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叁堂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拿來給我加持,請求祝福。

  

罪業唯一功德,就是能被忏悔

  

能夠憶起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例如殺死過某些動物,這是很好的。但是,我們人生當中,真正應該忏悔的重罪是什麼?換句話說,就是對人生影響最大的過錯是什麼呢?也就是毀犯叁種戒律。叁戒就是外在的別解脫戒、內在的菩薩戒和秘密持明的密乘戒。這些都是佛教的名相,可能比較難以理解,以現代話來說,我們每個人一生中,一定發過許多的誓願,但是後來一些原因你毀犯了,並且造成很不好的影響。這個部分就是我們要去忏悔的。

  

每個人有各種不同思想,思想不斷的發生,因此罪業也是無量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清楚每一個罪,然後一一去忏悔,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去忏悔:就是想從無始以來,一切因爲我們叁毒煩惱而造作的罪業,我們都要忏悔。尤其我們現在在聖地菩提迦耶,身體健康、精神良好,只要應該去忏悔、值得忏悔的,我們要盡量的去忏悔。「罪業」的唯一功德是什麼呢?就是能夠被忏悔、被清淨。

  

如同身根遍滿全身一般,無明愚癡也是遍滿一切煩惱。無明就是顛倒迷惑,一切煩惱也都是內心的一種迷惑、錯亂,所以才産生的。所以愚癡就好像國王,貪嗔等等煩惱就好像是大臣,使得我們的身語意都産生了各種罪業。可以說「身、語」跟著心,但「心」也去跟著身跟語,它們就這樣互相作用著。

  

以罪業的造作來說,有自作:透過自己身語意而造作的罪業;或者叫他做:意思是自己不做,唆使別人去造惡。後者的罪業更重,因爲自、他都造作了惡業,害己又害人。還有隨喜作:意思是看到你不喜歡的人被打、被關甚至被殺害,非常地高興,甚至拍手跺腳地說:「啊!真的太棒了!太好了!那個人終于受到懲罰了。」心中隨喜這樣的惡行,本身就有罪業了,更何況嘴上說出來,這是非常危險的。尤其對于我們出家人來說,雖然沒有真正傷害什麼人,光是嘴上說說,這樣做就已經毀犯戒律了,過患是非常大的。

  

剛剛我們說的一些罪業,是你很明顯可以看到的,但是從無始以來,我們造作了無量的罪業,太多罪業是你完全不知不覺的,也就是好像潛藏在某個地方;甚至不用說過去生了,上半生造作的罪業,下半生就記不得了。所以忏悔文說:「我今對一切諸佛世尊,具一切智者具五眼者,證實際者稱量者,知者見者前。」意思是,只有諸佛菩薩能夠看到我們自己都看不到的罪業,不論我犯了什麼錯誤、什麼罪業,請您們做我的證人,今天不光是我一個人,而是我要帶著一切衆生,在這裏一起向諸佛菩薩您們忏悔。並且將忏悔的善業,回向給衆生,希望清淨衆人的罪業,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如果帶著這樣的動機忏悔,對治的力量、累積的福德都會非常廣大。尤其修持金剛薩埵法門的時候,特別應該要具備利益衆生的心態,這是很重要的。修行不能只顧自己,不能只是趕快把自己的罪障清淨,不管別人的死活,不可以這樣子的。

  

淨除罪障,必具「四力」

  

忏悔罪障的時候,我們需要透過四種力量來幫助我們,真正淨除罪障。「四力」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出罪力」(悔心),就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沒有看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爲自己做的是對的、是很了不起,那就沒有辦法忏悔了。接著要具備「誓不再犯力」(戒心),也就是看到自己的錯誤之後,發誓不再犯;以上這兩個力量非常重要。

  

恰美仁波切的〈極樂淨土祈願文〉說:

  

若無悔心忏不淨,昔所造罪如腹毒,

  以大忏懼悔罪忏,後無戒心罪不淨。

  

如果沒有後悔的心,代表心中對于造惡還有歡喜心,這樣誓不再犯的戒心不可能生起。所以,悔心是忏悔的必要條件。只要有悔心,誓不再犯的戒心也會自然而然的生起;當這二心具備時,四力當中的其他二力(對治力和依止力)也會自然生起。「力」就是一種力量,當你要忏悔,就需要有力量,如此罪業才能清除。

  

從嗔恨的人身上,看見「地獄道」

  

叁惡道是罪業的結果,可以分爲「因的叁惡道」跟「果的叁惡道」。「因的叁惡道」,就是貪、嗔、癡等等煩惱,由此産生了果上的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換句話說,自心的貪嗔癡,可以說和餓鬼、地獄和畜生的相是一樣的。叁惡道的畜生道,我們還能夠經驗到,但是一般人很難了解什麼是餓鬼道或是地獄道,現代知識發達,大家也都會問:「餓鬼道在哪裏?地獄道在哪裏呢?請指給我看。」其實我們先不要想得太遠,我們先想一想自身情況,例如有些嗔恨心較重的人,他的狀況、處境就像是在地獄道,在炎熱地獄裏一樣,因爲他的心仿佛在燃燒,尤其當一個人嗔恨的時候,完全變了樣,變得非常恐怖,他的心裏完全沒有慈悲,一臉猙獰、咄咄逼人。所以看一個有嗔恨的人,大概就可以知道地獄道衆生是什麼樣子。

  

想想自己生氣的樣子,真會嚇一跳:原來自己生氣的樣子,是這麼可怕。所以,我們要一再的去想,自己或別人生氣的時候,是多麼的粗言惡語,多麼的面目猙獰,你就會意識到:啊!原來嗔恨的過患是這麼的大。進一步就要下定決心,絕對要舍棄這樣煩惱。下定決心斷除煩惱,是非常重要的,面對煩惱,不能模棱兩可;有些人會覺得:煩惱的確不好,但是有時候也滿需要的,譬如被欺負的時候,要有嗔心才能跟別人爭吵,才能戰勝他人。這種想法代表沒有真正看到煩惱的過患,誤以爲煩惱有什麼功德利益。

  

其實,煩惱就像是讓人嘔吐的事物一樣,我們自然會避免去碰觸它。我們常常說修持忍辱,然而忍辱不是刻意造作出來,例如勉強自己不要煩惱,或者勉強自己不要受到煩惱的誘惑;事實上,勉強的安忍,被稱爲安忍魔,是不正確的安忍。然而一般人都以爲安忍,要像刻意拿針刺自己,然後強忍著痛苦,或是像練武,爲了讓身體堅硬,持氣忍受讓人用棍棒打、拿磚頭敲,真正的忍辱並不是這樣。

  

面對煩惱的時候,你只需要看到它的過患,自然就會覺得要去舍棄它,自然就覺得不需要它。用一個不雅的比喻,如果有人要你去吃大便,你會考慮吃還是不吃嗎?不會的,你一定毫不猶豫的回嘴說:要吃你去吃,我才不吃,對不對?如果有人很勉強的忍著說:「我不要吃大便,我不要吃!」內心很掙紮,覺得該吃,卻又抗拒著不去吃,這樣不是很奇怪嗎?

  

「忏悔四力」當中的「依止力」,是指依靠歸依、發心而忏悔煩惱的方式,這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時間的關系,這次就不再細說,總之,之前的願文中提到「後無戒心罪不淨」,就像之前談到誓不再犯的戒心,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還是不要隨便發誓比較好,因爲如果之後又犯戒,破壞了自己誓言,欺騙了佛陀,不是罪上加罪更糟嗎?其實並不會這樣。

  

「誓不再犯力」是一種淨除罪障的方法,重點在于你此刻發誓不再造惡的一種心態,無論未來是否真的不再犯,當下這一念心是比較重要的,因此它並不會成爲欺騙。譬如現在說不要喝茶,但在另一個時候自己卻喝了茶,這並不是欺騙,或者有人問你:今天要不要去哪裏?你說:我不要去。其實今天你說的不要去,並不代表你明天就不去,因此明天去了的話,並不會造成欺騙。

  

很多人害怕以後又會再犯,所以現在不敢立下不再犯的誓言。這種想法可能也是一種借口。我們要知道,當下的發願是最重要的。有句話說:「賢者重罪輕受,愚者輕罪重受。」是什麼造成了賢愚的差別呢?就在于是否具備「忏悔四力」,尤其是悔心和戒心兩者。

  

因此,一個具備「忏悔四力」的智者,可能造作了重罪,但是因爲四力,而能減輕罪業。一個沒有悔心和戒心的愚者,小小的罪業,也會招致重罪的苦果。

  

忏悔四力」,各具利益

  

如果能以四力都具備的方式忏悔的話最好,因爲每一個力量都有它各別的利益,例如「依止力」能夠淨除「增上果」的罪業,「出罪力」(悔心)能夠淨除「受等流果」的罪業,「誓不再犯力」(戒心)能夠淨除「用等流果」的罪業,「對治力」則是能夠淨除「異熟果」的罪業。

  

總而言之,忏悔的時候,悔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今生做了極大的罪業,結果不肯原諒自己,覺得今生沒救只能指望來生;這樣的想法乍聽之下好像沒錯,但是並不正確。事實上,無始輪回以來,我們造作了無量的罪業,如果過去沒有造作罪業,今生幹幹淨淨的投生到人間,那麼的確今生造作了罪業,就會是一件大事。然而,每個人的投生,都帶著過去生中無始以來所積聚的、如同須彌山一般廣大的惡業,因此,如果今生能夠認識、承認自己的錯誤,生起後悔的心,這本身就是一件極爲難得、有福氣的事情,是我們應該感到歡喜的。

  

因此,我覺得每個人應該要能接受自己,原諒自己的罪業與錯誤,並且積極的去忏悔、改變自己。要不然,很多人都活在罪業的陰影當中,無法走出來,這樣很不好。

  

忏悔在藏文有「切斷」的意思,意思是將罪業和自心切分開來。忏悔過後,心中要想:我從今天起,就和過往的罪業一刀兩斷了,我是一個嶄新的人了!要這樣的鼓勵自己,這樣的忏悔才有力量,不然,光是嘴上念念忏悔文,但還是把罪業留在心中,念念不忘過去的錯誤,只會讓自己一直痛苦,永遠無法開心。把罪業、痛苦放在心中,一點好處也沒有,放下過去的負面經驗,打開心胸積極去行善,這才是重要的。

  

慈悲的禅修

  

接下來我們就要做一下禅修。

  

我們要想:叁界的衆生們,至今爲止,因爲業力在輪回裏面不斷的流轉著,受著無量的痛苦,然而,衆生仍舊不知道自己在受苦,完全愚癡的在輪回中流轉著。很多的衆生,即便你告訴他道理,他也聽不懂,即便你要給他一條好的道路,他也不肯走。這就好像容器裏裝滿水放了一只青蛙,下面有火在煮著,剛開始火在燒,它不覺得水是燙的,直到這個水開始燙的時候,這只青蛙想要跳出來已經來不及了。衆生就像這樣,我們在輪回當中,看不到輪回的過患,反而以爲輪回很舒服,可是一旦有天你真正認識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其實我們在輪回裏,一直在痛苦當中,只是自己不覺得,所以現在要認識到,一切如母的衆生,對于苦不知道那是苦,而且不知道什麼是該取的,什麼是該舍的,透過這樣的思維,生起對衆生的慈悲之心。

  

(法王帶領大衆寂靜禅修,叁分鍾後,法王擊磬二響,結束禅修)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叁堂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