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共通的語言。
9.用財富裝扮身軀,不如用道德美化心靈。
10.一個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去克服自己的缺點。
11.不發脾氣,不生悶氣,彼此客氣,一團和氣。
12.以微笑容忍爲半徑,畫出一個真善美的圓滿人生。
13.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結好緣。
14.每一食應念稼穑之艱難,每一衣應恩紡績之辛苦。
15.心中有愛,人間即是天堂。
16.以服飾裝扮自己,莫忘以修養品德來淨化心靈。
17.金錢不能代表人格,誠信才是。
18.生氣-最受傷害的是自己。
19.寬恕別人,其實是釋放自己。
20.自私和不耐煩是行事做人的致命傷。
21.懂得關懷別人,是成長的真正開始。
22.人之大智在于能洞悉本身之缺點。
23.最美好的人生是付出;最甜蜜的回憶是善行。
24.沒有恨、只有愛,沒有冷漠,只有熱情,社會才溫馨。
25.聰明人的嘴藏在心裏,愚蠢人的心擺在嘴裏。
26.多寬恕別人,慢慢的便會發現自己的優點。
27.接受忠告,實即增加一己之能力。
28.錯誤最多者,莫過于不承認錯誤的人。
29.若心汙濁,則行爲就汙穢;行爲汙穢,就不能避免痛苦。所以淨心慎行是修道的要點。
30.當你看不到別人的缺點時,你就能從別人的行爲、語言、思想中得到無限的智慧。
31.勇于承擔,是一份動人的力量。
32.憂思和沮喪是生命的殺手。
33.“愛”必須伴隨著永遠的寬恕,而“喜歡”常會爲了自己的快樂而犧牲對方。兩者大不相同。
34.要實現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複“人類本來互爲一體”的自覺。
35.利己主義必將孤立于“全體的生命”之外,不會有好結果;人不應自私。
36.心中常默念:“你我是弟兄,應彼此相愛,放棄各自的利己主張吧!”
37.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38.我們初起造成習慣,之後習慣造成我們。
39.心在名利船上的人,身體想不搖是不可能的。
40.凡夫認爲只有聖人才值得他尊敬,聖人卻把每人都當做聖人。
41.活著就是爲了衆生,不要想到自己。
42.有勇氣自殺,爲什麼不拿自殺的勇氣繼續活下去。
43.生活中如果沒有愛,就是生活在罪裏。
44.以心住空性的超脫境界來行入世的悲濟衆生之事業。
45.最大危機,就是投機。
46.以道情法愛爲念,體解生命的不死之道。
47.生命的屬性就是“覺”,心靈的工作便是“愛”。
48.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卻一定要活得漂亮。
49.充滿柔軟心與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50.假若我的心可以慈愛、包容,假若我能使我的心無有嗔怒、怨恨,我在佛法的道上便已踏出了一大步。
51.“愛自己的人就會謹言慎行的保護自己,並要用叁分之一的時間來深切反省自己。”“自己才是最值得愛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也就是爲什麼佛教被視爲“二足尊宗教”,“人的宗教”的原因。
愛,帶給我們能力
讓我們彼此相愛,
但莫使愛成爲束縛。
1.利用困境,摧破自我愛惜;受苦、疾病等是淨除惡業和障礙的掃帚。
2.所謂的“我”,是應該永遠要舍棄的對象;所謂的“其他衆生”-即使僅僅一個衆生,是必須恒常愛惜的對象,把生命奉獻甚至僅是一位衆生,那才有生命的光明與快樂。
3.人的一生受兩種力量所左右,那就是“業力”與“念力”。“業力”是累積因果報應的來源,“念力”卻是由己身發心修持的轉移力量,一念至誠也可轉化業力的牽絆而超塵入道。
4.升華的感情就成爲慈悲,慈悲是不要報償的,不要報償的感情就是智慧。
5.度苦、除苦,是著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與解放的。
6.致苦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我們內心上的錯誤(欲、見),是由于內心錯誤而引生行爲的錯誤。
7.不要做思想的奴隸、不要做欲望的奴隸。
8.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緣和合與消散的過程中流轉。
9.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現事的關系中,深入的去體驗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
10.世間上的事物都是無常的、無我的,一切事物離開了關系條件的存在別無他物。
11.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完成心靈的淨化與進化。
12.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
13.不要把別人口裏吐出來的垃圾裝到自己的肚子裏。
14.讓我們彼此相愛,但莫使愛成爲束縛。
15.美只是一層皮。
16.不殺生是尊重一切的生命。
17.心不安甯,任何墮落都是牢獄。
18.微笑的忠告,比嚴峻的斥責效果更好。
19.我們愛的人最有能力傷害我們。
20.積愛成福,積怨成禍。
21.“自大”是心靈的毒藥,“平等”是心靈的樂聲。
22.一顆空了的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空無罪惡且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慈悲。
以愛來奮鬥
以愛來奮鬥,
那就是我們對全體人類的
真正貢獻。
1.過著不貪婪的生活,讓你的心充滿仁慈,保持正念,專注一處,及內在平穩、集中。
2.貪愛友半和睡眠、松懈怠惰、輕易動怒,這是痛苦之源。
3.唯當你能做到你所教導別人的,那麼你抑製了自己,你便能抑製他人。的確,抑製自己是艱難的。
4.你自己一定要監視自己,你自己一定要審察自己,守護自己,保持正念啊!行者,你將活在快樂中。
5.你應該發展對敵友一致的愛心,當愛心發展到完美時,你會證得正覺。
6.我對無腳的有愛心,我對有雙腳的亦有愛心,對那些四只腳及多只腳的,我也有愛心。
7.經常快樂的是智者,他內心完全自由,不爲感官之欲染汙,他平靜,並且不執著。
8.向菩薩學習,把丈夫(太太)、父母、子女每一個人都當成是觀世音菩薩。
9.我向自己內心的心魔挑戰,我已經戰勝了,我的執著已完全舍離!
10.能戰勝心魔,才是真正的聖人,而戰勝敵軍卻只是凡人。
11.愛,如果能像清水一樣清淨、自在,普潤一切衆生,那該有多好。
12.在人間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裝扮出來的,真正的“美”要從我們的內心表達出來,而真正的“樸素純淨”即可表達內心的美。要得到真正的“美”必先要厘出清淨、智慧的心,從內心“真、善”發出的“美”才是世間的“真美”。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
13.當人與人發生感情時,必須也有心理准備,在別離時會付出的悲痛的代價。
14.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于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
15.我們出生來到世上,是要爲人類的幸福與快樂而努力的。
16.要發揮強烈的人類愛,與衆生界共苦,與所有生命界同悟。
17.唯有愛心才能對治嗔恚;唯有慧劍才能斬斷無明。唯有慈愛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健康的舉止、言語和想法。
18.修行的重心是觀察動機、審視心靈。從心開始、從心出發、過心生活。
19.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爲目標的宗教則有佛教。而人格的完成則唯賴智慧、慈悲與勇氣(菩提信願)叁者之調和方可達到。
20.唯有透過心靈和平的開發,方能達成我們個人及我們周遭世界的真正和平。
21.血迹不能以血洗淨,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
22.將覺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覺醒的話,它將安住于平靜之中。
23.人生真正的快樂,始于愛惜其他衆生。一旦你開 始爲其他衆生過活,在你把關心的對象從自己轉換爲其他衆生的時候,內心頓時放下自我愛惜,便解脫自私心的束縛,內心便獲得真正的解放、自由及滿足和安甯。
愛而不依戀的人生
行四無量心,
慈悲喜舍是覺者的本性。
也是真愛的表現。
1.唯有真愛,才有快樂。真愛有療愈及轉變周遭環境的力量,爲生命帶來深刻的意義。
2.佛陀尊重人們實踐自己信仰的渴望。
如果你喜歡靜坐,那你就修行靜坐。
如果喜歡行禅,那你就修行行禅。
這是延續佛陀精神的方法。
如果你切斷你的根,你會快樂不起來。
3.龍樹菩薩說:
行慈無量,熄衆生心中的憤怒。
行悲無量,熄衆生心中一切憂郁和焦慮。
行喜無量,熄衆生心中的悲傷和人無歡。
行舍無量,熄衆生心中的仇恨,厭惡和執著。
4.有一次佛陀對他喜愛的侍者阿難尊者說:
將這四無量心教給年輕比丘,他們將會感到安全、堅強和喜悅,身心無苦惱。終其一生,有能力行純淨的比丘道。
5.佛陀說:“行四無量心,又行七覺支、四聖谛及八正道者,可深得開悟。”
慈悲喜舍是覺者的本性。也是真愛的四層面,存在我們心中、每個人心中和每件事中。
6.真愛的第一點是慈,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
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谛觀和谛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如何才會使別人快樂。
7.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
8.在我們心中,都有愛的種子。
我們可以培養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那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
當對某人有深刻的理解,即使那人曾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會無法抗拒地要去愛他。
釋迦牟尼佛授記,下一劫的佛是彌勒佛-愛之佛。
9.真愛的第二點是悲,也就是舒緩和轉變苦難、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
1…
《真愛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