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而當時不會得到。獲得諸地的功德,如果是欲界身份的阿羅漢(指以欲界身份獲得阿羅漢),則得叁界所攝的功德,如果是色界身份的阿羅漢則獲得色界、無色界所攝的功德,若是無色界身份的阿羅漢,則只得無色界所攝的功德。那麼,一切功德均獲得嗎?以前在輪回中串習後退失的功德只是現前,而不得未來,因爲以前已經得過之故。因此,只是得到以往未曾熟練修過並與無漏相應的無量心與禅定等。
乙叁、得之分類:
有爲善法新習得,有漏則立治遣得。
若問:那麼,得有多少種呢?有四種,即新得、習得、治得與遣得。新得:前所未有之法重新獲得;習得:反複現前。這兩者大多數依靠有爲善法而得。修道是治得,斷絕煩惱的得是遣得,這兩者是從大多數斷除有漏法的角度而安立的。如此一來,無漏法的得是前兩種,有漏善法的得是四種,其余有漏法的得則是後二種。
甲五(智所攝之功德)分二:一、不共功德;二、共同功德。
乙一(不共功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佛陀之法不共同,即是力等十八種。
若問:“盡智有漏”雖然總說了阿羅漢于盡智時得功德的情況,但當時唯有佛陀才得的功德是什麼呢?佛陀盡智時獲證的功德之法與聲聞截然不同,因而是十力以及“等”字包括的四無畏,叁念住及大悲此十八不共法。
丙二(廣說)分四:一、宣說力;二、宣說無畏;叁、宣說念住;四、宣說大悲。
丁一(宣說力)分二:一、意之力;二、身之力。
戊一、意之力:
知處非處十智攝,知業果力爲八智,
定等根信解界九,知遍趣行九或十,
宿住死生世俗智,知漏盡力六或十。
若問:那麼,十力爲何智所攝呢?知處非處智力爲十智所攝,因爲知處非處智力了知一切有爲法與無爲法;知業報智力具有除了滅智與道智以外的八智,這是由于其對境業果是苦集谛所攝的緣故;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知根勝劣智力、知種種信解智力與知種種界智力是不包括滅智的九智,之所以不包括滅智是因爲此等智唯一緣有爲法(而滅智唯一緣無爲法)。徹知趣入地獄至佛果間的知遍趣行智力,如果從徹知道自本體方面來說,則是不包括滅智的九智,若就徹知道果而言爲十智。知宿住隨念智力與知死生智力二者爲世俗智所攝,因爲它們不是真谛的有境而是所知自相的有境之故。知漏盡智力,如果就了知漏盡自本體而言是法智、類智、滅智、世俗智、盡智與無生智此六智,若從是漏盡相續中(指佛相續)具有的智這一角度來說,則是十智。
宿住死生依四禅,余者則依一切地。
何故唯佛稱爲力?因彼具有無礙故。
若問:這些智力依于何地呢?知宿住隨念智力與知死生智力二者在四靜慮正禅中具有,這是由于它們需要從止觀雙運之等持中産生的緣故。其余八力依于斷除下地之地,而不依于産生功德之地,因此在不包括後七地未至定的所有地中均具有(即欲界、四靜慮、未至定、中定、四無色界此十一地),因爲于此等地容易生起之故。所有無漏智均如應依于一切無漏地,世俗智所攝的所有智力依于一切地。
叁界什麼身份具有此等智力呢?欲界身份可以具有一切智力,色界的身份具有色界地所攝的一切智力,無色界的身份只具有無色地所攝的一切智力。
若問:既然聲聞緣覺其他補特伽羅相續中也具有知漏盡智與知宿住隨念智,那麼爲何只有佛陀相續中存在的才稱爲力呢?之所以佛陀相續中具有的方稱爲力是由于只有佛陀才能無礙照見萬法。
戊二、身之力:
身即無愛子之力,他師承許各骨節,
大象等七十倍增,彼之本體所觸處。
若問:如是意之力無量無邊,那麼佛陀身之力有多少呢?佛身具有無愛子之力,其他論師承許說:佛身的叁百六十二骨節每一骨節均具有無愛子之力。那麼,無愛子之力到底有多大呢?凡象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香象、大露力者神力、勝伏(一阿修羅王)神力、妙支神力、妙力神力、無愛子之力,此七種力逐步向上成十倍遞增。那麼,身力的本體是什麼呢?其本體是所觸處,因爲它是果所觸之故。
丁二、宣說無畏:
無畏四種依次第,如初第十二七力。
若問:無畏有幾種呢?無畏有四種,即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法障無畏、說出離道無畏。那麼,此等無畏爲何智所攝呢?正如第一智力(知處非處智力)是十智一樣,第一正等覺無畏也爲十智所攝,因爲所謂的現前圓滿正等覺就是指現量洞曉一切所知萬法。如第十智力(知漏盡智力)是六智或十智一樣,第二漏永盡無畏也是如此,如果從窮盡漏法的角度而言是六智,如果從相續中具有的角度來說爲十智。如第二智力(知業報智力)是八智一樣,第叁說法障無畏也是如此,障礙之法幾乎均爲有漏,是苦集,故爲八智所攝。誠如第七智力(知遍趣行智力)是九智或十智一樣,第四說出離道無畏也是如此,因爲就出離道果而言,爲十智;從道的本體而言,則是除開滅智的九智。
丁叁、宣說念住:
所謂叁種之念住,本體正知正念性。
若問:叁念住到底指什麼呢?即是指如來說法時,于恭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爲喜之心念住;于不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爲怒之心念住;于聽及不聽二者,不爲喜怒之心念住。因此,叁種念住的本體是正念正知的自性,但觀待眷屬的差別而宣說了叁種。
丁四、宣說大悲:
大悲乃爲世俗智,資糧行相與行境,
及平等故上品故,與悲不同有八相。
大悲的本體是世俗智,因爲以慈憫心晝夜六時關照世間的興衰之故。爲什麼稱作大呢?由于在叁大阿僧祇劫中以二資成就,故因廣大;憫念慈愛普願群生遠離叁苦,故行相廣大;照見叁界一切衆生,故行境廣大;垂念叁界群生遠離行苦的悲心平等,故趨入廣大;此乃極其敏銳的智慧之自性,故上品廣大。鑒于以上原因故稱爲大。
那麼,大悲與悲心有何差別呢?它們的不同點有八種。一、本體之差別:悲心是指無嗔,大悲則是無癡;二、所緣之差別:悲心是緣欲界的衆生,而大悲則緣叁界有情;叁、行相之差別:悲心只具有願離苦苦的行相,大悲則具有願離叁苦的行相;四、所依之差別:悲心依于四靜慮,大悲只依于第四靜慮;五、相續之差別:悲心在聲聞緣覺相續中也有,大悲則唯獨佛陀相續中才有;六、獲得之差別:悲心以離欲貪而得;大悲則需以離有頂貪而得;七、救濟之差別:悲心非普遍救濟,大悲則普遍救濟。八、趨入之差別:悲心不同等趨入,大悲則平等趨入(指觀待衆生同等慈悲)。
諸佛資糧與法身,行利衆事平等性,
彼等身壽與種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那麼,諸佛的所有行相均一模一樣嗎?諸佛以叁平等性而相同,也就是說,諸佛積累二資因平等性,獲得法身果平等性,行利衆事業平等性。然而壽命、種姓、身量卻迥然有別,因爲這些是相應所化衆生的意樂而示現的緣故。
乙二、(共同功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他法則與有學共,有同異生即無染,
願智無礙解通等。
若問:那麼,共同的功德有哪些呢?佛陀的其他法則與有學聲聞緣覺是共有的,有些則與凡夫共同,因爲佛陀意相續中具有的功德,在他們的相續中也具有,這也只是說種類近似,而本體卻相差懸殊。那麼這些共同功德是指什麼呢?其中無染、願智、無礙解與第六通是與聖者共有,“等”字所包括的前五神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與凡聖二者同具。
丙二(廣說)分二:一、與聖者共同功德;二、與凡聖二者共同功德。
丁一(與聖者共同功德)分四:一、無染;二、願智;叁、宣說四無礙解;四、得法。
戊一、無染:
無染乃爲世俗智,依第四禅不動法,
依人而生欲界惑,未生有事行境者。
既然說“有同異生即無染”,那麼無染到底是指什麼呢?無染定是世俗智,原因是修行者以他相續煩惱不緣自己而生起的意願而入等至,出定後結合入定作爲護持他心的方便。
它在何地具有呢?只是在第四靜慮才有,因爲它是依于易道中最殊勝者之故。什麼補特伽羅才能現前呢?只有不動法阿羅漢相續中才具有,而其他補特伽羅無有,因爲其他補特伽羅會再度生起煩惱故。它依于何界的所依身份而産生呢?依人而生,原因是以人的身份獲得阿羅漢者先前唯恐他者的煩惱而以之作爲所緣,加以憶念,故是能滅盡彼之方便。它的所緣是煩惱,理由如前。由于以人的身份來緣,因而屬于欲界。此無染定不能斷已生煩惱,而是斷未生(未來)之煩惱,由于阿羅漢不緣無事諸見斷,是以有事修斷之貪等作爲行境而願其不生的有境。
戊二、願智:
願智亦爾緣諸法。
以“我當知此”的心願入第四靜慮等至,結果也如願了知彼之對境。其本體、地、補特伽羅與所依均與無染定相同,然而願智的所緣不只是煩惱,而是色等一切法。
戊叁、宣說四無礙解:
法義詞辯無礙解,初叁次第無礙知,
名稱意義與詞句,第四無礙明宣說。
道自在性緣語道,本體九智依諸地,
義十或六一切地,余者則爲世俗智,
法于欲界四禅具,詞依欲界初靜慮。
如同無染定爲不動法補特伽羅具有、依靠叁洲人身而生一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與辯無礙解也是如此,它們的所緣、地、本體方面有差別。前叁者的所緣依次是對名稱、意義、詞句無礙了知。第四辯無礙解,以斷定意義相聯或相違的詞語無有滯礙爲他衆明顯宣講,如是宣講之智對于道等持自在——不忘自在(作意止觀等持而不忘失)能無礙了知,因而它的所緣是語與道(也就是說對于語與道無礙了知即名辯無礙解)。本體是滅智以外的九智。地:可以如應依于欲界至有頂之間的一切地。
義無礙解:從了達諸法之義的角度而言是十智,若從通達涅槃勝義的角度來說,則是滅智、法智、類智、世俗智、盡智與無…
《俱舍論釋 第七品 分別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