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释论.第三堂课
寂静调柔,自然生慈悲
伤害的源头是心,要止息身语的伤害,首先要让心寂静调柔。
〈普贤行愿品〉中说: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菩萨们的愿心和法界、虚空相等,广大、圆满、无尽、任运而成。
一般而言我们人的性情都不同,比如说「心所」的分类,也就是心的状态、境界也是千百万种的。但是,无论从本质上去分,或者是从作用去分,「心」的状态都有非常多种,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善心所当中的「慈悲」跟「智慧」。也因此,智慧的藏文是「些若」,「若」就是最好、最棒的意思,「些」是心,所以意思是最好、最棒的心识。
舍弃伤害,慈悲从心做
悲心在藏文里面叫「宁洁」,「宁」有时可以指心,「洁」的意思是最尊胜的;在一切的心识当中,悲心像是国王一样,也可以说在所有的心所当中,如同「王者」一般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喻来说,「悲心」像是国王,「智慧」则是能够明辨善恶的大臣,王、臣二者具备,就能统理王城,带给人民安乐。对一个想要解脱的人来说,能够同时具备悲、智修持,才能真正完成自利跟利他。
佛法的根本,就是「慈悲」。
佛陀说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符合每一个众生的心意跟心愿。佛陀对需要空性教法的人,说空性教法,对不需要空性教法者,也不会勉强灌输空性义理,而是说适合各种众生、能够利益众生的佛法。在佛陀的教法中,最着重的就是「慈悲」,佛法就是一种无伤害、和平、无嗔的法。因此当我们成为一个修行、学佛人的时候,我们要舍弃一切伤害,并不是说不打人这么粗浅的意义,伤害别人的根本,是从哪里产生呢?就是从「心」开始发生,从我们心中的嫉妒、吝啬、嗔怒、仇恨发生,进而产生对他人的伤害。所以十不善业有:「身」的三种不善业,「语」的四种不善业,最后有「心」上的三种不善业。但其实根本在于心上。
在我们还没伤害别人之前,自己的一念嗔恨心,其实先伤害自己,我们会睡不安稳、吃不下饭,所以说是先害了自己。当我们伤害他人,就是透过身语作用,之所以能够造成伤害,主要也是因为先有心的思想,才会造作出身跟语的不善业。因此,我们要尽量让我们内在平静,这是大家都应该注重的。
现代人非常忙碌,内心失去了宁静跟喜乐。我以前在家乡的时候──就是东藏的昌都拉拓地区,人们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其他的时候,都是晒着太阳、喝着茶、聊着天,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后来看到城市里的人,每天几乎24小时都在工作,甚至还觉得时间不够!大家为工作而工作,已经没有什么道理和意义可言。如果我们是机器,机器不会累也不需要停下来,但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会累的。现在整个世界让人们像机器一样的不断工作,使得人们非常的辛苦跟痛苦,工人自杀,就是因为工作过度,再也承受不了,我想这是一种很大的痛苦。
慈悲安忍,就能调伏顽强众生
让我们的心调柔寂静,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就算只是听到一句话,但是这一句话能够让我们的心调柔寂静,这才是最重要的。除了不伤害、调柔寂静之外,大乘说:「不光只是不伤害,更要尽力去利益他人。」这就是大乘的重点。我们都说自己是大乘行者,而且都称是菩萨了,所以不要浪费这样的名称,要真正能够利益他人。
智慧方面,可能对于利根器的人来说,比较容易了解,可是对于钝根器者,就不太容易懂。所以我要先讲一个关于慈悲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故事,不是我自己乱编的。
过去有个刚刚成为佛教徒的人,有天开着车子经过偏僻小巷,突然一辆卡车从旁边冲出来,两台车撞个正着。卡车司机马上跳下车指责他,其实是卡车司机的错,但是卡车司机却不断推卸责任,找他麻烦。初学佛的人心想:佛陀的智慧我没有,但是佛陀的慈悲,是我可以学习的。所以他就修持忍辱,没有跟卡车司机争吵。之后警察来了,卡车司机恶人先告状,这个人就被罚了。
前往警察局的路上下起雨来,走了一小段路后,这个人突然发现身上没有淋到一滴雨,回头一看,原来是卡车司机帮他打伞,卡车司机自己则是全身被雨打湿。原来这个司机被他的行为感动,只听卡车司机跟他忏悔说:「其实刚刚是我的错,是我撞到了你。」
这个人初入佛门不久,佛陀的遍知智慧功德,他当然没有,可是就只是一念心想着,我要学习佛陀的慈悲。虽然别人对他污蔑跟指责,但是仍能修持忍辱,修持佛陀的慈悲,最后的结果就是让诬赖他的人,心生忏悔,然后为他撑伞,并且道歉忏悔,这就是一个慈悲的故事。
藏文的「丹珠尔」藏经当中,收藏有五部〈普贤行愿品〉的印度注疏,其中有龙树菩萨、世亲菩萨的注释,这两部注疏,在前弘期的时候没有,是比较后期才翻译成藏文的。另外,陈那和释迦谢年的释文算是最广的,再加上智藏论师的注疏,即是五部主要的注疏。
藏文当中最早的注疏,是由译师祥耶喜德所著作;当时只有陈那的注疏已经翻译成藏文,龙树菩萨和世亲菩萨的注疏还未翻译,因此,祥译师主要的依据是陈那的注疏。
心存谄媚,供养变交易
我们昨天讲解了供养,供养是要在没有「谄诳心」上去供养,这可以透过两个方面解释,一是物质上的无谄,一是心态上的无谄。譬如说在物质上,如果我们用邪命而成的物质做供养,就是不对。比如说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而得的不如法的供品,以上这五个也被称为五种邪命。这样归类为五种的说法,出自佛教的论典,例如《俱舍论》,但似乎在律典当中并没有这样的分类;无论如何,诈现威仪等等的名词却是有的,例如在龙树菩萨的《中观宝鬘》当中就有记载。
所谓「谄媚奉承」,《俱舍论》提到说:「出家人难净命,在家人难净见。」针对这句话的解释很多,在法尊法师从汉文翻译成藏文的《大毗婆沙论》中解释「在家众难净见」时提到:见是指世间的正见,就是深信三宝、深信因果的正见,一般在家人要真正相信这些是很困难的。譬如我们都说深信三宝,但是,如果突然生病,或家里发生障碍,可能就会马上拿着香、花去祭拜神祇,或者龙王、天神等等。所以,世间人要真正深信三宝,是非常困难的。
接着论典解释「出家人难净命」,过去依戒律,僧人都要托钵乞食,依靠施主的供养而活,像是泰国、斯里兰卡僧人迄今都还维持托钵乞食的传统。僧人前往贫穷地区托钵乞食时,可能乞食回来的食物只有米饭,没有任何汤汁,或者只是汤汁没米饭,或者只是托钵到一些菜。藏传的出家人是很幸运的,我们有饭、汤,还有菜可吃。但是如果是乞食的话,你是人家给什么,就得吃什么。
所以律典记载,就算平时戒律清净的比丘僧,为了乞食或者得到供养,有时也会谄媚讨好施主,因此说「出家人难净命」。
「旁敲侧击」的意思是:有的僧人会对施主说一些「啊!你以前真是帮了我大忙呀!实在功德无量呀!」的好话,用意就是为了多得一些红包或者供养,这样也是邪命。
「赠微博厚」方面有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是,给对方一些,然后希望获得更多。
「巧取讹索」的意思是,例如知道某位施主很照顾札西,故意跟施主说:「札西不好,你不要供养他。」其实真正的意思是:施主应该供养我。
「诈现威仪」的意思就是装模作样,没有戒律却装着戒律精严。以上就是这五种邪命。
另外,《俱舍论》当中还提到一种邪命,是将施主的供养用在个人的享乐,例如看电影。以上这些都是指出家人的邪命。
在家众方面也有五邪命,稍微和出家人不同。例如贩卖有情众生、肉品、武器、毒品、酒品等等五种而过活。
以上是以谄诳物质而做的不清净供养,也就是以不清净的动机和行为得到供养物来做供养。接着是谄诳心态而做的不清净供养,意思是带着世间八法而供养,例如希望得到名声、财富而去供养,这也是不清净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没有谄媚、正确的心态上去供养。以上是对于供养部分的补充说明。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接下来要讲「忏悔业障」。藏人有一种忏悔的方式,他们会为了超度回向自己小时候杀死的青蛙或小鸟等动物,而在石头上刻上六字大明咒,并且署名刻字的是某某青蛙、小鸟或者牛羊等等,之后他们也会将石头…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三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