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愛手冊 ~愛與智慧的心靈小品~▪P2

  ..續本文上一頁

  幾小時後,他發現自己迷路了。剛好有個農夫在照料路旁的田地,商人驅車向前問道:“請問這兒離芝加哥有多遠?”

  “我不清楚。”農夫回答。

  “那離紐約有多遠呢?”商人又問。

  “我也不清楚。”農夫還是一樣的答案。

  “那至少可以告訴我回到公路的方向吧?”失去耐性的商人不死心的繼續問。

  “不,我不知道。”農夫老實的說。

  惱羞成怒的商人沖口而出 :“你真的是什麼都不知道,笨蛋!”

  “是啊!但至少我沒有迷路。”農夫平靜的回答商人。

  

—現代寓言

  ◎人一生氣,他就在地獄的境界中。無嗔的心是清涼、新鮮和理智的,是真正快樂、同情與愛的基礎。

  ◎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與煩擾,是一種惡習。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一時沖動且沒有理性的行動。

  ◎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怒,就得到兩種勝利—戰勝自己、戰勝他人。

  ◎幽默的本身就是一種禅趣,因爲“禅”是活潑生動又充滿智慧的,唯有如此,才能隨時引發出幽默,使人的生活充滿著「禅趣”與“自在”。

  

  羽毛與說出口的話

  木拉.那斯魯下的家附近,住了一個以說閑話出名的人—阿奇斯。

  無論白天或晚上,你都會看見那個人在市場或茶室裏,和人說著鎮上最新、最不確實的消息。他就這麼一邊批評,一邊散布謠言,在大家心中播下不和諧的種子,有時他說的話再傳回耳中時,連他自己都覺得離譜,不過他就是戒不掉這個壞毛病。

  最後,他的朋友決定請鎮上最聰明的人—那斯魯丁—來幫他。

  那斯魯丁對阿奇斯說:“到市場替我買只雞,而且要快,還有,一定要確定所有的羽毛部拔幹淨了,一根也不能剩。”

  阿奇斯到了市場買好雞,卻等不及老板把羽毛拔光,便抓起雞一邊趕路、一邊自己拔著剩下的羽毛。但當他把一根羽毛也不剩的雞交給那斯魯丁時,那斯魯丁卻放下雞,要阿奇斯回市場把拔下的羽毛全部帶回來。

  “不可能!”阿奇斯大叫:“那些羽毛部散在路上了!”

  “你說的話就像被風吹散的羽毛,”那斯魯丁勸誡著:“隨意亂說的話彌漫整個鎮上,再也難收回,所以,你要注意脫口而出的羽毛,別讓它們散布在空中。”

  

—回教故事

  ◎傳播是非者,就如同製造是非者。

  ◎愛自己的人,就會謹言慎行的保護自己,並要用叁分之一的時間來深切反省自己。

  

  呵欠與禱告

  沙迪說當他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晚和父親以及其他人一同作晚禱,不久,其他人便紛紛打呵欠睡著了。

  小沙迪對父親說:“這些睡著的人之中,沒有一個張開眼或擡起頭來禱告,若別人看到了,還以爲他們全都死了。”

  沙迪的父親卻說:“我親愛的兒子,我甯願你也像他們一樣睡著,而不是醒著中傷別人。”

  

—回教故事

  ◎慈悲是一種感受、一種力量,除了幫助別人外,更能包容別人;不要看不起別人,不要輕率批評別人。

  ◎真正的愛,是一種過程、一種付出、一種奉獻、一種服務,這裹面沒有批評、不接納或怨恨。對方如何對不起我們,我們只是更同情他 ;對方對我們好時,我們要更愛他、更關懷他。

  ◎不要論斷別人,就不被論斷: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 ;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要毅然伸出愛心的手,擁抱仇敵。

  

  包容的天使

  曾經有幾位強盜闖入修道院內,其中一位對年老的神父說:“我們要將你放在密室中的每件東西都帶走。”

  神父回答:“孩子們!想要的都帶走吧!”于是,這群強盜把看得見的物品搜括一空後,轉身離去。

  但是,在密室裏藏有一小包東西沒被他們發現,神父拎起來,隨後追出去,大聲喊著 :“孩子們,拿去吧!你們忘了這包東西。”

  這些強盜被神父包容的心感動,于是將剛才帶走的每件東西都還給神父,並且向他告解。

  他們說:“您真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荒漠神父

  ◎寬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憤怒有如刀的兩刃,能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而愛心、寬容,如香水能夠自香,亦能使人常聞到香味。

  ◎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能寬恕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榮譽。

  ◎能夠寬恕別人,將可以化解心中的痛苦 ;接受別人的寬恕,更可以反省自己的過錯。

  

  我有的是時間

  許多動物在一起集會討論,抱怨人類總是從它們的身上掠奪。

  母牛說:“他們取走了我的牛奶。”

  母雞說:“他們把我生的蛋都拿走了。”

  小豬說:“他們利用我做腌熏豬肉。”

  鯨魚說:“他們獵殺我是想奪取我身上的油脂。”

  最後,蝸牛說:“如果他們拿得走,我身上的確有一樣寶藏。這是人類最想要的東西—我有的是時間。”

  

—回教蘇菲教派

  ◎善于利用時間的人,將擁有更多的財富。懶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

  ◎時間是實現理想最根本的資源,要好好把握與利用。

  ◎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便是懂得“生命意義”的智慧者。

  ◎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

  ◎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

  

  吵不起來

  有兩個老年人共同生活了很多年,從未發生爭執。

  其中一位老人提議:“讓我們吵一次架好嗎?就像別人一樣。”

  他的同伴聽後回答:“我不知道要怎樣開始吵架。”

  第一位提議的老人說:“放一塊磚頭在我們之間,然後我開始說這是我的,而你要爭論這是你的,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吵起來了。”說完,他擺了一塊磚頭在兩人之間。

  其中一位開始說:“這是我的。”

  另一位 :“不,這應該是我的。”

  “的確,那是你的東西,你就拿去吧!”他們兩人始終無法發生爭執。

  

—荒漠神父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吵架是弱者的武器。

  ◎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月亮禮物

  一位禅宗宗師住在一座山腳下的小茅屋內,過著簡樸的生活。

  有一天,一名小偷來光顧禅宗宗師的茅屋,但卻發現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偷。

  宗師回到住處,和小偷碰個正著,宗師對他說:“你大概是千裏迢迢來此拜訪我的吧!實在不該讓你空手而回,請拿走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就當作是見面禮吧!”

  小偷感到手足無措,拿了衣服就離開。

  宗師全身赤裸的坐在茅屋內,望著窗外一輪皎潔的明月,惋惜道:“可憐的家夥,真希望我能送他一輪美麗的明月。”

  

—禅宗故事

  ◎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

  ◎接觸生命中每一時刻的喜悅。把微笑、愛的眼神、快樂帶給生命中每一位我們碰見的人。發揮你的才華,找出快樂,帶給你自己和他人。禅觀的喜悅能滋育正念、理解愛。試著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能激勵自己和他人的深刻快樂。我立誓,要在早上將喜悅帶給一個人,要在下午解除另外一個人的苦難。問你自己:“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這就是製造快樂的藝術。

  

  起死回生

  在佛陀的時代裏,有一位曆經滄桑的年輕女子,名叫“琦莎.米占特”,她的丈夫和親人相繼離世,留下她和唯一的兒子相依爲命。不久,兒子也因爲生病而死了。

  在悲痛萬分、難以接受事實的情況下,她抱著兒子的遺體四處求助,希望有人能讓他起死回生。當然,她只有失望的份了。

  最後,有人指點她到附近的樹林中請教佛陀。當她見到佛陀時,悲傷的放聲大哭:“偉大的名師、先生,請幫幫忙,讓我的兒子複活。”

  佛陀回答她:“好,我會救你的兒子。但是,琦莎.米古特,你要答應我一些事,你必須先到附近的村裏收集一碗芥子(印度最常見的種子),我才能用芥子做藥材,救回你的兒子。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這些芥子必須來自一個從未有人過世的人家,這個家庭必須從未經曆過親人、父子、配偶或是朋友的喪事。”

  琦莎于是到附近的村子,懇求人家賜些芥子給她。村民們都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不吝施舍芥子,但是,當琦莎問道:“貴戶以前曾經有人過世嗎?無論父母、孩子或親戚。”他們回答:“有,有位親戚就在去年去世。”

  琦莎只好再到別戶人家乞求,當他們給琦莎芥子時,她又問:“請問貴戶曾有親人過世嗎?”這次對方回答他們的大嬸剛過世不久。于是她再前往另一戶人家,對方回答他們曾經有位女兒去世了。一戶一戶詢問後,竟沒有一戶人家不曾有人去世。

  最後,琦莎傷心的坐下來,忽然明白自己遭遇的一切和兒子的死,如同每個人家中免不了有親人亡故。每個人出生到這個世界,但最後都會離開。她抱著兒子的遺體回到佛陀的住處,佛陀依照當地的禮俗將遺體埋了。

  她鞠躬致意後,向佛陀求智慧,希望能頓悟生死之道,于是虛心學習、虔心修行,不久之後,成爲一名偉大的瑜伽修行者,一位智慧高深的女人。

  

—早期佛教故事

  ◎心,常想要抗拒改變、抗拒無常。

  ◎我們應當周喜悅的心情,共面對生命中無常的變化 ;抱持樂觀的心情,去面對隨時可能遭遇的挫折。要從順逆中覺醒過來,無常是生命的真相,放下是最好的依靠。

  ◎佛陀在衪的教誨中,提供了我們道德行爲的准則,他認爲人們雖然生活在無常的痛苦中,然而只要我們學會了認清自我,並且依循佛法去自我持守,便能體會到實質的幸福、喜樂。

  

  …

《慈愛手冊 ~愛與智慧的心靈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