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四堂課

  《普賢行願品》釋論.第四堂課

  欣樂而隨喜,一切善功德

  隨喜能對治嫉妒,生起與隨喜對象同等善功德,所以對一切善功德,我們都要無嫉妒、無我慢,全部加以隨喜。

  《彌勒願文》中提到:「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證涅槃」。我們不能夠只想到自己一個人遠離叁惡道的痛苦,自己得到涅槃寂靜,菩提心是讓一切衆生解脫成佛的廣大發心,菩提心沒有偏私,平等對待一切衆生,無分別地生起慈悲心、菩提心。

  我們啓建祈願法會,大家齊聚在這裏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每年都要坐在這裏,好像已經成爲了一種傳統,我擔心如果大家不懂得祈願法會的意義,只是盲目地遵循模式,祈願法會很快就會失去它的價值了。

  因此,我們坐在這裏,應該帶著特別的發心,這是最重要的。各位來自世界各地,就算一開始沒有帶著特別的發心前來,但是畢竟我們已經來到了這個殊勝的地方,實在很難得,因此我們應該和平時不同,要能轉化自己的心態,帶著與平時不同的一種發心,也就是發起菩提心、慈悲心,然後在菩提迦耶積聚資糧、淨除罪障,我覺得這樣就有意義了。

  昨天我們講完了「忏悔罪障」;在佛教的各個部派當中,對于罪障有不同的定義。比如說一切有部和應成派認爲身口的業是色法,唯識派或自續派則認爲,和身口的表業一起運作的心所,就是業或罪。總之,罪業是在心上,自心就像田地,不善業如同種子,未來惡業的成熟,就像是種子發芽、茁壯並結果。我們現在不善的種子沒有開始生長,而是以隨眠的方式存在。因此,如果能夠馬上發露忏悔,這種不善業的種子,就沒有發芽的機會。就好像在一個完全黑暗的千年暗室裏面,我們只要點一盞燈火,就能夠讓這個上千年的黑暗,在一剎那間重得光明;無論我們的罪業有多深重,只要能夠生起對治惡業的善心,罪業就能被消除。

  就算我們只是在做一個小小的善行,但如果發心希望藉由這個善行,回向淨除所有的罪業,意思是讓這個善行成爲罪業的對治法的話,就愈有力量淨除罪業。這就像是「在哪裏摔倒,就要在哪裏站起來」一樣,我們在叁寶、衆生身上造了種種惡業,所以也就要透過對于叁寶和衆生的善行來淨除罪業。

  佛陀告訴我們很多忏悔的方法,淨除違犯叁種戒律罪障最殊勝的法門,就是金剛薩埵法。另外,淨除罪障最殊勝的法門,就是不動佛咒語(《拔濟苦難陀羅尼經》)。透過各種的真言、咒語或儀軌的修持,來淨除罪障的方法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說我們只是嘴上說忏悔,心裏卻胡思亂想,沒有真心忏悔,這樣忏悔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忏悔需要心口合一,需要真心願意去忏悔,才能真正淨除罪障。就像之前提到:「善業的力量大,惡業的力量小。」這是因爲罪惡本身沒有任何真實的靠山,它是由錯亂心所造成,是站不住腳的;善業則是由無錯亂的心所造成,因此善業有真實力量的支持。真實或真理,能夠戰勝一切,虛假,則永遠注定失敗。這是世間的法則,不是嗎?

  快樂與不快樂的秘密

  這裏我要講一個故事。在一個山上,有兩座寺院,我們把這兩座寺院一個叫做A寺院,一個叫做B寺院。A寺院的僧人總是吵架不和睦,大家都過得很不愉快;B寺院相反,僧人之間團結互助,臉上總是面帶微笑,因此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喜悅,非常的富足。

  A寺院的住持看到B寺院的這種情況,覺得很訝異,有一天,他走到B寺院去參訪,到了寺院門口,他碰到一個小沙彌。住持問道:「小沙彌呀,你們寺院看起來滿幸福、快樂的,這是爲什麼呢?」小沙彌笑笑地回答說:「因爲我們每個人都常常犯錯呀,所以我們這個寺院才會這麼和諧啊!」

  住持聽了一頭霧水,什麼叫做每個人都常常犯錯,所以大家就變成很和諧呢?這時,寺門外跑來一個僧人,急急忙忙地回到寺院,結果在門口摔了一跤。原來是因爲另一個僧人之前拖地,地上有水,所以讓那位僧人滑了一跤。就看那位還在旁邊拖地的僧人馬上跑過去扶他一把說:「哎呀,真是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我拖地放太多水了,讓你滑跤了。」

  這時,另外一位站在寺門旁的僧人看到以後,也跑過來對摔倒的僧人道歉說:「其實是我的錯,因爲我沒有提醒你地是濕的。」最後,只聽這個摔倒的僧人,一邊起身一邊說:「不是不是,都是我的錯啊,因爲我自己不小心,所以才滑倒的。」

  A寺廟的住持看到了這一幕後,他就明白了小沙彌所說的話。爲什麼因爲每個人的犯錯,所以就變得和諧了。各位想想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是因爲每個人都看到了自己的錯誤,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而且願意負責,因此互相都變得和諧了。如果不是這樣,每個人都自以爲是不認錯,肯定是不會和睦的。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懂得忏悔的道理。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接著今天要講解的是十大願當中的第五大願──隨喜。偈文是: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我們隨喜的對象,是十方一切的諸佛菩薩,還有所有的有學、無學的聲聞、緣覺行者。這裏提到的五種人包含了所有的人:住于無學道的佛、有學道的菩薩、無學道的緣覺聲聞、有學道的緣覺聲聞,還有未入道的凡夫等五種。總而言之,就是對于自己,還有他人,不論是凡夫,還是聖者的一切衆生,所有叁時所積聚的善業和各種悅意的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布施的喜悅等,我們都去隨喜贊歎。而且我們要在沒有嫉妒、沒有我慢的一種心情上,就像是看到一個貧窮者得到了財寶一樣的衷心地隨喜他們的善業功德。如果這樣做到的話,我們過去所造作的善業,也會得到廣大增長。

  不可思議的善巧法門

  經典提到:隨喜和自己證悟相等的人,會得到相等的利益;隨喜比自己證悟低淺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利益;隨喜比自己證悟高深的人,會得到一半的功德利益,這是因爲不具備那樣的福德,所以只能得到一半的利益。同時,經典也說,一個總是喜歡隨喜的人,也會讓他更歡喜于行善。因此,隨喜是一個不可思議殊勝的善巧法門。

  這裏有很多部分是可以多思考的,例如經典中說,我們凡夫衆生對于自己的貪愛,如果要跟諸佛菩薩的慈悲相比,實在是萬億分不及一的。二乘行者,受到出離心的啓發,帶著視輪回如火宅的心態,斷除無始以來對輪回的貪著、執著,獲得了成就解脫,這也是我們應該隨喜的對象。

  一般凡夫深陷輪回的痛苦中,要生起一點點善心都很困難。但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還是有人願意生起善心,甚至行持廣大的善行,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我們對于即便是一個微小的善心、善念的生起,都應該要去隨喜,不應該輕視。例如釋迦牟尼佛,由于心系五濁惡世的末法衆生,發起五百大願,生起了菩提心。同樣佛陀的後世弟子當中,例如龍樹菩薩,以藏傳佛教的說法,從龍宮迎請《般若經》,如果以漢傳佛教來說,則是從龍宮迎請了《華嚴經》,總之,龍樹菩薩迎請了諸多大乘典籍,並且著作了《中觀理集》、《贊頌集》等重要大乘典籍,開創了中觀派。還有無著菩薩,他修成彌勒法門,前往兜率天,迎請彌勒菩薩的典籍。由于以上兩位大師,開創了佛教大乘的「廣行派」和「深觀派」傳承。另外,還有無量實修加持傳承的根本、傳承祖師們,他們不斷地轉動*輪,對于人、非人、天人等,廣弘殊勝教法,種下解脫的種子,賜予解脫遍知佛果的機會。對于祖師們這些殊勝的行誼,我們都應該隨喜贊歎。

  有的時候,我們喜歡說「這是我的宗派、我的傳承、我的上師、我的僧團」等等帶有分別心的話語。我們只承認自宗自派的功德善業,對于其他宗派上師、僧衆、法友所做的善行善業,卻視而不見、不承認、也完全不隨喜,這是很不好的。如同僧成大師在一首〈厭離此種情況〉的道歌中唱到:「在此雪山之上,許多人發誓持守佛陀正教;然而卻視其他持正教者爲仇敵,這樣的情況真讓人心痛啊!」許多心量狹窄的人,想方設法地打擊別人,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因爲這是謗法的行爲,這是完全違背佛教的本質,同時違背了菩薩的行持作爲,我們一定要謹慎。

  之前我在《菩提道燈論》的課程時提到過,毀壞珍貴佛教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佛教自己內部的分裂。這種不和諧,導致了佛教的毀滅。佛陀不僅一次在許多經典中做過這樣的授記,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就算無法成爲一個護持、弘揚佛教的人,至少也不要成爲毀壞佛教的魔軍。

  一個弘揚佛教的人,不一定需要多麼響亮的頭銜,例如堪布、仁波切或是轉世祖古等,也不需要什麼顯赫的證書;針對這一點,竹巴衮列大師說得好:「一個人若能降伏自己的煩惱怨敵,佛教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了。」一個能夠降伏自心,對治煩惱,將佛法用在心上的人,他就是弘揚佛教的人。佛教不是用雙手去持有,也不是建設一座碉堡來保存收藏。真正持守佛教,就是在心上正確地進行聞、思、修叁學,降伏自心,淨除煩惱。這樣做到的人,就是一個住持正法、住持佛教的聖者。

  因此,我們不要再有分別心了。對于各宗各派、各個傳承,還有各種不同的僧伽團體或寺院,他們所做的任何善業功德,都是值得我們去隨喜的,都是令人歡喜的,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態度。

  一個隨喜,乞丐功德勝國王

  在這裏又有一個故事。印度有一位國王,名叫波斯匿王,他是一位護持佛教的大施主。有一次,他發心連續一個星期供養佛陀跟所有的僧人齋食。

  當時有一個窮人,他看到了國王這種供佛、供僧的善行,心生隨喜。按照傳統,佛陀每天接受應供之後,都會帶領僧衆結齋回向,這一天佛陀回向的時候,詢問國王說:「國王呀,我們現在要做回向功德,你覺得是要回向給『廣大物質』者呢?還是要回向給『廣大福德』者呢?」國王以爲自己就是廣大福德者,因此就說:「我要回向給『廣大福德』者。」結…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四堂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