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
時序遞嬗,許多聖哲偉人多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生,肩負著時代使命。上海下濤法師秉持著出世的智慧,入世的慈悲,關懷著芸芸衆生。
法師日以繼夜奔走各地,監獄、看守所、學校、寺院,以清亮悅耳的法音,莊嚴的儀表,攝受大衆。法師慧眼慈心,觀機逗教,因應衆生的根器,隨機開示。並以同理心進入衆生的生命,理解、關懷,進而開示、教化。尤其對監獄受刑人,法師更是不遺余力,常常頂著烈日驕陽,奔走在各獄所中,悶熱的空間,受刑人的無奈,然而,法師不舍衆生的悲願,如甘露般的妙語遍灑著大衆,頓時,化爲滿室的清涼!
對于服刑期滿出獄受感化的受刑人,法師更予以關懷,輔導就業,希望他們能回歸平凡的生活,融入社會。臺南大覺同心會就是在這樣的因緣下成立的。
法師自許願以淺白的語言,表達甚深微妙的佛法,要度化社會大衆。除了字正腔圓的標准國語之外,法師更練就了流利的閩南語,常常在雙語的佛學講座中博得熱烈的掌聲!曾有人問法師:“師父,您爲何不說深一點的佛法?”師父的回答是:“佛法不離世間法,將佛法實踐于生活中,才是真正的修行。”法師一語道破真實修行的重點。修行學佛在于修這一念心,正所謂“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禅的實踐就在穿衣吃飯之間,若缺少平常心、慈悲心,便不是禅!
不建立有形的道場是法師與衆不同之處,法師常說:“監獄、學校、醫院 ......隨處都是大道場,只要有衆生,便是弘揚佛法的好機會!”處于二十一世紀的資訊時代,法師更善于運用資訊媒體,成立“法音媒體中心”,製作影片、VCD、錄音帶等,以電視道場弘法,讓大衆不必出門,搖控器一按,便可沐浴在法師如春風般的溫潤法語之中!
帶領大衆旅遊世界各地,並隨處融入佛法開示,更是法師弘法的一大特色!法師說:“平日要到佛寺住一宿是不可能的事,透過旅遊挂單一夜,看一看出家人的生活,學習法師行、住的威儀,長養諸善根。”何其用心,又何其智慧!“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是法師的慈心悲願。“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不落痕迹,善開方便法門,法師的睿智如江河涓涓不停,“修行筆記”是法師近年來納履足迹的烙印,一場又一場佛學講座的講義,蘊涵著法師的慈悲與智慧,今合輯成冊,供養十方檀越暨世界各地有緣者,期使佛法的甘露水長流五大洲,滋潤盡虛空遍法界衆生!
南無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中心編輯室 謹志
海濤法師簡介
海濤法師,臺北市人,民國四十七年出生于高雄市。七十一年文化大學觀光系畢業,七十四年結婚,七十六年生子。
雖生活于傳統宗教家庭中,然中學時代卻接觸基督教,直到大學仍爲虔誠教徒。成家立業之後,有感于事業、人際關系複雜而接觸道教。在經營旅行社事業十年中,深感人生忙忙碌碌、汲汲營營所爲何事?于八十年有緣到慧日講堂,見到斂眉含首的佛像,出家法師自在的行儀而深入佛法,窺得佛法博大精深圓融的人生哲理,而皈依法振老和尚,更因崇仰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而發心出家,八十一年于楠梓慈雲寺受在家菩薩戒(了中長老爲得戒和尚),民國八十二年六月于新竹福嚴精舍由師公真華老和尚代爲剃度,依止如虛老法師。八十叁年于六龜妙通寺戒德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並先後常住于臺北慧日講堂、恒春五公寺(二年)。
爲了讓監獄成爲修行道場,法師擔任多所監獄及看守所的教誨師,並結合僧才,全力推廣監嶽弘法,期使受刑者逞凶、鬥狠、黑暗的心靈在佛法慧日和風的薰習中,掃除塵埃,見到自性的光明!
教育爲百年大計,修行學佛更是人生大事,佛法不離世間法,要將佛法教育落實于學校是法師的悲願,因此奔走于全省各中小學及大專院校,對全校師生演講。更推廣各類淺顯易懂的漫畫、書籍、錄音帶、錄影帶,送至各監獄、軍隊及學校。
法師日以繼夜地透過佛法講座、電視、廣播、旅遊朝聖及傳授八關齋戒等活動,培養社會大衆對正信佛教的認知。爲社會注入清流,淨化人類心靈,促進社會祥和。目前已于全省各地成立二十四個“佛陀教育中心”,並積極推出一系列佛陀教育叢書,寄贈佛教機構、學術研究單位、社會大衆、寺院及海外地區。
“佛陀教育中心”秉持著對生命的關懷,不斷的覺醒,透過科技傳播媒體已成立(法音媒體中心),設立專業攝影棚,製作影片、VCD、錄音帶等,以電視道場弘法,讓佛法的呈現更多元化、更活潑、生動。
慈悲
慈悲法語智慧波流
◎慈憐衆生的思想,確實是一種有利的社會動向。
◎宗教實踐的基本原理就是慈悲。
◎慈悲就是純粹化了的愛。
◎慈悲的眼睛,看不到憎恨,連有過失的人都要憐憫。
◎我是萬人之友,萬人的夥伴,一切衆生的同情者。
我修慈心,常以無傷害爲樂之本。
以慈心接待弱者、強者、一切衆生。
衆生:(佛教術語)轫A·衆人共生之義。轉B·衆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衆生。轭C·經衆多之生死,故名衆生。
◎時刻清醒自己的頭腦,從自我“我”幻夢中解脫出來,
在“無我”的思想指導之下,觀察整個世界,
從而能探索整個世界,進而與世界合爲一體。
◎擁有空性的智慧,才能圓滿真正力量─慈悲。
◎只有對自己慈悲的人才會成就悲智雙運,
只有對衆生慈悲的人才真正擁有智慧。
悲智:(佛教術語)慈悲與智慧也,此爲佛菩薩所具一雙之德,稱曰悲智二門。
◎什麼是慈悲?就是只作善事。
讓自己作盡一切善事就是“自度”;
感召衆生作盡一切善事就是“度人”。
度:(佛教術語)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謂度。
慈悲
◎慈悲是佛教實踐上的中心德目。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釋尊出家,從事于沈思真理的修行,
乃是由于“對衆生的慈悲心”。
◎宗教的真理何在?慈善是一切宗教都說的事。而且是一種義務!
◎“法”就是一切有情的悲愍。
◎當別人受苦時,善人的心發生戰栗。
◎“慈”是“帶給衆生利益與安樂的願望。”
“悲”是“除去衆生不利益與苦的願望。”
◎慈比爲父愛,悲比爲母愛。
◎“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法華經〉
◎依緣起的道理,觀看有情衆生受苦而起同情時,就是“悲”,
決心拔除其苦時就是“慈”。慈好比折伏。
◎“唯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衆生。”
“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輪。”
◎佛教強調要像母親愛子女一樣,
不惜自己的身命,去愛萬人,去愛一切衆生。
◎富于財寶的修行者--廣修慈、悲、善、舍四無量心。
◎袈裟是“大慈大悲衣”!
◎嗔恨之火燃燒著人類世界,唯有慈愛才能給予冷靜和安撫;
慈愛爲第一善德。
◎慈悲是一種感受、一種力量,除了幫助別人外更能包容別人,
不要看不起別人,所以不要輕率批判別人。
◎“我現在想做的就是把我對你的愛擴展到每一個衆生。我想,拯救人類才是最高尚的正道。”
◎“戰勝了自我情感的人確實是慈祥可愛。他們對萬事萬物無貪無嗔,以平等之心對待一切,這就是我與衆不同之處。”
◎實踐對別人産生共鳴的溫暖心情。
慈悲——人類幸福的基礎
◎真正的慈悲必須基于尊敬他人,尊敬衆生,而且了解到別人(衆生)和你一樣都有離苦得樂的權利。
◎所有的沖突與矛盾都是因我們的智力所帶來不同的想法和觀點而産生的。
◎在地球上所有不同的物種中,人類是最大的麻煩製造者。
◎我們如何學習建設性地使用我們的能力呢?首先,我們需要認識我們自己,我們的本性,之後,如果我們有決心,就會真有轉變人心的可能。
◎個人是關鍵!如果個人能變得善良和平,這馬上就會帶給他的家庭(團體、社區)一種正面的氣氛。當父母是好心安詳的人,一般而言,他們的小孩也會發展出那種態度和行爲。
◎許多人只關心他們的外在環境而忽略內在心態。我們更注意我們的內在品質。精神平和需要許多重要的品質,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性的慈悲與情義--一種關懷的感覺。
◎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認識到他人和你自己一樣有快樂的權利,因此連你的敵人也是和你一樣是個追求快樂的人,而且和你一樣有權利快樂。在這個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關懷的感覺就是我們所謂的“慈悲”,它遍及每個人,不管那個人對你的態度是敵對的或是友善的。
◎慈悲--一種關懷的責任感。當我們産生這種動機後,我們的自信就會自動增加,而成爲決心的基礎。這種樂觀和下定決心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慈悲也會帶給我們一種內在的力量。一旦它發展了,就會自然地打開內在的心門,經由此門很容易我們就可以心對心與其他人甚至其他衆生溝通。
◎不管別人的反應是正面的或負面的,我們首先必須創造友善的基礎。
◎基本上我們應該開放地接近別人,把每個人當成像我們一樣的另一個人類。
◎慈悲自然就會創造一種正面的氣氛,結果會使你覺得平和與滿足。只要是一個慈悲的人所在之處,那裏就會有一種快樂的氣氛。甚至連狗和小鳥都很容易親近那個人。
◎如果你要有真正的朋友,首先你必須在你身旁創造…
《修行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