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三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拿来给我加持,请求祝福。

  

罪业唯一功德,就是能被忏悔

  

能够忆起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例如杀死过某些动物,这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人生当中,真正应该忏悔的重罪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对人生影响最大的过错是什么呢?也就是毁犯三种戒律。三戒就是外在的别解脱戒、内在的菩萨戒和秘密持明的密乘戒。这些都是佛教的名相,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以现代话来说,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一定发过许多的誓愿,但是后来一些原因你毁犯了,并且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这个部分就是我们要去忏悔的。

  

每个人有各种不同思想,思想不断的发生,因此罪业也是无量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清楚每一个罪,然后一一去忏悔,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去忏悔:就是想从无始以来,一切因为我们三毒烦恼而造作的罪业,我们都要忏悔。尤其我们现在在圣地菩提迦耶,身体健康、精神良好,只要应该去忏悔、值得忏悔的,我们要尽量的去忏悔。「罪业」的唯一功德是什么呢?就是能够被忏悔、被清净。

  

如同身根遍满全身一般,无明愚痴也是遍满一切烦恼。无明就是颠倒迷惑,一切烦恼也都是内心的一种迷惑、错乱,所以才产生的。所以愚痴就好像国王,贪嗔等等烦恼就好像是大臣,使得我们的身语意都产生了各种罪业。可以说「身、语」跟着心,但「心」也去跟着身跟语,它们就这样互相作用着。

  

以罪业的造作来说,有自作:透过自己身语意而造作的罪业;或者叫他做:意思是自己不做,唆使别人去造恶。后者的罪业更重,因为自、他都造作了恶业,害己又害人。还有随喜作:意思是看到你不喜欢的人被打、被关甚至被杀害,非常地高兴,甚至拍手跺脚地说:「啊!真的太棒了!太好了!那个人终于受到惩罚了。」心中随喜这样的恶行,本身就有罪业了,更何况嘴上说出来,这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虽然没有真正伤害什么人,光是嘴上说说,这样做就已经毁犯戒律了,过患是非常大的。

  

刚刚我们说的一些罪业,是你很明显可以看到的,但是从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无量的罪业,太多罪业是你完全不知不觉的,也就是好像潜藏在某个地方;甚至不用说过去生了,上半生造作的罪业,下半生就记不得了。所以忏悔文说:「我今对一切诸佛世尊,具一切智者具五眼者,证实际者称量者,知者见者前。」意思是,只有诸佛菩萨能够看到我们自己都看不到的罪业,不论我犯了什么错误、什么罪业,请您们做我的证人,今天不光是我一个人,而是我要带着一切众生,在这里一起向诸佛菩萨您们忏悔。并且将忏悔的善业,回向给众生,希望清净众人的罪业,最终成就圆满的佛果。如果带着这样的动机忏悔,对治的力量、累积的福德都会非常广大。尤其修持金刚萨埵法门的时候,特别应该要具备利益众生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修行不能只顾自己,不能只是赶快把自己的罪障清净,不管别人的死活,不可以这样子的。

  

净除罪障,必具「四力」

  

忏悔罪障的时候,我们需要透过四种力量来帮助我们,真正净除罪障。「四力」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出罪力」(悔心),就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很了不起,那就没有办法忏悔了。接着要具备「誓不再犯力」(戒心),也就是看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发誓不再犯;以上这两个力量非常重要。

  

恰美仁波切的〈极乐净土祈愿文〉说:

  

若无悔心忏不净,昔所造罪如腹毒,

  以大忏惧悔罪忏,后无戒心罪不净。

  

如果没有后悔的心,代表心中对于造恶还有欢喜心,这样誓不再犯的戒心不可能生起。所以,悔心是忏悔的必要条件。只要有悔心,誓不再犯的戒心也会自然而然的生起;当这二心具备时,四力当中的其他二力(对治力和依止力)也会自然生起。「力」就是一种力量,当你要忏悔,就需要有力量,如此罪业才能清除。

  

从嗔恨的人身上,看见「地狱道」

  

三恶道是罪业的结果,可以分为「因的三恶道」跟「果的三恶道」。「因的三恶道」,就是贪、嗔、痴等等烦恼,由此产生了果上的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换句话说,自心的贪嗔痴,可以说和饿鬼、地狱和畜生的相是一样的。三恶道的畜生道,我们还能够经验到,但是一般人很难了解什么是饿鬼道或是地狱道,现代知识发达,大家也都会问:「饿鬼道在哪里?地狱道在哪里呢?请指给我看。」其实我们先不要想得太远,我们先想一想自身情况,例如有些嗔恨心较重的人,他的状况、处境就像是在地狱道,在炎热地狱里一样,因为他的心仿佛在燃烧,尤其当一个人嗔恨的时候,完全变了样,变得非常恐怖,他的心里完全没有慈悲,一脸狰狞、咄咄逼人。所以看一个有嗔恨的人,大概就可以知道地狱道众生是什么样子。

  

想想自己生气的样子,真会吓一跳:原来自己生气的样子,是这么可怕。所以,我们要一再的去想,自己或别人生气的时候,是多么的粗言恶语,多么的面目狰狞,你就会意识到:啊!原来嗔恨的过患是这么的大。进一步就要下定决心,绝对要舍弃这样烦恼。下定决心断除烦恼,是非常重要的,面对烦恼,不能模棱两可;有些人会觉得:烦恼的确不好,但是有时候也满需要的,譬如被欺负的时候,要有嗔心才能跟别人争吵,才能战胜他人。这种想法代表没有真正看到烦恼的过患,误以为烦恼有什么功德利益。

  

其实,烦恼就像是让人呕吐的事物一样,我们自然会避免去碰触它。我们常常说修持忍辱,然而忍辱不是刻意造作出来,例如勉强自己不要烦恼,或者勉强自己不要受到烦恼的诱惑;事实上,勉强的安忍,被称为安忍魔,是不正确的安忍。然而一般人都以为安忍,要像刻意拿针刺自己,然后强忍着痛苦,或是像练武,为了让身体坚硬,持气忍受让人用棍棒打、拿砖头敲,真正的忍辱并不是这样。

  

面对烦恼的时候,你只需要看到它的过患,自然就会觉得要去舍弃它,自然就觉得不需要它。用一个不雅的比喻,如果有人要你去吃大便,你会考虑吃还是不吃吗?不会的,你一定毫不犹豫的回嘴说:要吃你去吃,我才不吃,对不对?如果有人很勉强的忍着说:「我不要吃大便,我不要吃!」内心很挣扎,觉得该吃,却又抗拒着不去吃,这样不是很奇怪吗?

  

「忏悔四力」当中的「依止力」,是指依靠归依、发心而忏悔烦恼的方式,这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时间的关系,这次就不再细说,总之,之前的愿文中提到「后无戒心罪不净」,就像之前谈到誓不再犯的戒心,有些人会觉得,自己还是不要随便发誓比较好,因为如果之后又犯戒,破坏了自己誓言,欺骗了佛陀,不是罪上加罪更糟吗?其实并不会这样。

  

「誓不再犯力」是一种净除罪障的方法,重点在于你此刻发誓不再造恶的一种心态,无论未来是否真的不再犯,当下这一念心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它并不会成为欺骗。譬如现在说不要喝茶,但在另一个时候自己却喝了茶,这并不是欺骗,或者有人问你:今天要不要去哪里?你说:我不要去。其实今天你说的不要去,并不代表你明天就不去,因此明天去了的话,并不会造成欺骗。

  

很多人害怕以后又会再犯,所以现在不敢立下不再犯的誓言。这种想法可能也是一种借口。我们要知道,当下的发愿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贤者重罪轻受,愚者轻罪重受。」是什么造成了贤愚的差别呢?就在于是否具备「忏悔四力」,尤其是悔心和戒心两者。

  

因此,一个具备「忏悔四力」的智者,可能造作了重罪,但是因为四力,而能减轻罪业。一个没有悔心和戒心的愚者,小小的罪业,也会招致重罪的苦果。

  

忏悔四力」,各具利益

  

如果能以四力都具备的方式忏悔的话最好,因为每一个力量都有它各别的利益,例如「依止力」能够净除「增上果」的罪业,「出罪力」(悔心)能够净除「受等流果」的罪业,「誓不再犯力」(戒心)能够净除「用等流果」的罪业,「对治力」则是能够净除「异熟果」的罪业。

  

总而言之,忏悔的时候,悔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今生做了极大的罪业,结果不肯原谅自己,觉得今生没救只能指望来生;这样的想法乍听之下好像没错,但是并不正确。事实上,无始轮回以来,我们造作了无量的罪业,如果过去没有造作罪业,今生干干净净的投生到人间,那么的确今生造作了罪业,就会是一件大事。然而,每个人的投生,都带着过去生中无始以来所积聚的、如同须弥山一般广大的恶业,因此,如果今生能够认识、承认自己的错误,生起后悔的心,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难得、有福气的事情,是我们应该感到欢喜的。

  

因此,我觉得每个人应该要能接受自己,原谅自己的罪业与错误,并且积极的去忏悔、改变自己。要不然,很多人都活在罪业的阴影当中,无法走出来,这样很不好。

  

忏悔在藏文有「切断」的意思,意思是将罪业和自心切分开来。忏悔过后,心中要想:我从今天起,就和过往的罪业一刀两断了,我是一个崭新的人了!要这样的鼓励自己,这样的忏悔才有力量,不然,光是嘴上念念忏悔文,但还是把罪业留在心中,念念不忘过去的错误,只会让自己一直痛苦,永远无法开心。把罪业、痛苦放在心中,一点好处也没有,放下过去的负面经验,打开心胸积极去行善,这才是重要的。

  

慈悲的禅修

  

接下来我们就要做一下禅修。

  

我们要想:三界的众生们,至今为止,因为业力在轮回里面不断的流转着,受着无量的痛苦,然而,众生仍旧不知道自己在受苦,完全愚痴的在轮回中流转着。很多的众生,即便你告诉他道理,他也听不懂,即便你要给他一条好的道路,他也不肯走。这就好像容器里装满水放了一只青蛙,下面有火在煮着,刚开始火在烧,它不觉得水是烫的,直到这个水开始烫的时候,这只青蛙想要跳出来已经来不及了。众生就像这样,我们在轮回当中,看不到轮回的过患,反而以为轮回很舒服,可是一旦有天你真正认识时,往往已经来不及。其实我们在轮回里,一直在痛苦当中,只是自己不觉得,所以现在要认识到,一切如母的众生,对于苦不知道那是苦,而且不知道什么是该取的,什么是该舍的,透过这样的思维,生起对众生的慈悲之心。

  

(法王带领大众寂静禅修,三分钟后,法王击磬二响,结束禅修)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三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