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釋 第八品 分別定▪P3

  ..續本文上一頁來越高之故。金剛喻定依靠第四禅末際,稱爲修成無余滅盡彼相續之漏法的等持。

  甲二(定所攝之功德)分五:一、宣說無量;二、宣說解脫;叁、宣說勝處;四、宣說遍處;五、宣說彼等之理。

  乙一、宣說無量:

  無量四治害心等,慈悲無量無嗔性,

  喜爲意樂舍無貪,相次願樂離苦悅,

  衆平等緣欲有情,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許爲五不斷惑,人中方生必具叁。

  所緣境的衆生無有量,具有能緣、福德無量的心有四種,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與舍無量心。

  那麼,無量心定數爲四的原因何在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爲對治衆多害心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損惱心、不喜他樂、嗔心貪心而確定有四種。

  四無量各自的本體是什麼呢?慈無量與悲無量是無嗔之善;了知他衆具樂而悅意爲喜無量;舍無量則是無貪之自性善。

  四無量之行相:依次爲願一切衆生具足快樂;願一切衆生擺脫痛苦;願一切衆生不離喜悅;作意對一切衆生無有貪嗔一視同仁。

  四無量之行境即所緣爲欲界的一切衆生,因爲是緣彼等之害心等的對治法。

  四無量所依地:喜無量是意樂受,因此只在初二禅才有;其余叁者在靜慮六地中具有。有些論師認爲這些唯是正行地,因而是不包括將禅未至定的五種殊勝禅。

  若問:那麼,慈等無量直接斷煩惱嗎?此四無量並非直接斷除煩惱,因爲此等只是緣衆生而作意信解,而直接的斷道是作意真如。

  所依:只有在智慧敏銳、貪欲過患衆多的人類中才能生起,其他衆生則無法生起。

  具足一種無量就具足所有的無量嗎?不包括喜無量的叁者若具其中之一就必然具足其余二者。因此,如果一者存在,必定各具叁種,喜無量對于轉生叁禅四禅者來說無有,因此並不一定具有。

  乙二、宣說解脫:

  所謂解脫有八種,初二不淨二禅具,

  第叁末有體無貪,無色定善滅盡定,

  微微心末無間入,由自淨下聖心出。

  初叁緣欲攝見色,無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類智品。

  經中說解脫有八種,也就是內有色觀外色解脫(先不滅除自內色想,即行觀察外色是空的叁摩地)、內無色觀外色解脫(剖析滅除自內諸色成空,是內無色想,進而觀察外色如布、瓶等亦皆是空的叁摩地)、淨色解脫(喜化淨色心生勤勉,不喜變化諸不淨色心不勤勉,爲求除治此種煩惱所修禅定)、四無色解脫(能使智慧相應之四無色處等持,背舍色界及無色界自地以下諸有漏貪之四種定:即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和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與滅盡解脫(能令心心所法寂靜安住,粗分受想滅盡不生之道)。前二解脫是不淨觀,觀青腫相之故;是無貪的本性,因爲此二解脫依次是貪欲界與一禅之色的對治;它們在初二禅正行中具有,而在叁禅是無有的,因爲彼等只是貪色的對治,而(叁禅無有根識)不存在貪二禅之色的對治故。第叁淨解脫並非是不淨觀,因爲它緣悅意對境而視爲清淨相之故,在第四禅中具有,本體是無貪。

  如果有人說:既然在叁禅中不安立爲解脫是由于貪二禅之色的對治不存在,那麼四禅也不能安立爲解脫了,因爲四禅同樣無有貪叁禅之色的對治故。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因爲淨色解脫不是修貪欲的對治,由于在一禅二禅時修不淨觀而使心疲憊不堪,此解脫是爲了提高心力以及觀察前二解脫修得成功與否。無色解脫則是無色界之善妙的淨定與無漏定。滅盡解脫是滅盡定,叁界中最細微的心是有頂心,而滅盡定要在較有頂心更細微之心的末尾無間而入,起定時,從有頂自地的淨定以及依于下地無所有處之心的聖無漏心而出。

  所緣:前二解脫是屬于欲界的不悅意可見色處的有境,第叁解脫是悅意處的有境。四無色解脫的行境即所緣可以是一切上地、自地的苦谛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集谛、滅谛及類智品的上下道與自地。

  乙叁、宣說勝處:

  所謂勝處(發起勝知、勝見的禅定之處。于禅定中修習觀想,現見所緣形色、顯色淨妙,勝過其他,心不外散。八勝處即四種形色勝處及四種顯色勝處。四種形色勝處:一、以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謂于觀一切有情淨色獲得自在;二、以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謂于觀器世間色獲得自在;叁、以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四、以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四種顯色勝處,即青黃赤白四勝處,依叁摩地,此四顯色成就光明,分別緣余境,自在變化)有八種,前二相同初解脫,

  二同第二余如淨。

  經中說:“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色青、黃、赤、白四者,于此八種均勝過彼等色而了知,以勝而現見,如是作想即與所謂一勝處至八處之間對應。”所謂的勝處是指獲得自在。了知爲寂止,現見爲勝觀;或者說了知爲無間道,現見爲解脫道。應當了知前二勝處的本體、地、是何者的對治與所緣均與第一內有色觀色解脫相同。第叁與第四勝處的本體等與第二無色觀色解脫相同。除此之外其余的四色勝處的地與本體等與淨色解脫相同,然而不同的是,解脫是背離所緣,而不勝過,此勝處是隨心所欲信解所緣,以不生煩惱的方式勝過(其他)。

  乙四、宣說遍處:

  遍處十種八無貪,第四禅有緣欲界,

  二遍處爲無色淨,行境自地之四蘊。

  所謂遍處是指能令觀想所緣境的地大等行相不間斷周遍之義。分類有地大遍處、水大遍處、火大遍處、風大遍處、青遍處、黃遍處、赤遍處、白遍處、空無邊遍處與識無邊遍處。其中前八遍處的本體是無貪之善;所依地只是在第四靜慮才具有;行境即所緣是欲界的色處,與世間的名言相符而承許爲顯色與形色。空無邊遍處與識無邊遍處二者是前二無色界淨定的自性,所緣是自地的四蘊。

  乙五、宣說彼等之理:

  滅盡前品已宣說,余皆離貪加行得,

  所謂無色依叁界,剩余唯有人中生。

  上二界由因業力,生起無色之等至,

  色界所有諸靜慮,亦由法爾力量起。

  若問:以上這二十六種功德(即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是如何獲得的呢?滅盡解脫的所依在前面第二品中已宣說過。其余的二十五種如果曾經修習熟練,則唯是以離貪而得,未修習熟練則通過加行勤作而得。所依:所謂四無色解脫與二無色遍處依于叁界的所依身份。剩余的十九種是在人中生起,因爲必須依靠決定正教而生。那麼,上兩界由于無有傳教怎麼能以下下所依身份生起上上定呢?其實上兩界的無色定是依靠因力與業力而如應生起的。第一由因力而生:諸如先前以人的身份從串修有頂的等持中退失,轉生到色界任何一處,以先前串修的同類因而生起有頂的等持。由業力而生:先前在人中獲得無色定後退失,以這種順後受業之力而轉生色界,獲得無色界的等持,因爲需要在其後世轉生到無色界之故。色界的下下靜慮通過因力與業力而生起一切上上靜慮,也有以法性力而生起的。以法性力而生:諸如世間壞滅時,下禅的衆生以極其強大的善法自然而然生起上禅之心。

  俱舍論第八分別定品釋終

  

  甲四(未義)分叁:一、佛法住世期;二、非爲臆造且謙虛;叁、教誡後代不放逸。

  乙一、佛法住世期:

  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

  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

  若問:能開示一切法自相與共相的對法住世多久呢?佛陀所演說的一切妙法有兩種,一是教法叁藏,二是證法叁十七道品。能受持教法者唯是正確無誤地講經說法,能受持證法者唯是能無謬實修教法之義。所謂的“唯”是說別無其他。乃至教法與正法存在期間對法也將住世。

  那麼,教法與證法住世多久呢?有些論師說住世千年,有些論師說住世千年指的是證法,教法還要更長。此外也有論師說住世達五千年的,即最初的五百年多得阿羅漢果,第二個五百年多得不來果,第叁個五百年多得前二果,此(一千五百年)是果期;第四個五百年多出現慧學,第五個五百年多出現定學,第六個五百年多出現戒學,此(一千五百年)是修期;第七個五百年多出現持論藏者,第八個五百年多出現持經藏者,第九個五百年多出現持律藏者,這(一千五百年)是教期;第十個五百年是唯持形相期。

  乙二、非爲臆造且謙虛:

  說此對法我多依,克什米爾有部理,

  若有錯誤均我過,正法理量唯諸佛。

  若問:那麼,此對法論是原原本本依照《入智論》等中所說而闡述的嗎?雖然此對法論也與少數經部等相符合,但世親我大多數均是依據克什米爾有部宗的諸位智者所建立的觀點而宣說的,並非是隨隨便便、憑空臆造自我杜撰的,盡管如此,但諸位智者如果發現此論中有詞句與意義方面的過錯,那完全歸咎于作者我,敬請諸位智士予以寬恕。

  倘若有人想:按照有部的阿阇黎一脈延續的傳承,該不會有過錯吧。講說教法與證法道理能堪爲正量的唯有諸佛出有壞以及佛子諸大菩薩,而其他人由于具有迷惑不解的情況而並非能做到這一點。

  乙叁、教誡後代不放逸:

  本師世目今已閉,堪作證者多入滅,

  未見真谛放肆者,以邪分別亂佛教。

  佛陀已趣勝涅槃,持彼教者多隨滅,

  無怙無教滅德衆,當今此世任意行。

  既知如來正法壽,漸衰亡如命至喉,

  一切汙垢具力時,求解脫者莫放逸。

  作者如此殷切教誡後學者切莫放逸度日:能指明解脫道與非道、如世間明目般的佛陀出有壞已趣入涅槃,除了佛陀以外,堪爲正法見證的諸位聖者阿羅漢大多數也已銷聲匿迹、入于寂滅。此時此刻,根本沒有現見法性真谛,不依佛陀聖教、不受他人調教剛強難化之輩,惡念紛呈、放任自流,陷入卑劣尋思的氛圍中,帶著顛倒分別邪念而從詞句與意義兩方面來擾亂聖潔的佛教。到底出現了什麼樣的局面呢?廣嚴城的諸比丘大肆宣揚十種非事,根本的四部分裂成十八部,對佛教進行各種各樣增益、損減。再者,自生圓滿正等覺佛陀以及珍重秉持自生教法證法的諸位大德都已趣入了寂滅輪回苦及苦因的殊勝涅槃。無依無怙、孤苦伶仃、無有傳授正法者的所有衆生在能摧毀戒慧功德、泯滅佛法之因——惡見與叁毒之垢染汙穢的驅使下,于當今世界肆無忌憚爲所欲爲。大能仁佛陀所宣說的上述佛理正教好似彌留之際命至喉結即瀕臨死亡般已奄奄一息、難得久住。在比比皆是的垢穢勢不可擋之時,了知此情此景之後,諸位欲求解脫者切切不可放逸無度,而應萬分慎重、百般精進受持佛法。世尊曾經親言:“不放逸爲無死處,放逸則爲死亡處,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亡。”《別解脫經》亦雲:“具壽佛陀之菩提,彼之諸法不放逸者方可獲得也。”

  此《俱舍論頌》,乃佛陀親口授記之大德、能背誦九十九萬部經典、具有不退智慧自在者共稱爲第二遍知的大阿阇黎世親撰著圓滿。印度堪布則那莫劄即佛友與大譯師華哲僧侶翻譯、校正並以講聞方式而抉擇。

  怙主累劫苦行成,開示無量法理中,

  慧眼頓見諸所知,對法明鏡外無他。

  廣聞經論善緣我,濁世享之喜浪花,

  心中濺起善行滴,爲法播種撰本釋。

  由此論得叁世善,合集回向利他衆,

  無勤作具遍知力,教證講修法興盛。

  願滿珍重護法寶,持教圓寂大德心,

  勤續佛法慧命者,住于何處皆如意。

  願輪回獄深淵中,無明鐵鐐緊縛衆,

  以智慧劍斬斷時,同入解脫之妙宮。

  願我世世具四輪,以聞思修久弘法,

  (四輪:安住順境、親近正士、發宏誓願和積大福德)

  自悟一切所知處,強烈悲心授群生。

  此《俱舍論釋·開顯世親密意燈》,乃于大堪布全知香巴根嘎丹畢喜燦、圓滿佛陀至尊上師嘉揚欽則旺波爲主的諸多大德足下恭敬依止的嘉揚洛德旺波撰著,本人幼時曾于克旺西繞嘉措、土登堪欽麥彭桑給繞吉前聞受此論旁注,後來在叁藏大師大慈大悲、恩重如山之上師——伏藏大師土登秋吉劄巴蓮足下長久依止,詳詳細細地得受了此法的傳授,當時盡己所能銘記在心,立成文字,再後幸遇確鑿可靠的書函精心編輯抉擇而撰寫成這部通俗易懂的注釋,以此善根祈願教法證法如意寶興旺昌盛、長久住世。薩瓦達嘎拉囊巴瓦德!

  

  公元二○○四年藏曆四月初八之吉日

  譯竟于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之顯密道場

  ——喇榮五明佛學院

  

  

《俱舍論釋 第八品 分別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