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愛手冊 ~愛與智慧的心靈小品~

  短短的故事,卻隱藏著珍貴的智慧、動人的情節,

  讓人回味無窮,甚至成爲醫治心靈的良方。

  這就是故事的力量,千古不衰的神秘力量。

  文字尚未發明前,

  口述故事是傳遞古老智慧的唯一方法。

  他們圍坐在火堆旁、大樹下,

  流傳著古老的智慧和故事。

  

  推薦序

  人生就像一則故事

  

海濤法師

  這是一本編給老師的書。

  身爲老師的你,也許有這樣的經驗:在講臺上利用各種教具,使出渾身解數,口沫橫飛地想把一切知識都教給學生,然而底下的孩子不是在打瞌睡,就是在講悄悄話,或是埋首在自己的課本上畫圖。這時,如果你說了一句 :“老師講個故事給你們聽。”頓時底下低著的頭都擡了起來,一雙雙骨碌碌的眼睛直盯著你,嘴巴上還不停催促著:“快說!快說!”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沒有孩子不愛聽故事的。故事對孩子甚至許多大人而言,充滿著神秘的吸引力。在故事中,孩子可以任憑想像力的翅膀四處遨遊,從中挖掘許多樂趣,獲得心靈上的滿足。盡管時空背景或情節不同,故事所描寫的不外乎人生的智慧、人間的真情,好的故事能夠刺激學生思考,啓發孩子的心靈,使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與意義,將故事中的智慧應用于生活。

  一件小事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一個充滿真情和智慧的小故事,也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海濤法師明白這樣的道理,更體認列教育自小紮根的重要,于是從《心,開了竅》、《緣,亮了眼》、《夢,到了家》這叁本《心靈列車系列》的書中,挑選出適合給老師當做教材、意義深遠的小故事,編成《慈愛手冊》,還望老師們善加運用此書,與正式的課程結合,或讓學生自行練習閱讀,培養學生積極正向的思考能力,使學生內心滿懷慈愛,對人生充滿希望。

  故事對老師而言,並不光是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手段。我們這一生所遇到的事,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但是,在讓孩子面對與經曆他完整的生命旅程之前,老師可以先幫他做好准備,經由前人累積的智慧、正確的人生觀,讓孩子順利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體驗人生的美好。在教科書的知識之外,故事是一個最好的入門。

  

  自序

  發現故事

  自己的人生道路,是旁人無法代替自己走的,同樣的,在找尋通往覺醒旅程中,也無人能取代的。智慧、快樂和覺醒是我們的祖先所遺留下來的無形的寶物 ;迷惑、害怕和情感的束縛在我們的生命中撤下了痛苦的種子。

  我們這一生所遇到的事,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生命的過程,不需要批判,不需要責難,更不是成功、失敗所能評量的。“現在”是一面鏡子,經由它的反映,我們學會了如何去看,學會如何去正視這面鏡子而不輕視自己。

  是的,我們必須開始從自身經曆中學習,傾聽內心的聲音,從自己的過去中學習,就可以了解到,什麼是必須放棄的,什麼又是需要再加把勁的。

  我們的故事,雖然表面上不同,但細節卻與所有人類相同。沒有一個活著的人,不呼喊著自由,也沒有人能從恐懼與痛苦中解脫。悲傷依然悲傷,不論你的心如何承受。平靜依然平靜,盡管你如此歡樂、哭泣過。

  本書的故事,是描寫在發現之旅中所遇到的痛苦和快樂。只要打開心門,我們就能神遊至這些旅人們曾爬過的山,去過的谷,以及到達的山巅。他們幫助我們再一次生動的反應出過去每一天的學習。

  

  開啓另一扇門

  阿難西的葫蘆

  從前有一位叫“阿難西”的人,心想:如果可以將世間所有的知識都收集起來並加以保存,所有遇到困難的人都會來請求幫助,我一定能藉此贏得財富和權勢。

  于是,阿難西開始收集世間所有的知識,並將它們存放在一個很大的葫蘆內。

  他不斷的找尋,有一天,當他發現再也找不到任何知識之後,決定將這個葫蘆藏在一棵很高大的樹上,不讓任何人發現。

  阿難西好不容易找到理想中的大樹。他用一條繩子把葫蘆綁在中間,繩子的兩端交叉打了個結。這麼一來,繩子便可以圈挂在他的脖子上,葫蘆很自然的就垂在腰間。

  他開始攀爬這棵高大的樹,但由于垂挂在腰間的葫蘆變成一個障礙,讓他無法順利、快速的爬到樹上。

  他努力再努力,突然聽到背後傳來了一陣笑聲—

  一位小男孩站在樹下說:“這個人怎麼這麼笨!如果你想正面爬樹,爲什麼不將葫蘆挂在背後?”

  阿難西聽到之後非常生氣,這麼重要的一個知識,竟然會由乳臭未幹的小孩口中說出。再想想自己收集了這些“全世界的知識”,他一怒之下將葫蘆摔破,所有的知識都隨風散落,分散到世界各地。

  如今,每個人只得到了一部分,沒有人能擁有全部。

  這都是阿難西的傑作!

  

—牙買加故事

  ◎知識是用學的,智慧是用悟的。

  ◎絕對不要把知識與智慧混爲一談,知識可以幫助你謀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知識是成功之鑰,沈思是領悟完美幸福的良器,而道德則爲二者所需。

  ◎接受各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産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的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嚇人的蛇

  村莊外,住著一只又大又危險的毒蛇。它咬死了一個村裏的人,並且用毒液傷了很多村民。

  一位慈悲的流浪聖者來到了這個村莊,每一個村民都向他抱怨毒蛇的惡行惡狀,以及它如何傷害很多無辜的人。

  聖者問:“在哪裏可以找到這只毒蛇?”他立即動身前往毒蛇出沒之地。

  聖者以其弘大的慈悲心將毒蛇喚到面前,他說 :“現在,你將自食惡果,很多村民都想捕殺你。如果你願意向我保證今後不再做傷天害理的事、不再咬人,我會力勸村民們放棄捕殺你。”

  幾個月以後,這位聖者再度造訪該村,這只快被打扁、遍體鱗傷的毒蛇,爬行到聖者居住的茅屋內,抱怨說:“你看,我不咬人之後,村民便開始欺負我,即使我不反應,小孩子們依然拿木棍和石頭丟我。看看我這一身,都是你要我不咬人的結果。”

  這名聖者很有智慧的回答:“朋友,我要你不咬人,並沒有禁止你發出嘶嘶的嚇唬聲。”

  

—印度故事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種甘露;無智慧的忍辱,卻是一種壓抑。

  ◎有智慧的人,是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避免受苦。

  ◎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有了也不會發光。

  

  學者與水手

  一位博學多聞、滿腹經綸的學者,踏上漫長又艱辛的航海之旅。爲了讓船上的水手了解自己的才學,每當水手休息完畢,准備工作之前,他總是不忘開口問:“我的好兄弟!告訴我,你讀過哲學嗎?”

  水手回答:“喔!從來沒有,先生。我只是個單純的水手,只知道如何將一艘船由這個港口航向另一個港口。”

  學者聽了之後回答:“可憐人,你浪費了半個人生。”

  第二天,學者再問:“兄弟,你學過幾何學嗎?”

  水手依然回答:“沒有,先生。我只會安裝船具和掌舵。”

  學者聽到答案,失望的搖搖頭說:“可憐的家夥!一輩子與無知相伴,你浪費了大半的人生啊!”

  日複一日,學者每天都不斷的問:“你讀過幾何學、人類學、動物學和心理學嗎?”

  水手搖頭以對。

  有一天,船遇上了暴風雨,這名學者焦慮的望著洶湧的波濤,緊握住船身。

  此時,水手靠近他,問道:“兄弟,你曾經學過遊泳嗎?”

  學者不解的搖搖頭。

  水手回答:“你枉費了全部的人生,因爲船就要沈了。”

  

—佛教故事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學問,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養”,可以安頓自己,也可以清醒別人。

  ◎人的生命要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爭端與和平

  有一只八哥在村中找到一大塊食物,便用喙叼起食物飛向空中。

  八哥的同類見到之後,拚命的追逐、攻擊它,想要奪取它口中的美食。

  最後這只八哥松開鳥喙,放棄口中最後一片食物,而它的同類也不再攻擊。

  它在空中展翅翺翔、來回俯沖,心想:“我失去一塊食物,卻重新拾回這片天空的甯靜。”

  

—回教蘇非教派

  ◎生命的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它是一種超越欲望後的安穩與甯靜。

  ◎時間總會過去,安住于當下,甯靜祥和,才有永恒的生命。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內心的沖突解決後,世上才有和平呈現。

  

  看見疑心

  有一個人的斧頭不見了,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因爲他無論走路或說話的樣子,都像個小偷。

  但在找到斧頭後,再看見那男孩時,不論是走路或說話,都覺得他和一般小孩沒兩樣了。

  

—傳統德國故事

  ◎要深入真理的核心,我們首先要先深入自已的內心。

  ◎能夠舍離,才能深入真理的核心。要遠離執著,就不應該和任何人或事有所牽扯。這樣既不會有愛戀也不會有憎恨,只有平等,對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對待。

  ◎心如工廠,有嚴格的品管、正常的作業流程、良好的環保觀念,必定能製造出上好的産品。生活裏,擁有一顆經過品管的“不動之心”、沒有是非的汙水、沒有煩惱的黑煙,如此清淨,人人才歡喜親近“放光的人”。

  ◎一個人的感情、人格、品行、氣質、面貌、命運,皆是由心理作用和一切行爲舉止變化所累積出來。

  

  迷路

  有一個商人要到遠地去參加會議,他決定不走公路,改走鄉間小路,享受田園風光。…

《慈愛手冊 ~愛與智慧的心靈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