼻子、牙齒、舌頭、手腳、骨髓、血肉,甚至頭顱,這已經是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了。經文這樣的安排究竟有何用意呢?

  

  〈十回向品〉所安排的各個段落是在告訴我們菩薩如何修「舍」,自己最好的東西全都可以舍掉,目的就是要修「舍無量」。這是一個非常嚴苛的過程,要真的做到,必須是什麼狀況呢?要真的體會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在的繁華世界、你的身體、你的識心,凡是會生滅的、被知的,都可以舍,因爲那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什麼是你怎麼舍都舍不掉的呢?是「純粹的能知」,那個部份的心就是佛菩薩了;如果還有什麼舍不掉,就無法成佛。舍、舍、舍……舍到極致、舍到徹底,自然會回到「不舍」,也就是達到了「是名」的狀態。真的做到,就能夠「心無動亂、寂靜清淨,能生萬法」。

  

  菩薩的「舍」,就是去布施;但也有人的「舍」偏空,像唐朝的龐居士,他爲了不受後有,于是斷絕一切別人回報的可能,將自己所有的家産寶物全部沈入江底。菩薩並不會擔心這類的問題,他已經超越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當他和宇宙融爲一體,也就是自性與法性合一時,舍出去的,全部又都回來了——「舍了,等于沒舍」,這樣就是做到「是名舍」了。如果還有一點點不舍,就沒有做到。(摘錄整理自20050110《華嚴經》講座)(莉華、滿妹整理)

  

  關鍵字:華嚴經 十回向品 舍 是名舍

✿ 继续阅读 ▪ 持咒即是號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