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三定由何生何;二、别说净定;三、别说超越定。
丁一(三定由何生何)分二:一、就定而言;二、就其他而言。
戊一、就定而言:
无漏无间则生善,上下至第三地间,
净定无间生亦尔,兼起自地烦恼性,
染定生自地净染,亦起下地一净定。
若问:这些定的实体在末尾时生起几定呢?无漏三禅无间生起相续时自己后面的同类、出定时生自地的净定,如果是具有上地与下地的定,则生自身与上下至第三地之间的有漏无漏善。由净定生净定与无漏定也是同样,净定的末尾无间生上下至第三地之间的善(包括净定与无漏两种),诸如,在三禅无漏定的末尾时,如果具有上地与下地,则生起从自地算起直至第三地之间的善(即上三地、下三地)。也就是说,相续时自己后面的同类(1)、出定时自地的净定(1)、超越远加行顺式时四禅的无漏定(1),轮番入定时的净定(1)、结生时空无边处的无漏定(1),正行时净定与无漏定其中之一(1)、超越加行逆式时二禅的两种(净定与无漏定)(2)、正行时一禅的两种(2),(共有十定)。同样,四禅与空无边处也可依此类推。识无边处虽然生起直至第三地之间的善,但由于有顶无有无漏法故不能产生。无所有处无间生七定,有顶(藏文此处说有顶,本来有顶无有无漏定,但有顶的净定的确生六定,而此处讲的是无漏定,请观察)与一禅各生六定,二禅生八定。类智末尾能入无色界的净定与无漏定,而法智由于所缘不同而不能生起,无漏定与染定在任何时候相互都不能无间产生。应当明白上面所说的意思是,无漏定能生几定,净定也同样生上下三种等(即从自地至上下第三地之善)。然而不同的是,净定在前面的基础上,在为染污定所逼恼或享禅味时,也生起各自地的染污性静虑。染定如果为正知正念所摄,则出定时生起自地的净定、相续时的染定,染污定所逼恼时也会生起下地的净定,因为喜爱下地的净定而从出定状态再度入定。
戊二、就其他而言:
死时净定生烦恼,染定之中非生上。
命终之时的净定中生起自地、下地、上地的烦恼,因为由净定作为死心而转生于自地、下地、上地之故。以染定作为死心转生自地与下地而不会生于上地,原因是未断下地的烦恼不能转生上地。
丁二、别说净定:
净定有四顺退等,依次随顺于烦恼,
自地上地与无漏,渐次生二三三一。
若问:既然说“净定无间生亦尔”,那么,由净定中必然产生上下至第三地间的一切善吗?一般来说,净定有四种,即顺退分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顺住分、顺胜分、顺抉择分净定。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呢?按次序,顺退分净定随顺产生自地的染定;顺住分净定随同产生自地的净定;顺胜分净定随顺生起上地的净定;顺抉择分随顺产生无漏定。那么,顺退分等四种净定每一种无间生起什么呢?顺退分净定无间产生其本身与顺住分净定二者;顺住分净定无间生起不包括顺抉择分的三种;顺胜分净定无间生起不包括顺退分的三种;顺抉择分净定无间只生唯一的无漏定。
丁三、别说超越定:
与八地二相关联,超越一者顺逆式,
以不同类至第三,即是超越之等至。
若问:超越定是如何生起的呢?定的基础是与有漏八地与无漏七地两种相联。按照顺序,从有漏一禅至有顶之间入定顺行而去,之后(从有顶)至有漏一禅之间逆行而来;无漏也是同样,从无漏一禅至无所有处之间上行,下至(无漏一禅)逆行,以入定的方式得以清净即为远加行。之后从有漏一禅起超越一个而到三禅等直至有顶之间向上而行,向下直至一禅之间;无漏也是如此,无漏一禅超越一个至无漏三禅,如是每超越一个而至无所有处之间上行,再向下至一禅之间,这是近加行。何时,从有漏一禅至无漏三禅、由无漏三禅到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至无漏无所有处之间顺式上行,再从有漏无所有处至无漏空无边处、由无漏空无边处到有漏三禅,从有漏三禅至无漏一禅之间逆式而来,如此无论是有漏还是无漏,不同类三种随意而行,那一入定在当时已成就超越定的正行。所依身份唯是智慧敏锐的人。补特伽罗:唯是无有烦恼、自在等持的不动法罗汉。
丙五、法之差别:
静虑无色依自下,非上下者无必要,
唯生有顶之圣者,现前无所有尽漏。
若问:那么此等定必然以上地所依现前吗?并不是,静虑与无色定以自地与下地的所依现前,而上地并非如此,因为自地有殊胜定而无需下劣之故,这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特殊情况:转生有顶的不来圣者从有顶涅槃,由于自地无有无漏道,而要现前无所有处的无漏道才能灭尽漏法。
有爱缘于自地蕴,净无漏定缘一切,
无色正行善行境,非为有漏之下地,
以无漏断诸烦恼,未至净定亦复然。
此等定的所缘是什么呢?有爱也就是与味著相应的所有定仅缘各自地的有漏之蕴,不缘下地,因为已远离了下地之贪;也不缘上地,由于中断了异地之爱的缘故;又不缘无漏,否则就成了善法。善妙净定与无漏定的所缘境如应可以是一切有为与无为法。一切无色界正行净定与无漏定的行境不是有漏的下地,而是自地与上地如应的有漏无漏以及下地的无漏类智方面的一切道。那么以三种定中何者断除烦恼的呢?以正行无漏定断所有烦恼,而不是以正行净定来断除,原因是已从下地离贪、增上自地之爱、上地较其更为超胜,(既然净定尚且不断烦恼)那么染定不能断烦恼就更不言而喻了。以未至净定也能断烦恼,因为它是能离下地贪之道。
乙二、未至定:
彼等八种未至定,体净非乐非苦受。
初未至定亦有圣,有者说为具三种。
既然说“未至净定亦复然”那么,未至定有多少种呢?入此等正行的未至定有八种。它的本体是什么呢?是净定,而不是染定,因为是能离下地贪之道故。它属于什么受呢?是与非苦非乐之舍受相应,原因是需要以难道精进而引出,一禅之未至定也具有圣者无漏定,因为与其他未至定相比心更为敏锐、明了。有些论师说:(初未至定)也有染定,由于与正行相竞争,因此它有三种(即净定、无漏定与染定)。
乙三、殊胜定:
无寻殊胜之静虑,具三舍果大梵天。
若问:那么,一禅的殊胜正行是指什么呢?无寻唯伺的静虑正行即是殊胜禅。它有无漏定、净定与染定三种,与既不是乐受也不是苦受的舍受相应,因为是勤修之道。殊胜禅的果是大梵天,原因是依靠修殊胜禅结果转生大梵天界中。
乙四(等持之分类)分四:一、以界而分类;二、以道而分类;三、以出离道而分类;四、以作用而分类。
丙一、以界而分类:
胜禅以下有寻伺,中定唯伺上无二。
若问:经中说:“有寻有伺之等持、无寻唯伺之等持、无寻无伺之等持。”那么它们分别是指什么呢?殊胜禅以下一禅未至定与粗禅是有寻有伺之等持;殊胜禅(也叫中间静虑)是无寻唯伺之等持;殊胜禅以上是无寻无伺之等持。
丙二、以道而分类:
无相等持灭谛四,空性无我入空性,
无愿彼外余谛相,善中无漏三脱门。
若问:经中说“空性、无相、无愿之等持”,那么它们是指什么呢?无相之等持即是与灭谛四行相相应的等持;空性之等持是与缘近取蕴而趋入无我空性行相相应的等持;无愿之等持是具有前六行相以外其余谛剩余十行相的等持,而不是前六行相,因为前六行相不是厌离,是趋入无余涅槃时所舍弃之道,所以非为所愿。此三等持均以世间与出世间的差别而是净定与无漏定。地:(净定与无漏定)次第依于静虑六地、四无色与欲界此十一地以及无漏九地。这三种无漏是解脱之因、趋入解脱之门,因而经中也称之为三解脱门。
丙三、以出离道而分类:
所谓空性空性等,余外复说三等持,
二缘无学空无常,末缘静相非择灭,
有漏人中不动者,不摄七种未至定。
此外,经中除了前三等持以外又另宣说了所谓的空性空性之等持,“等”字所包括的无愿无愿之等持,无相无相之等持,除前三种以外又说了此三等持,它们是次第缘空性等前三等持而得名的。
这三种等持中前两种缘无学者相续中的空性之等持后取“此非我所”的空性行相;第二等持缘无学者的无愿等持后取“此是无常”的无常行相。最后的无相无相之等持只观想、缘取静相,也就是非抉择灭,从无学位的无相等持中起定后生起诸如有漏的其他心识,由于生起无相之相续的外缘不齐全而获得非抉择灭。这三种等持中前二种缘解脱本身,第三缘遮止解脱的灭法而生起厌离,因此也称为出相。
此三者的本体是有漏法,原因是背离前三等持而观。
所依身份是智慧敏锐的人。
补特伽罗:由于是利根的行境,因此唯有不动法阿罗汉才能生起,而其他阿罗汉并不能生起,因为他们无有生起此等的威力。地:由于是圣谛之行相,因而在不包括二禅以上七种未至定在内的六静虑、四无色(再加欲界)此十一地中才有。
丙四、以作用而分类:
为成现法乐住者,即修第一善静虑,
欲得殊胜知见者,则修清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智慧者,则修加行所生善,
为得一切漏尽者,当修金刚喻定也。
若问:经中说:“修等持修习静虑,若屡屡而行,亦有成现法乐住者,如是类推,亦有成知见者,亦有成分别慧者,亦有成漏尽者。”这些到底是指什么呢?于第一善静虑中入定,即修成现法乐住之等持,以此为主,实际上四种等持均具有,唯独这一等持称为现法乐住,而后面的三种等持不叫现法乐住,这是由于它们存在退失、从中转生上地、趋入涅槃的可能性。与眼通相应的慧称为修成见之等持,与眼通后生起的意识相应的慧称为修成知之等持,这两者合而为一承许为修成知见之等持。因为以这些眼通来观察则能现见、了知众生身体之恶行的缘故。加行所生的有漏功德修不净观、无染定等以及无漏解脱门等的慧称为成就分别慧之等持,因为以智慧的差异而使辨别的能力越…
《俱舍论释 第八品 分别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