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P6

  ..續本文上一頁慧,以清除無明和無明的因,最後證得涅槃。

  ◎惡業是苦因。惡業來自無明,無明則是未調伏的心之産物。所以,心必須用修行加以調伏和控製,才能停止惡念的流動。觀心可以止息惡念和妄想。

  ◎佛像是最合適的所緣境,能産生強大的念力,減少妄念。

  ◎修行必須修心。修行的圓滿,不僅靠表面的改變,如出家或誦經。如果心態正確,一切行動和語言都可以是修行。

  ◎佛教修行的第一要件就是轉念。修行人必須皈依佛法僧叁寶,深信因果業報,培養利他心。

  ◎真誠發心出離世間法,可以帶來大喜悅。

  ◎“不修心,即使山中閉關,也只是造地獄因。”

  ◎繞塔?讀經?打坐?“把你的心,從世界轉到修行。”

  ◎佛教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叁學。

  ◎修心至充滿慈悲,置心于不變之境。

  ◎我的心不爲外物所動,粗野的話不該從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憐憫使慈悲觀念永遠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一切語言,有( 1)合乎時機和不合時機的言語;(2)合乎事實和不合事實的言語;(3)溫柔和粗野的言語;(4)有益的和無益的言語;(5)慈祥和憎忿的言語等五對。

  ◎《雜阿含經·四九六經》:爲解除人性的“見诤”與“欲诤”的五種團體(人際)互動的原則(說話五法要)———( 1)選擇對話的適當時機;(2)如實的對話;(3)言語柔軟;(4)對話內容有助于煩惱的止息;(5)關懷悲憫對方,不起情緒。

  ◎憑主觀說話的人,永遠是語言的奴隸。

  持正念做人的人,決定爲佛法的種子。

  ◎最有力的手與嘴:財舍得快、法說淨意,不悭不誤堪攝衆。

  最有德的行與願:智不著恃,悲能獻身,不戀不畏決效佛。

  

  慈悲與智慧(一)

  ◎學佛就是打開心中的門。“窗戶打開,陽光進來。”

  ◎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場,人生就是不斷地付出。

  ◎佛教的修持即是生活的實踐;如何運用佛的智慧與慈悲來解決我們所面對的生活。

  ◎健康、道德、愉快、慈悲也是可以傳染的!

  ◎法句經:“愉快是諸佛的起源。”

  ◎真正的宗教意義和目的是——內心的覺悟、淨化和慈悲的開展--佛法的根本意趣在于解脫與菩提--智慧與慈悲。

  ◎宗教應該生活在“此時此地”,而不應是一個人對他的生命和下一個世界的夢--活在當下。--人間佛教--佛在人間。

  ◎佛教是引導人往內看——去尋找隱藏于個人內在的潛力。而不是導向不可知的外力。——是向內完成,而不是向外獲得。

  ◎佛教是一個完全盡力竭力實際生活和徹底思想的內在自我文化。

  ◎內隨願、外隨緣,才能自在隨願。

  ◎“一念心覺即是佛,一念心迷即是凡夫。”

  ◎歡喜是淨土,煩惱是火宅。

  ◎我們所有的世界是在我們內心;世界是以心爲主導,而心必須要適當的訓練與淨化。

  ◎從認識自我的本質到除去自我。覺悟的完成要透過放下外緣。

  ◎唯有人,才是現實生命的創造者和自己命運的設計者,這正是佛教的特性。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製、道德的陶冶和心靈的進展。

  ◎內心的輕安是由于割舍與不執著。

  ◎正確的出世觀,是必然的配合著世間的淨化。--印順導師

  ◎思想和平工作者的叁大信條--“質直無谄曲”、“誠實不虛诳”、“柔和不粗犷”;另“重真理”、“重世間”。

  ◎“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懶惰是罪惡。”

  ◎涅槃經說:“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貴,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快樂因調伏自心而有;心不調伏,樂不可得。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六祖壇經

  ◎人腦必須用善心予以平衡 --慈悲爲本的人間菩薩行。

  ◎“世人皆從智慧成其道德”、“一心念道、愛欲自滅”。--那先比丘經

  

  慈悲與智慧(二)

  ◎依見起行。“見”--緣起見(空性),“行”--無害行(慈悲心)。

  ◎在法性的本質與緣起現象的自在掌握,把握到菩薩行者安住在菩提心,宇宙責任與佛法的體性上,扮演在緣起上做爲菩薩、人類、僧侶、中國人的現象,同時也以思惟行動實踐了回報佛恩、父母恩、衆生恩與國土恩。

  ◎佛陀是涅槃人格化的具體內容,爲所有發自宗教情感者所傾述向往的目標。

  ◎“欲爲苦之因,欲止則苦除”,對于一切皆苦的洞察,隨著心靈的成長而增進。

  ◎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財富,奉獻重于積蓄、智慧重于技術。

  ◎“建百佛塔,不如活一人”,“提升人品”比籌措經費重要多了!

  ◎熱誠的心是我們最需要的,我們可以不需要寺廟、教堂。

  ◎生命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要有坦然面對自己生命不足的態度。

  ◎作一個行事思惟合于人道主義的菩薩行者!

  ◎大智度論:“持戒是自調,修禅是自淨,智慧是自度。”

  ◎沒有給予的人,生命就會退化。

  ◎想要成功的人,要跟成功的人在一起,要做成功的人做的事!

  ◎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我是誰?我--正在做什麼?我--想要什麼?我--能怎麼樣?

  ◎禅不只是學佛之人的修行方法,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習慣。所謂誠于中而行于外,禅不只是表面的功夫,更是內心世界的自省與修正。“必須自我肯定、自我提升、方能臻于自我消融的境界。”

  ◎聽經叁條件:( 1)專心一意的谛聽。(2)善巧思惟的善思。(3)明記不忘的善念--聞、思、修叁慧。

  ◎“端坐聞法如渴欲,一心入于語義中。”--龍樹菩薩

  ◎治療疾病在于自覺自療。

  ◎學佛的切要行解:理解是“生滅相續”與“自他增上”;修行是“淨心第一”與“利他爲先”。--印順導師

  ◎愛語者,佛說法以四悉檀而爲宗旨——悉檀:遍布施一切衆生。初,順世間所喜法而說之(世界悉檀);次,就各人之所宜而說之(各各爲人悉檀)。次,就對治其煩惱而說之(對治悉檀);後,則可說第一義而使超出(第一義悉檀)。

  ◎幸福之道並不是忍耐,而是順其自然。

  ◎牟尼永遠控製自己,保護衆生。

  ◎“我要使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並且得樂及樂因。”

  

  慈悲與智慧(叁)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爲真現實。”--太虛大師

  ◎佛教中說兩種愛:一是餓鬼愛,也就是欲愛;一是菩薩愛,也就是法愛。以愛一切衆生的心,來救度一切衆生,護持一切衆生,這份力量叫做“法愛”。愛是人生最幸福的,是菩薩道的基礎。

  ◎菩薩是放長情、擴大愛,所以說菩薩叫做“覺有情”。

  ◎我們要實行人間的佛法,就必須身體力行的去淨化人間。

  ◎法華經雲:“佛口所生子”。--清淨法性身--善心愛念。

  ◎除私愛成大愛。“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

  ◎菩薩永不寂寞。

  ◎布施愛心,把慈悲供養別人。

  ◎佛陀說:“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愛心能消共業。

  ◎八種福田--佛、法、僧、父母、師長、弟子,諸根不具,百種苦困。看病的愛。佛陀說:“看病的功德爲第一。”梵網經菩薩戒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把人性淨化與真理相應,那才是最要緊的修行。

  ◎在靜思中,深刻的體悟佛陀的智慧,凝聚成慈悲的法愛,活用于生活之中,創造和諧,圓滿的人生!--證嚴法師

  ◎“菩薩心如清涼月,常遊太虛畢竟空。”

  ◎爲了救渡衆生而發心成佛,以度生大行爲成佛的資糧,把自己的悲心願行和衆生的痛苦打成一片,發心學菩薩行,求成佛果。這種大信願的堅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印順導師

  ◎以修慧爲眼目,以修福爲手足。

  ( 1)勤于照顧周遭衆生的苦難是大福德長者。

  ( 2)善于處理你我及他的問題是真智慧菩薩。--聖嚴法師

  ◎以實際的行動來表現佛陀的精神。

  ◎面目無嗔是供養,口裏無嗔出妙香,心內無嗔無價寶。

  ◎修行的兩大原則--( 1)簡單動作重覆來作;(2)凡事正面去思考。

  ◎菩薩五種相:( 1)憐愍相;(2)愛語相;(3)勇健相;(4)開手相;(5)釋義相。

  ◎“只要空間存在,只要衆生的痛苦存在,我就會繼續來渡化”,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目的所在--服務,並開發爲人服務的智慧。

  ◎發心于人間和平與正覺世間的行動,承擔有情衆生與自然世間的宇宙責任。

  

  慈悲與智慧(四)

  ◎世間的一切皆是變化無常的,尤其是身體,我們提升和美化的,就是這顆心。

  ◎由智慧所成的金剛之身,既無憂懼,也無病痛,是永遠不變的。

  ◎法就是世間實相的真相。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據條件而生,也依緣而滅。

  ◎把無常、演變、苦惱視爲實質的,視爲歸我所有的,都是錯誤的。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雲棲大師——明代僧,號蓮池。書“生死事大”于案頭。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識得生死根:癡愛即是生死根,不拔癡愛難解脫。”

  “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念癡愛;癡愛若能漸漸斷,心心彌陀全身現。”

  “即此便是真精進,不可一念便忘卻;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可向外別尋求。”

  ◎如實地真知灼見,而又不執著,這種人便得到一種自在的力量,就是見到了佛。

  ◎在覺悟的境界中所見,才是真正地見到了佛。

  ◎靜下你的心來,學習如何觀察,你會發現,此時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顯現著,而你何時、何地才要開始觀察呢?

  ◎佛法是教示我們正確的生活方式。

  ◎“法”必須…

《修行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