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释 第八品 分别定▪P3

  ..续本文上一页来越高之故。金刚喻定依靠第四禅末际,称为修成无余灭尽彼相续之漏法的等持。

  甲二(定所摄之功德)分五:一、宣说无量;二、宣说解脱;三、宣说胜处;四、宣说遍处;五、宣说彼等之理。

  乙一、宣说无量:

  无量四治害心等,慈悲无量无嗔性,

  喜为意乐舍无贪,相次愿乐离苦悦,

  众平等缘欲有情,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许为五不断惑,人中方生必具三。

  所缘境的众生无有量,具有能缘、福德无量的心有四种,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与舍无量心。

  那么,无量心定数为四的原因何在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对治众多害心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损恼心、不喜他乐、嗔心贪心而确定有四种。

  四无量各自的本体是什么呢?慈无量与悲无量是无嗔之善;了知他众具乐而悦意为喜无量;舍无量则是无贪之自性善。

  四无量之行相:依次为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愿一切众生摆脱痛苦;愿一切众生不离喜悦;作意对一切众生无有贪嗔一视同仁。

  四无量之行境即所缘为欲界的一切众生,因为是缘彼等之害心等的对治法。

  四无量所依地:喜无量是意乐受,因此只在初二禅才有;其余三者在静虑六地中具有。有些论师认为这些唯是正行地,因而是不包括将禅未至定的五种殊胜禅。

  若问:那么,慈等无量直接断烦恼吗?此四无量并非直接断除烦恼,因为此等只是缘众生而作意信解,而直接的断道是作意真如。

  所依:只有在智慧敏锐、贪欲过患众多的人类中才能生起,其他众生则无法生起。

  具足一种无量就具足所有的无量吗?不包括喜无量的三者若具其中之一就必然具足其余二者。因此,如果一者存在,必定各具三种,喜无量对于转生三禅四禅者来说无有,因此并不一定具有。

  乙二、宣说解脱:

  所谓解脱有八种,初二不净二禅具,

  第三末有体无贪,无色定善灭尽定,

  微微心末无间入,由自净下圣心出。

  初三缘欲摄见色,无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类智品。

  经中说解脱有八种,也就是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先不灭除自内色想,即行观察外色是空的三摩地)、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剖析灭除自内诸色成空,是内无色想,进而观察外色如布、瓶等亦皆是空的三摩地)、净色解脱(喜化净色心生勤勉,不喜变化诸不净色心不勤勉,为求除治此种烦恼所修禅定)、四无色解脱(能使智慧相应之四无色处等持,背舍色界及无色界自地以下诸有漏贪之四种定:即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和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与灭尽解脱(能令心心所法寂静安住,粗分受想灭尽不生之道)。前二解脱是不净观,观青肿相之故;是无贪的本性,因为此二解脱依次是贪欲界与一禅之色的对治;它们在初二禅正行中具有,而在三禅是无有的,因为彼等只是贪色的对治,而(三禅无有根识)不存在贪二禅之色的对治故。第三净解脱并非是不净观,因为它缘悦意对境而视为清净相之故,在第四禅中具有,本体是无贪。

  如果有人说:既然在三禅中不安立为解脱是由于贪二禅之色的对治不存在,那么四禅也不能安立为解脱了,因为四禅同样无有贪三禅之色的对治故。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净色解脱不是修贪欲的对治,由于在一禅二禅时修不净观而使心疲惫不堪,此解脱是为了提高心力以及观察前二解脱修得成功与否。无色解脱则是无色界之善妙的净定与无漏定。灭尽解脱是灭尽定,三界中最细微的心是有顶心,而灭尽定要在较有顶心更细微之心的末尾无间而入,起定时,从有顶自地的净定以及依于下地无所有处之心的圣无漏心而出。

  所缘:前二解脱是属于欲界的不悦意可见色处的有境,第三解脱是悦意处的有境。四无色解脱的行境即所缘可以是一切上地、自地的苦谛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集谛、灭谛及类智品的上下道与自地。

  乙三、宣说胜处:

  所谓胜处(发起胜知、胜见的禅定之处。于禅定中修习观想,现见所缘形色、显色净妙,胜过其他,心不外散。八胜处即四种形色胜处及四种显色胜处。四种形色胜处:一、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谓于观一切有情净色获得自在;二、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谓于观器世间色获得自在;三、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四、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四种显色胜处,即青黄赤白四胜处,依三摩地,此四显色成就光明,分别缘余境,自在变化)有八种,前二相同初解脱,

  二同第二余如净。

  经中说:“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内有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四者,于此八种均胜过彼等色而了知,以胜而现见,如是作想即与所谓一胜处至八处之间对应。”所谓的胜处是指获得自在。了知为寂止,现见为胜观;或者说了知为无间道,现见为解脱道。应当了知前二胜处的本体、地、是何者的对治与所缘均与第一内有色观色解脱相同。第三与第四胜处的本体等与第二无色观色解脱相同。除此之外其余的四色胜处的地与本体等与净色解脱相同,然而不同的是,解脱是背离所缘,而不胜过,此胜处是随心所欲信解所缘,以不生烦恼的方式胜过(其他)。

  乙四、宣说遍处:

  遍处十种八无贪,第四禅有缘欲界,

  二遍处为无色净,行境自地之四蕴。

  所谓遍处是指能令观想所缘境的地大等行相不间断周遍之义。分类有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其中前八遍处的本体是无贪之善;所依地只是在第四静虑才具有;行境即所缘是欲界的色处,与世间的名言相符而承许为显色与形色。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二者是前二无色界净定的自性,所缘是自地的四蕴。

  乙五、宣说彼等之理:

  灭尽前品已宣说,余皆离贪加行得,

  所谓无色依三界,剩余唯有人中生。

  上二界由因业力,生起无色之等至,

  色界所有诸静虑,亦由法尔力量起。

  若问:以上这二十六种功德(即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是如何获得的呢?灭尽解脱的所依在前面第二品中已宣说过。其余的二十五种如果曾经修习熟练,则唯是以离贪而得,未修习熟练则通过加行勤作而得。所依:所谓四无色解脱与二无色遍处依于三界的所依身份。剩余的十九种是在人中生起,因为必须依靠决定正教而生。那么,上两界由于无有传教怎么能以下下所依身份生起上上定呢?其实上两界的无色定是依靠因力与业力而如应生起的。第一由因力而生:诸如先前以人的身份从串修有顶的等持中退失,转生到色界任何一处,以先前串修的同类因而生起有顶的等持。由业力而生:先前在人中获得无色定后退失,以这种顺后受业之力而转生色界,获得无色界的等持,因为需要在其后世转生到无色界之故。色界的下下静虑通过因力与业力而生起一切上上静虑,也有以法性力而生起的。以法性力而生:诸如世间坏灭时,下禅的众生以极其强大的善法自然而然生起上禅之心。

  俱舍论第八分别定品释终

  

  甲四(未义)分三:一、佛法住世期;二、非为臆造且谦虚;三、教诫后代不放逸。

  乙一、佛法住世期:

  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

  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若问:能开示一切法自相与共相的对法住世多久呢?佛陀所演说的一切妙法有两种,一是教法三藏,二是证法三十七道品。能受持教法者唯是正确无误地讲经说法,能受持证法者唯是能无谬实修教法之义。所谓的“唯”是说别无其他。乃至教法与正法存在期间对法也将住世。

  那么,教法与证法住世多久呢?有些论师说住世千年,有些论师说住世千年指的是证法,教法还要更长。此外也有论师说住世达五千年的,即最初的五百年多得阿罗汉果,第二个五百年多得不来果,第三个五百年多得前二果,此(一千五百年)是果期;第四个五百年多出现慧学,第五个五百年多出现定学,第六个五百年多出现戒学,此(一千五百年)是修期;第七个五百年多出现持论藏者,第八个五百年多出现持经藏者,第九个五百年多出现持律藏者,这(一千五百年)是教期;第十个五百年是唯持形相期。

  乙二、非为臆造且谦虚:

  说此对法我多依,克什米尔有部理,

  若有错误均我过,正法理量唯诸佛。

  若问:那么,此对法论是原原本本依照《入智论》等中所说而阐述的吗?虽然此对法论也与少数经部等相符合,但世亲我大多数均是依据克什米尔有部宗的诸位智者所建立的观点而宣说的,并非是随随便便、凭空臆造自我杜撰的,尽管如此,但诸位智者如果发现此论中有词句与意义方面的过错,那完全归咎于作者我,敬请诸位智士予以宽恕。

  倘若有人想:按照有部的阿阇黎一脉延续的传承,该不会有过错吧。讲说教法与证法道理能堪为正量的唯有诸佛出有坏以及佛子诸大菩萨,而其他人由于具有迷惑不解的情况而并非能做到这一点。

  乙三、教诫后代不放逸:

  本师世目今已闭,堪作证者多入灭,

  未见真谛放肆者,以邪分别乱佛教。

  佛陀已趣胜涅槃,持彼教者多随灭,

  无怙无教灭德众,当今此世任意行。

  既知如来正法寿,渐衰亡如命至喉,

  一切污垢具力时,求解脱者莫放逸。

  作者如此殷切教诫后学者切莫放逸度日:能指明解脱道与非道、如世间明目般的佛陀出有坏已趣入涅槃,除了佛陀以外,堪为正法见证的诸位圣者阿罗汉大多数也已销声匿迹、入于寂灭。此时此刻,根本没有现见法性真谛,不依佛陀圣教、不受他人调教刚强难化之辈,恶念纷呈、放任自流,陷入卑劣寻思的氛围中,带着颠倒分别邪念而从词句与意义两方面来扰乱圣洁的佛教。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呢?广严城的诸比丘大肆宣扬十种非事,根本的四部分裂成十八部,对佛教进行各种各样增益、损减。再者,自生圆满正等觉佛陀以及珍重秉持自生教法证法的诸位大德都已趣入了寂灭轮回苦及苦因的殊胜涅槃。无依无怙、孤苦伶仃、无有传授正法者的所有众生在能摧毁戒慧功德、泯灭佛法之因——恶见与三毒之垢染污秽的驱使下,于当今世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大能仁佛陀所宣说的上述佛理正教好似弥留之际命至喉结即濒临死亡般已奄奄一息、难得久住。在比比皆是的垢秽势不可挡之时,了知此情此景之后,诸位欲求解脱者切切不可放逸无度,而应万分慎重、百般精进受持佛法。世尊曾经亲言:“不放逸为无死处,放逸则为死亡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亡。”《别解脱经》亦云:“具寿佛陀之菩提,彼之诸法不放逸者方可获得也。”

  此《俱舍论颂》,乃佛陀亲口授记之大德、能背诵九十九万部经典、具有不退智慧自在者共称为第二遍知的大阿阇黎世亲撰著圆满。印度堪布则那莫札即佛友与大译师华哲僧侣翻译、校正并以讲闻方式而抉择。

  怙主累劫苦行成,开示无量法理中,

  慧眼顿见诸所知,对法明镜外无他。

  广闻经论善缘我,浊世享之喜浪花,

  心中溅起善行滴,为法播种撰本释。

  由此论得三世善,合集回向利他众,

  无勤作具遍知力,教证讲修法兴盛。

  愿满珍重护法宝,持教圆寂大德心,

  勤续佛法慧命者,住于何处皆如意。

  愿轮回狱深渊中,无明铁镣紧缚众,

  以智慧剑斩断时,同入解脱之妙宫。

  愿我世世具四轮,以闻思修久弘法,

  (四轮: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和积大福德)

  自悟一切所知处,强烈悲心授群生。

  此《俱舍论释·开显世亲密意灯》,乃于大堪布全知香巴根嘎丹毕喜灿、圆满佛陀至尊上师嘉扬钦则旺波为主的诸多大德足下恭敬依止的嘉扬洛德旺波撰著,本人幼时曾于克旺西绕嘉措、土登堪钦麦彭桑给绕吉前闻受此论旁注,后来在三藏大师大慈大悲、恩重如山之上师——伏藏大师土登秋吉札巴莲足下长久依止,详详细细地得受了此法的传授,当时尽己所能铭记在心,立成文字,再后幸遇确凿可靠的书函精心编辑抉择而撰写成这部通俗易懂的注释,以此善根祈愿教法证法如意宝兴旺昌盛、长久住世。萨瓦达嘎拉囊巴瓦德!

  

  公元二○○四年藏历四月初八之吉日

  译竟于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之显密道场

  ——喇荣五明佛学院

  

  

《俱舍论释 第八品 分别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