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二堂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我提到要建立大自然的壇城。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各個寺院當中,就算沒有多余的土地,還是可以善加利用。例如屋頂可種植各種花朵和綠色植物,這是對于諸佛菩薩一個很好的供養;我想這樣就不需要另外准備供養,例如把花葉剪下來供養了;因爲保護大自然,就是一種上妙的供養。

  

過去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他非常喜歡西藏的水,因爲西藏的水非常的幹淨,所以尊者說:「水是最好的供養。」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對水的執著也不會太強,所以比較不會生起吝啬的煩惱,因此供水會是最好的供養了。總歸來說,就是要帶著信心去供養,這是非常重要的。

  

無上供養:透過心念,觀想供養

  

接下來講「無上的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的供養,是指一切登地的菩薩們,例如文殊、普賢菩薩所能行持的供養。他們是怎麼去做供養的呢?首先是自己變化出無數的自己,而每一個自己的每一個毛孔,又幻化出無數的自己,然後,用各種各樣殊勝的供養,向十方叁世諸佛的國土以及十方諸佛菩薩,去陳設一切的供養,而且是盡無量劫不斷的持之以恒。對于登地菩薩來說,透過他們的願力和威神力,他們是真的能夠這樣做到的。

  

然而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說,當然不可能這樣做供養,但是如果具備我要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的願心、對《普賢行願品》的信心和虔敬,這樣的供養是有利益的;雖然也許眼前我們只能准備一點點的供養,放在一個小小的供杯當中,但是我們的心,卻能夠將容器觀想爲叁千大千世界一般廣大,裏面的供品,可以說是一切世間的最殊勝、美妙的供品,而且是受用不盡,源源不絕的。

  

讓諸佛菩薩千劫中都能受用,這種觀想跟思維,心中放射出光芒,變換出無量的供養雲,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像菩薩一樣真正化現出這麼多身形去做供養,但是我們也能透過一念心願,去觀想去供養的話,這也會有很大的利益的。

  

一個供養又後悔的故事

  

說說太多的話時間大概不夠了,所以接著就講一個故事。過去在佛陀的時候,有一個提婆長者,這位長者沒有子嗣,依照當時的傳統,如果沒有子嗣的話,往生後所有的財物就要交還給國王。于是長者往生之後,他所有的財物就交給了波斯匿王,也就是王舍城的國王。當時正好佛陀也住在王舍城,波斯匿王清點了長者的財富後,就前去拜見佛陀,他跟佛陀說,提婆長者家裏有八萬兩的黃金,但是生前粗茶淡飯,餐具簡陋,過得非常清寒,就連座騎馬匹也是瘦弱不堪,穿的衣服也是非常的不好,所以波斯匿王就問佛陀說這是怎麼回事呢?他這麼富有,這麼有錢,但是爲什麼他過的這麼清苦呢?

  

佛陀就說,一個吝啬的人,他不會將自己的財富分享給別人;一個具有智慧的人,擁有財富的話,他就會做廣大的布施。提婆長者因爲具有很強的吝啬之心,因此斷盡善根,往生後就投生到地獄去了。這就好像一個農夫只會收成,但是不知道播種一樣,他那一生所有的福報都已結果,但是他卻沒有辦法將自己的福報繼續的延續,繼續的增長,所以福報受完了就沒有了。

  

接著佛陀又說起提婆長者過去生的一些情況,因爲在燃燈佛的時候,有一個聲聞乘的大阿羅漢,到了這個長者前生的家裏乞食,長者生起了信心,也做了供養。當時長者他就發願生生世世因爲供養的功德不要墮入惡道,而且能夠受用富貴喜樂。可是很快的這個長者後悔了,他覺得供養這些比丘阿羅漢實在沒有意義,他想還不如把這些財富發給自己家裏的仆人好了。結果就因爲他當時的發願,雖然因爲供養阿羅漢而讓今生變得非常富裕,但是卻無法真正享用到他所有的財富,也不懂得布施,所以就算他有八萬兩的黃金,他還是過得很貧窮。

  

所以佛陀又說:「一個有智慧的人,就算不是很富裕,但是卻願意廣大供養和布施的話,這樣才會讓自己的福德越來越增長。」

  

波斯匿王聽完就發願說:「從今天起,我要供養一切的比丘、梵志還有婆羅門,但是我不要供養外道。」

  

佛陀馬上又跟波斯匿王說:「你不要這樣想,一切的衆生靠衣食而生活,所以我們不應該有分別心,應該要對所有的衆生去布施;如果我們能夠廣大的布施,這種布施的心從不消失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聖者,帶領我們成就佛道。」

  

這則故事所要表達的,在于我們要能平等的做布施,無論對于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應該照顧布施,同時,布施之後不應該有後悔的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常常會想把一些很美好的東西自己留著,不想給別人;然後那些還可以的,不怎麼樣的東西,自己比較容易舍得的,我們就覺得可以給別人。不應該存此心態,應該將自己喜歡的,非常美妙的東西供養出去,就算沒有真正給出去,但至少心中要有布施供養的心,這才是真正的供養。

  

隨喜臺灣小學生

  

許多人困于饑馑痛苦,還有些人急需醫療資源,所以我們該體察衆生的苦短之處,然後盡量的去布施,去滿足其需要。如果我們能夠不斷鍛煉我們布施的心,我想會有一天,我們就真正能夠做到廣大的供養,而且能夠源源不絕的、沒有窮盡的去做廣大的供養,有一天一定會發生的。

  

這裏我還想到一個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紀錄片。在臺灣有一個小學生得了白血病,所以常常都要換血,非常的痛苦,而且治療要花非常多的錢。他的同班同學們爲了資助得病的同學,把自己的小熊、小狗、小貓的玩偶等最喜歡的玩具,都拿出來義賣募款,然後全數都捐給那位患病的同學,我當時深受感動,但也十分慚愧。因爲以我來說,有時候美金一萬塊的供養,對我來說不是做不到的事情,可是每次我這樣做供養的時候,我都覺得很丟臉,爲什麼呢?你看看那些小朋友,雖然只有幾塊錢、幾十塊錢,但是他們用一種完全的真心,努力收集每一分資源來幫助他們的朋友;反觀自己,有時還覺得供養一萬元美金很了不起,覺得自己很厲害,心中是帶著這樣的傲慢心在做供養,這實在很丟臉。

  

就算我們只有一塊錢,但是我們都應該帶著真誠的心來上供下施。總之,布施也是一種心的鍛煉,是在修持自己的心,佛陀並不缺乏衣食,因此我們供養的真正目的,是爲了修持自心,擴大開展自己願意布施和分享的心,要讓自己有勇氣成爲一切衆生的依靠跟守護者。

  

第四大願,忏悔業障

  

再來講到的是忏悔。本來忏悔應該是今天要說的,不過看起來時間也到了,我們就把「忏悔」的部分留到明天再說了。但我今天先做一個簡略的講說。這裏的偈頌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一般來說,我們無論做任何的罪業,都要忏悔,我們都要認識到:「啊!是我做錯了!」要有一種謙卑的忏悔的心,這樣是最好的。

  

首先忏悔,所破誓戒

  

忏悔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呢?就是忏悔違犯叁種佛製戒律的罪業;叁種戒律,是佛教的特殊名詞,我想就不多做解釋,因此,簡單來說,因爲我們一生當中,都可能發誓過說我們要守護某一些誓願、誓戒,但是之後我們可能違犯了自己的誓言,這就讓我們的良心不安。其實生活中的一點小錯誤,並不會對我們人生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說是毀犯、違背了己身誓言,就是你曾經起過很大的誓願、誓言,結果你卻毀犯了,這便會在你心上造成重大的影響跟陰影。

  

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持守我們的誓願,也要能夠忏悔違犯了誓言的罪業,因爲這種罪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最大。

  

活在當下的幸福裏

  

接下來就是要禅修了。昨天我們禅修了痛苦。今天要禅修什麼呢?

  

一般來說,對于虛空一切衆生,尤其是這個世間的一切衆生,我們都是互相依存而生活著。不論是食物或是衣服,我們也都是互相依靠,才能夠擁有,才能夠受用的。譬如我們穿一件暖和的衣服,可能是從衆生身上得到的,所以如果沒有那樣的衆生跟動物,也不會有這樣的材料製作我們身穿的衣服。然後,這些布料會送到工廠去製作、加工,于是在工廠裏面便需要工人,這樣的衆緣和合下,最後我們才能夠有這樣一件衣服。所以可以看到一件衣服的形成,從一開始到現在,已經經過了成千上萬的過程跟步驟。

  

所以每一個過程中的衆生,對我們來說都是恩德很大的。另一方面來說,自己能夠身穿由這成千上萬因緣而織就的衣服,這實在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事情。對于一個想得開的人而言,生活其實並不複雜,並不一定需要爾虞我詐過活;其實我們要的很簡單,就是快樂而已。但是,我們的心念和作爲都太複雜,不但沒有得到快樂,而且自找很多的麻煩。想要得到的快樂沒得到,不想得到的問題和痛苦卻蜂湧而至。

  

有一次我在上密院的時候,我在寺院繞寺,氣候很好,微風徐徐吹來,也是滿涼爽的,所以我就一邊走,一邊想著:我們都在說想要得到快樂,但是卻不了解什麼是快樂,以爲快樂是外在的物質需求,譬如說得到一輛車子,才會得到快樂,有新的房子,新的朋友,才會得到快樂。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有了新車也不見得快樂,有了新的朋友、伴侶,也不見得就會得到快樂,住在新的房子當中,也不見得會得到快樂;我們以爲快樂是很遙遠的一個東西。

  

那麼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當下這一刻,也就是已經是活在幸福當中的,也就已經是擁有著幸福的。

  

思維衆生恩德,感謝能吸一口氣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要想太遠,我們之所以每分每秒無時無刻的呼吸,因爲當呼吸停止的時候,就是我們死亡的時候。而我們現在能夠這樣持續不斷的呼吸,便是因爲氧氣的存在,而氧則是依靠各種植物製造出來的。所以說從各種花草樹木生成氧氣開始,到成爲我們呼吸的一口氣,這中間不知道經過幾千、幾萬個步驟和因緣,不僅如此,我們不是呼吸一口氣就好,而是持續至肉身消逝的最後一刻,因此,今天我們能夠有氧氣,能夠呼吸,那是多麼難得、幸福的事情!光是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呼吸,就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情呀!

  

很多時候,我們要特別去製造很多的條件跟機會,才能夠得到一些什麼東西,甚至有時候還不一定能得到。然而你想一想,經過上億年的時間自然生成的氧氣,能夠讓我們今天自然呼吸著,光就能夠吸到氧氣一事,想一想這已是多大的福氣跟福份了!所以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世間上,都是互相扶持依靠,緊密相連。

  

所以我們真的要去想想衆生的恩德,想想萬物對我們的恩德。所以我們現在以叁分鍾的禅修,來思維這一切的恩德。

  

(法王帶領大衆禅修叁分鍾)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二堂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