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叁堂課

  

《普賢行願品》釋論.第叁堂課

  

寂靜調柔,自然生慈悲

  

傷害的源頭是心,要止息身語的傷害,首先要讓心寂靜調柔。

  

〈普賢行願品〉中說: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菩薩們的願心和法界、虛空相等,廣大、圓滿、無盡、任運而成。

  

一般而言我們人的性情都不同,比如說「心所」的分類,也就是心的狀態、境界也是千百萬種的。但是,無論從本質上去分,或者是從作用去分,「心」的狀態都有非常多種,這當中最重要的,是善心所當中的「慈悲」跟「智慧」。也因此,智慧的藏文是「些若」,「若」就是最好、最棒的意思,「些」是心,所以意思是最好、最棒的心識。

  

舍棄傷害,慈悲從心做

  

悲心在藏文裏面叫「甯潔」,「甯」有時可以指心,「潔」的意思是最尊勝的;在一切的心識當中,悲心像是國王一樣,也可以說在所有的心所當中,如同「王者」一般的一種心理狀態。比喻來說,「悲心」像是國王,「智慧」則是能夠明辨善惡的大臣,王、臣二者具備,就能統理王城,帶給人民安樂。對一個想要解脫的人來說,能夠同時具備悲、智修持,才能真正完成自利跟利他。

  

佛法的根本,就是「慈悲」。

  

佛陀說法,都是爲了利益衆生,符合每一個衆生的心意跟心願。佛陀對需要空性教法的人,說空性教法,對不需要空性教法者,也不會勉強灌輸空性義理,而是說適合各種衆生、能夠利益衆生的佛法。在佛陀的教法中,最著重的就是「慈悲」,佛法就是一種無傷害、和平、無嗔的法。因此當我們成爲一個修行、學佛人的時候,我們要舍棄一切傷害,並不是說不打人這麼粗淺的意義,傷害別人的根本,是從哪裏産生呢?就是從「心」開始發生,從我們心中的嫉妒、吝啬、嗔怒、仇恨發生,進而産生對他人的傷害。所以十不善業有:「身」的叁種不善業,「語」的四種不善業,最後有「心」上的叁種不善業。但其實根本在于心上。

  

在我們還沒傷害別人之前,自己的一念嗔恨心,其實先傷害自己,我們會睡不安穩、吃不下飯,所以說是先害了自己。當我們傷害他人,就是透過身語作用,之所以能夠造成傷害,主要也是因爲先有心的思想,才會造作出身跟語的不善業。因此,我們要盡量讓我們內在平靜,這是大家都應該注重的。

  

現代人非常忙碌,內心失去了甯靜跟喜樂。我以前在家鄉的時候──就是東藏的昌都拉拓地區,人們每天工作叁、四個小時,其他的時候,都是曬著太陽、喝著茶、聊著天,沒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後來看到城市裏的人,每天幾乎24小時都在工作,甚至還覺得時間不夠!大家爲工作而工作,已經沒有什麼道理和意義可言。如果我們是機器,機器不會累也不需要停下來,但是人不是機器,人是會累的。現在整個世界讓人們像機器一樣的不斷工作,使得人們非常的辛苦跟痛苦,工人自殺,就是因爲工作過度,再也承受不了,我想這是一種很大的痛苦。

  

慈悲安忍,就能調伏頑強衆生

  

讓我們的心調柔寂靜,可以說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就算只是聽到一句話,但是這一句話能夠讓我們的心調柔寂靜,這才是最重要的。除了不傷害、調柔寂靜之外,大乘說:「不光只是不傷害,更要盡力去利益他人。」這就是大乘的重點。我們都說自己是大乘行者,而且都稱是菩薩了,所以不要浪費這樣的名稱,要真正能夠利益他人。

  

智慧方面,可能對于利根器的人來說,比較容易了解,可是對于鈍根器者,就不太容易懂。所以我要先講一個關于慈悲的故事,這是一個真實故事,不是我自己亂編的。

  

過去有個剛剛成爲佛教徒的人,有天開著車子經過偏僻小巷,突然一輛卡車從旁邊沖出來,兩臺車撞個正著。卡車司機馬上跳下車指責他,其實是卡車司機的錯,但是卡車司機卻不斷推卸責任,找他麻煩。初學佛的人心想:佛陀的智慧我沒有,但是佛陀的慈悲,是我可以學習的。所以他就修持忍辱,沒有跟卡車司機爭吵。之後警察來了,卡車司機惡人先告狀,這個人就被罰了。

  

前往警察局的路上下起雨來,走了一小段路後,這個人突然發現身上沒有淋到一滴雨,回頭一看,原來是卡車司機幫他打傘,卡車司機自己則是全身被雨打濕。原來這個司機被他的行爲感動,只聽卡車司機跟他忏悔說:「其實剛剛是我的錯,是我撞到了你。」

  

這個人初入佛門不久,佛陀的遍知智慧功德,他當然沒有,可是就只是一念心想著,我要學習佛陀的慈悲。雖然別人對他汙蔑跟指責,但是仍能修持忍辱,修持佛陀的慈悲,最後的結果就是讓誣賴他的人,心生忏悔,然後爲他撐傘,並且道歉忏悔,這就是一個慈悲的故事。

  

藏文的「丹珠爾」藏經當中,收藏有五部〈普賢行願品〉的印度注疏,其中有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的注釋,這兩部注疏,在前弘期的時候沒有,是比較後期才翻譯成藏文的。另外,陳那和釋迦謝年的釋文算是最廣的,再加上智藏論師的注疏,即是五部主要的注疏。

  

藏文當中最早的注疏,是由譯師祥耶喜德所著作;當時只有陳那的注疏已經翻譯成藏文,龍樹菩薩和世親菩薩的注疏還未翻譯,因此,祥譯師主要的依據是陳那的注疏。

  

心存谄媚,供養變交易

  

我們昨天講解了供養,供養是要在沒有「谄诳心」上去供養,這可以透過兩個方面解釋,一是物質上的無谄,一是心態上的無谄。譬如說在物質上,如果我們用邪命而成的物質做供養,就是不對。比如說詐現威儀、谄媚奉承、旁敲側擊、巧取訛索、贈微博厚而得的不如法的供品,以上這五個也被稱爲五種邪命。這樣歸類爲五種的說法,出自佛教的論典,例如《俱舍論》,但似乎在律典當中並沒有這樣的分類;無論如何,詐現威儀等等的名詞卻是有的,例如在龍樹菩薩的《中觀寶鬘》當中就有記載。

  

所謂「谄媚奉承」,《俱舍論》提到說:「出家人難淨命,在家人難淨見。」針對這句話的解釋很多,在法尊法師從漢文翻譯成藏文的《大毗婆沙論》中解釋「在家衆難淨見」時提到:見是指世間的正見,就是深信叁寶、深信因果的正見,一般在家人要真正相信這些是很困難的。譬如我們都說深信叁寶,但是,如果突然生病,或家裏發生障礙,可能就會馬上拿著香、花去祭拜神祇,或者龍王、天神等等。所以,世間人要真正深信叁寶,是非常困難的。

  

接著論典解釋「出家人難淨命」,過去依戒律,僧人都要托缽乞食,依靠施主的供養而活,像是泰國、斯裏蘭卡僧人迄今都還維持托缽乞食的傳統。僧人前往貧窮地區托缽乞食時,可能乞食回來的食物只有米飯,沒有任何湯汁,或者只是湯汁沒米飯,或者只是托缽到一些菜。藏傳的出家人是很幸運的,我們有飯、湯,還有菜可吃。但是如果是乞食的話,你是人家給什麼,就得吃什麼。

  

所以律典記載,就算平時戒律清淨的比丘僧,爲了乞食或者得到供養,有時也會谄媚討好施主,因此說「出家人難淨命」。

  

「旁敲側擊」的意思是:有的僧人會對施主說一些「啊!你以前真是幫了我大忙呀!實在功德無量呀!」的好話,用意就是爲了多得一些紅包或者供養,這樣也是邪命。

  

「贈微博厚」方面有不同的解釋,有一種說法是,給對方一些,然後希望獲得更多。

  

「巧取訛索」的意思是,例如知道某位施主很照顧劄西,故意跟施主說:「劄西不好,你不要供養他。」其實真正的意思是:施主應該供養我。

  

「詐現威儀」的意思就是裝模作樣,沒有戒律卻裝著戒律精嚴。以上就是這五種邪命。

  

另外,《俱舍論》當中還提到一種邪命,是將施主的供養用在個人的享樂,例如看電影。以上這些都是指出家人的邪命。

  

在家衆方面也有五邪命,稍微和出家人不同。例如販賣有情衆生、肉品、武器、毒品、酒品等等五種而過活。

  

以上是以谄诳物質而做的不清淨供養,也就是以不清淨的動機和行爲得到供養物來做供養。接著是谄诳心態而做的不清淨供養,意思是帶著世間八法而供養,例如希望得到名聲、財富而去供養,這也是不清淨的。所以我們需要在沒有谄媚、正確的心態上去供養。以上是對于供養部分的補充說明。

  

第四大願,忏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接下來要講「忏悔業障」。藏人有一種忏悔的方式,他們會爲了超度回向自己小時候殺死的青蛙或小鳥等動物,而在石頭上刻上六字大明咒,並且署名刻字的是某某青蛙、小鳥或者牛羊等等,之後他們也會將石頭…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叁堂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