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愛的升華爲慈悲,慈悲的升華爲大慈大悲。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裏面。
慈悲
◎不帶執著的愛,是唯一不夾雜恐懼的愛,這種愛才是清淨的。帶有執著的愛是枷鎖,蘊藏了情緒的狂浪,往往製造一種看不見的鐵鏈。
◎送一塊翡翠給公主,不如送一個面包給乞丐。
◎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因爲我愛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愛”最偉大之處,就是打開了人生的視窗。
◎沒有能力愛人比沒有人愛更可憐。
◎愛是學習付出,也是學習接受。
◎如果仇恨是一種疾病,愛是唯一的解毒劑。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愛的升華爲慈悲,慈悲的升華爲大慈大悲。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愛的心,它的解藥就是珍愛別人。
◎最甜蜜的聲音,是仁慈的話,它永遠帶來陽光。
◎最難轉讓的東西就是仁慈,它總是又被送回來。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一切。
◎慈悲即如來。
◎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裏面。
◎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
◎吾愛萬物而無遺,此即開悟之道。
◎向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與其樂。
◎吵架是弱者的武器。
◎真正的榮耀,屬于那個願意成爲他人墊腳石的人。
◎勝者增怨仇,敗者吃苦頭,不爭勝與負,和平成好友。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讓可以息人之爭。
◎勝者增怨仇,敗者吃苦頭,不爭勝與負,和平成好友。
◎我們要有一顆對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
◎勸人息诤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
◎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當你心中充滿著慈悲、平等以及寬恕時,所感應來的即是無诤的世界。
◎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須叁餐。
◎和平是橋梁,鬥爭是圍牆。
◎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識。
◎能逼出你內在無限潛能的人,叫做明師現前。
◎刺激我們的人,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
◎我們所憎惡的東西,會像我們所喜愛的東西一樣控製我們,只是影響我們的方式不同。
◎你必須將你的喜歡和討厭、你的痛苦和快樂都厭離。那就是法的精髓處。
◎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快樂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
◎當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處時,必須認知到不利之處。當你感到怨恨、憎惡時,你應該思惟愛和諒解。依著這種方式,你會更平衡,而你的心會變得更沈穩。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
◎痛苦是快樂的兄弟。
◎心靈之道是相當容易的,放下愛恨,然後順其自然。
◎試著在你遇見的每一個人身上,發現美的存在。
◎一切美的基礎,在于一顆和善而樂于助人的心。
◎勿以容貌的醜陋爲恥,而應以內心之醜陋爲恥。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衆生陷淤的心靈,使衆生離苦得樂。
◎懂得如何愛人,便完成生命的覺醒。
◎把內心擺平就是天下太平。
◎甯靜就是天下太平。
◎甯靜就是永恒。
◎能夠管理大衆的人,必須先做自己的主人。
◎人類必須消滅戰爭,否則戰爭將消滅人類。
◎真正的仁慈,必須付諸行動,接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西哲雲:“我不會把一個無故踩死一只小蟲的人,列在朋友的名單裏。”
◎自私者的心田裏,開不出同情的花朵。
◎我們一生的任務,就是要以慈悲來行銷這個世界!
◎要愛,但不要執著。單純的去愛,讓愛爲我們帶來的是喜樂而不是痛苦。
◎愛是消除仇敵最佳的辦法。
◎“慈悲”乃是一種能和藹、溫柔地對待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事、物的能力。
◎善良是付諸行動的愛。
◎“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
◎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溫順的人,所以,唯愛人者方有大勇。
◎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舍來感化吝啬;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學習去愛,愛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力量。
◎生命無法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充滿愛時,刹那即永恒。
◎一位具有愛心的人,滿眼所見盡是驚奇與生命的喜悅。
◎善心慈愛是唯一不會垮的投資。
◎當一個人想謀殺一只虎時,他說那是遊戲;但當這只虎要殘害他時,他使說那是殘暴了。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沒辦法去愛他人的。
◎心慈無嗔,猛獅亦馴;各安生理,天下歸仁。
◎爲人設想多,爲己設想少,抑製私欲,實施慈愛之念,即構成人性之完美。
◎內心擁有愈多慈愛,“自我”就會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內心就會顯露出更多的愛。
◎若要終止感官欲望,可以將精神放在服務人群上。
◎是亦衆生,與我體同;應起悲心,憐彼昏蒙。善勸世人,放生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
◎爲人老實不诳誇,待人接物衆歡喜;學佛慈悲無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讓動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現,對動物慈悲並不是因爲人是萬物之靈,而是人必須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難。
◎佛證入慈心叁昧,所以對一切衆生皆可降伏。
◎誠實才是道德的核心。
◎若以菩薩心來看衆生,你本身就是菩薩。若以煩惱心來看衆生,你本身就是衆生。
◎衆生以菩提爲煩惱,菩薩以煩惱爲菩提。
◎智者從師之長,愚者求師之短。
◎賭博就是“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贏”。
◎錯誤的知見是永恒的牢獄。
◎煩惱的除滅,必須先離欲。
◎心好處處好,心壞處處壞。
◎忏悔就是轉念,將以往的恨心、忿心等皆轉爲清淨心。
◎拜山的目的,是要越過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
◎忏悔包括改過。
◎真求即是不求。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種甘露,而無智慧的忍辱是一種壓抑。
◎意志是精神的支配者,當你心中充滿著慈悲、平等和寬恕時,所感應來的即是無诤的世界。
◎令生歡喜心,不生嗔恨心,是名真布施。
◎惟有藉著「寬恕”,我們才能從煩惱這座“牢獄”中釋放自己。
◎佛陀說:要用一顆宇宙的心,來過你現實的生活。
◎善心觀心,必能入道。
◎戒爲無相,名究竟戒。
◎生命的本質乃是喜稅、歡喜、自在。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其心能離我慢,順得涅槃。
◎禅者不離開生活,並且醒著生活。
◎空性的極致,就是一切法無生。
◎要能掌握現在,才有永恒可言。
◎心爲法界之家,亦爲涅槃之宅。
◎忍辱第一道,先須除我人;事來無所受,即真菩提身。
◎有求皆苦,忘心即樂。
愛與慈悲
◎如果今天你只是個小角色,不需難過,更不應小看自己,因爲神聖其實就在你的身上,只是你不懂去感激你所擁有的。
◎人往往不懂得尊重身邊的事物,凡事只注重結果,而不去在意過程。誰會想過飯、菜、水的偉大?又有誰在用一張紙的時候,想過紙的奉獻精神而去感激它?
◎有了了解,才能有愛,有慈悲。愛與了解是一體的。
◎如果一個人太在乎別人,就是沒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別人的“肯定”,就會讓快樂掌握在別人的手裏。
◎人生活在無常而又短暫的世間,其實爭不了名利,也帶不走財富。重要的是要能覺醒真理,探索生命的能源,懂得追尋大我人生,懂得于日常生活中,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才能感受生命的無限光明。
◎心靈上的富裕,是一種自我的尊嚴與滿足。
◎慈悲心的另外一種是“愛”的表現。無我的愛,才是真正充滿慈悲心的“愛”,不求回報的“真愛”。
◎容忍,是一種崇高和偉大的人生修養,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才能夠做得到。
◎反省是認識自己的秘訣,當我們從鏡子裏看見自己時,就會發現自己與自己相遇,也就會發現在自己的裏面,還有一個“真實”的自己。
◎一切欲望,都是由一個非常微小的欲望引發産生的,所以在平時就要“慎心物于隱微”。
◎生命的價值在于實踐願力。人生于世,唯有真心實踐,才能舍出煩惱,才能轉化心靈,當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悅,並邁向璀璨美好的人生。
◎我們之所以生生世世不斷地輪回、不停地造業,因爲我們對自己的感受,總是做出習性的反應。如貪愛時,我們希望能延長這種快感。嗔恨時,我們一心抗拒,想把它排除,于是身口意就有“行”的造作。
慈悲的生命
◎寬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實踐忍辱的法門中,敵人是最好的老師。
◎將相頂頭堪走馬,公侯肚裏好撐船。
◎臨事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
◎有了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了諒解心,才能容人。有了忍耐心,才能做人。
◎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來寬恕別人所甿的錯誤,你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
◎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余地。
◎量大,虛空裝得下;心胸窄,自己容不下。
◎你看不到別人的缺點時,就能從別人的行爲、語言、思想中,到無限的智慧。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愛心和慈悲的發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佛教出發的動機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
◎大智心,不著我相。大願心,廣修善行。大悲心,救衆生苦。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我最大的願望是絕不發怒、永遠說真話、親切溫和、不責難任何人,以忍耐對…
《慈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