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释论.第四堂课
欣乐而随喜,一切善功德
随喜能对治嫉妒,生起与随喜对象同等善功德,所以对一切善功德,我们都要无嫉妒、无我慢,全部加以随喜。
《弥勒愿文》中提到:「亦礼菩提心,远离诸恶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证涅槃」。我们不能够只想到自己一个人远离三恶道的痛苦,自己得到涅槃寂静,菩提心是让一切众生解脱成佛的广大发心,菩提心没有偏私,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分别地生起慈悲心、菩提心。
我们启建祈愿法会,大家齐聚在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每年都要坐在这里,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我担心如果大家不懂得祈愿法会的意义,只是盲目地遵循模式,祈愿法会很快就会失去它的价值了。
因此,我们坐在这里,应该带着特别的发心,这是最重要的。各位来自世界各地,就算一开始没有带着特别的发心前来,但是毕竟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个殊胜的地方,实在很难得,因此我们应该和平时不同,要能转化自己的心态,带着与平时不同的一种发心,也就是发起菩提心、慈悲心,然后在菩提迦耶积聚资粮、净除罪障,我觉得这样就有意义了。
昨天我们讲完了「忏悔罪障」;在佛教的各个部派当中,对于罪障有不同的定义。比如说一切有部和应成派认为身口的业是色法,唯识派或自续派则认为,和身口的表业一起运作的心所,就是业或罪。总之,罪业是在心上,自心就像田地,不善业如同种子,未来恶业的成熟,就像是种子发芽、茁壮并结果。我们现在不善的种子没有开始生长,而是以随眠的方式存在。因此,如果能够马上发露忏悔,这种不善业的种子,就没有发芽的机会。就好像在一个完全黑暗的千年暗室里面,我们只要点一盏灯火,就能够让这个上千年的黑暗,在一剎那间重得光明;无论我们的罪业有多深重,只要能够生起对治恶业的善心,罪业就能被消除。
就算我们只是在做一个小小的善行,但如果发心希望藉由这个善行,回向净除所有的罪业,意思是让这个善行成为罪业的对治法的话,就愈有力量净除罪业。这就像是「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一样,我们在三宝、众生身上造了种种恶业,所以也就要透过对于三宝和众生的善行来净除罪业。
佛陀告诉我们很多忏悔的方法,净除违犯三种戒律罪障最殊胜的法门,就是金刚萨埵法。另外,净除罪障最殊胜的法门,就是不动佛咒语(《拔济苦难陀罗尼经》)。透过各种的真言、咒语或仪轨的修持,来净除罪障的方法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说我们只是嘴上说忏悔,心里却胡思乱想,没有真心忏悔,这样忏悔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忏悔需要心口合一,需要真心愿意去忏悔,才能真正净除罪障。就像之前提到:「善业的力量大,恶业的力量小。」这是因为罪恶本身没有任何真实的靠山,它是由错乱心所造成,是站不住脚的;善业则是由无错乱的心所造成,因此善业有真实力量的支持。真实或真理,能够战胜一切,虚假,则永远注定失败。这是世间的法则,不是吗?
快乐与不快乐的秘密
这里我要讲一个故事。在一个山上,有两座寺院,我们把这两座寺院一个叫做A寺院,一个叫做B寺院。A寺院的僧人总是吵架不和睦,大家都过得很不愉快;B寺院相反,僧人之间团结互助,脸上总是面带微笑,因此他们的生活也非常的喜悦,非常的富足。
A寺院的住持看到B寺院的这种情况,觉得很讶异,有一天,他走到B寺院去参访,到了寺院门口,他碰到一个小沙弥。住持问道:「小沙弥呀,你们寺院看起来满幸福、快乐的,这是为什么呢?」小沙弥笑笑地回答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常常犯错呀,所以我们这个寺院才会这么和谐啊!」
住持听了一头雾水,什么叫做每个人都常常犯错,所以大家就变成很和谐呢?这时,寺门外跑来一个僧人,急急忙忙地回到寺院,结果在门口摔了一跤。原来是因为另一个僧人之前拖地,地上有水,所以让那位僧人滑了一跤。就看那位还在旁边拖地的僧人马上跑过去扶他一把说:「哎呀,真是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拖地放太多水了,让你滑跤了。」
这时,另外一位站在寺门旁的僧人看到以后,也跑过来对摔倒的僧人道歉说:「其实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提醒你地是湿的。」最后,只听这个摔倒的僧人,一边起身一边说:「不是不是,都是我的错啊,因为我自己不小心,所以才滑倒的。」
A寺庙的住持看到了这一幕后,他就明白了小沙弥所说的话。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犯错,所以就变得和谐了。各位想想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是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错误,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而且愿意负责,因此互相都变得和谐了。如果不是这样,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不认错,肯定是不会和睦的。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懂得忏悔的道理。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接着今天要讲解的是十大愿当中的第五大愿──随喜。偈文是: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我们随喜的对象,是十方一切的诸佛菩萨,还有所有的有学、无学的声闻、缘觉行者。这里提到的五种人包含了所有的人:住于无学道的佛、有学道的菩萨、无学道的缘觉声闻、有学道的缘觉声闻,还有未入道的凡夫等五种。总而言之,就是对于自己,还有他人,不论是凡夫,还是圣者的一切众生,所有三时所积聚的善业和各种悦意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布施的喜悦等,我们都去随喜赞叹。而且我们要在没有嫉妒、没有我慢的一种心情上,就像是看到一个贫穷者得到了财宝一样的衷心地随喜他们的善业功德。如果这样做到的话,我们过去所造作的善业,也会得到广大增长。
不可思议的善巧法门
经典提到:随喜和自己证悟相等的人,会得到相等的利益;随喜比自己证悟低浅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利益;随喜比自己证悟高深的人,会得到一半的功德利益,这是因为不具备那样的福德,所以只能得到一半的利益。同时,经典也说,一个总是喜欢随喜的人,也会让他更欢喜于行善。因此,随喜是一个不可思议殊胜的善巧法门。
这里有很多部分是可以多思考的,例如经典中说,我们凡夫众生对于自己的贪爱,如果要跟诸佛菩萨的慈悲相比,实在是万亿分不及一的。二乘行者,受到出离心的启发,带着视轮回如火宅的心态,断除无始以来对轮回的贪着、执着,获得了成就解脱,这也是我们应该随喜的对象。
一般凡夫深陷轮回的痛苦中,要生起一点点善心都很困难。但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人愿意生起善心,甚至行持广大的善行,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我们对于即便是一个微小的善心、善念的生起,都应该要去随喜,不应该轻视。例如释迦牟尼佛,由于心系五浊恶世的末法众生,发起五百大愿,生起了菩提心。同样佛陀的后世弟子当中,例如龙树菩萨,以藏传佛教的说法,从龙宫迎请《般若经》,如果以汉传佛教来说,则是从龙宫迎请了《华严经》,总之,龙树菩萨迎请了诸多大乘典籍,并且著作了《中观理集》、《赞颂集》等重要大乘典籍,开创了中观派。还有无著菩萨,他修成弥勒法门,前往兜率天,迎请弥勒菩萨的典籍。由于以上两位大师,开创了佛教大乘的「广行派」和「深观派」传承。另外,还有无量实修加持传承的根本、传承祖师们,他们不断地转动*轮,对于人、非人、天人等,广弘殊胜教法,种下解脱的种子,赐予解脱遍知佛果的机会。对于祖师们这些殊胜的行谊,我们都应该随喜赞叹。
有的时候,我们喜欢说「这是我的宗派、我的传承、我的上师、我的僧团」等等带有分别心的话语。我们只承认自宗自派的功德善业,对于其他宗派上师、僧众、法友所做的善行善业,却视而不见、不承认、也完全不随喜,这是很不好的。如同僧成大师在一首〈厌离此种情况〉的道歌中唱到:「在此雪山之上,许多人发誓持守佛陀正教;然而却视其他持正教者为仇敌,这样的情况真让人心痛啊!」许多心量狭窄的人,想方设法地打击别人,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是谤法的行为,这是完全违背佛教的本质,同时违背了菩萨的行持作为,我们一定要谨慎。
之前我在《菩提道灯论》的课程时提到过,毁坏珍贵佛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佛教自己内部的分裂。这种不和谐,导致了佛教的毁灭。佛陀不仅一次在许多经典中做过这样的授记,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就算无法成为一个护持、弘扬佛教的人,至少也不要成为毁坏佛教的魔军。
一个弘扬佛教的人,不一定需要多么响亮的头衔,例如堪布、仁波切或是转世祖古等,也不需要什么显赫的证书;针对这一点,竹巴衮列大师说得好:「一个人若能降伏自己的烦恼怨敌,佛教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了。」一个能够降伏自心,对治烦恼,将佛法用在心上的人,他就是弘扬佛教的人。佛教不是用双手去持有,也不是建设一座碉堡来保存收藏。真正持守佛教,就是在心上正确地进行闻、思、修三学,降伏自心,净除烦恼。这样做到的人,就是一个住持正法、住持佛教的圣者。
因此,我们不要再有分别心了。对于各宗各派、各个传承,还有各种不同的僧伽团体或寺院,他们所做的任何善业功德,都是值得我们去随喜的,都是令人欢喜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态度。
一个随喜,乞丐功德胜国王
在这里又有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位国王,名叫波斯匿王,他是一位护持佛教的大施主。有一次,他发心连续一个星期供养佛陀跟所有的僧人斋食。
当时有一个穷人,他看到了国王这种供佛、供僧的善行,心生随喜。按照传统,佛陀每天接受应供之后,都会带领僧众结斋回向,这一天佛陀回向的时候,询问国王说:「国王呀,我们现在要做回向功德,你觉得是要回向给『广大物质』者呢?还是要回向给『广大福德』者呢?」国王以为自己就是广大福德者,因此就说:「我要回向给『广大福德』者。」结…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四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