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以清除无明和无明的因,最后证得涅槃。
◎恶业是苦因。恶业来自无明,无明则是未调伏的心之产物。所以,心必须用修行加以调伏和控制,才能停止恶念的流动。观心可以止息恶念和妄想。
◎佛像是最合适的所缘境,能产生强大的念力,减少妄念。
◎修行必须修心。修行的圆满,不仅靠表面的改变,如出家或诵经。如果心态正确,一切行动和语言都可以是修行。
◎佛教修行的第一要件就是转念。修行人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深信因果业报,培养利他心。
◎真诚发心出离世间法,可以带来大喜悦。
◎“不修心,即使山中闭关,也只是造地狱因。”
◎绕塔?读经?打坐?“把你的心,从世界转到修行。”
◎佛教的修行就是戒定慧三学。
◎修心至充满慈悲,置心于不变之境。
◎我的心不为外物所动,粗野的话不该从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怜悯使慈悲观念永远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一切语言,有( 1)合乎时机和不合时机的言语;(2)合乎事实和不合事实的言语;(3)温柔和粗野的言语;(4)有益的和无益的言语;(5)慈祥和憎忿的言语等五对。
◎《杂阿含经·四九六经》:为解除人性的“见诤”与“欲诤”的五种团体(人际)互动的原则(说话五法要)———( 1)选择对话的适当时机;(2)如实的对话;(3)言语柔软;(4)对话内容有助于烦恼的止息;(5)关怀悲悯对方,不起情绪。
◎凭主观说话的人,永远是语言的奴隶。
持正念做人的人,决定为佛法的种子。
◎最有力的手与嘴:财舍得快、法说净意,不悭不误堪摄众。
最有德的行与愿:智不著恃,悲能献身,不恋不畏决效佛。
慈悲与智慧(一)
◎学佛就是打开心中的门。“窗户打开,阳光进来。”
◎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人生就是不断地付出。
◎佛教的修持即是生活的实践;如何运用佛的智慧与慈悲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生活。
◎健康、道德、愉快、慈悲也是可以传染的!
◎法句经:“愉快是诸佛的起源。”
◎真正的宗教意义和目的是——内心的觉悟、净化和慈悲的开展--佛法的根本意趣在于解脱与菩提--智慧与慈悲。
◎宗教应该生活在“此时此地”,而不应是一个人对他的生命和下一个世界的梦--活在当下。--人间佛教--佛在人间。
◎佛教是引导人往内看——去寻找隐藏于个人内在的潜力。而不是导向不可知的外力。——是向内完成,而不是向外获得。
◎佛教是一个完全尽力竭力实际生活和彻底思想的内在自我文化。
◎内随愿、外随缘,才能自在随愿。
◎“一念心觉即是佛,一念心迷即是凡夫。”
◎欢喜是净土,烦恼是火宅。
◎我们所有的世界是在我们内心;世界是以心为主导,而心必须要适当的训练与净化。
◎从认识自我的本质到除去自我。觉悟的完成要透过放下外缘。
◎唯有人,才是现实生命的创造者和自己命运的设计者,这正是佛教的特性。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制、道德的陶冶和心灵的进展。
◎内心的轻安是由于割舍与不执著。
◎正确的出世观,是必然的配合著世间的净化。--印顺导师
◎思想和平工作者的三大信条--“质直无谄曲”、“诚实不虚诳”、“柔和不粗犷”;另“重真理”、“重世间”。
◎“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懒惰是罪恶。”
◎涅槃经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快乐因调伏自心而有;心不调伏,乐不可得。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六祖坛经
◎人脑必须用善心予以平衡 --慈悲为本的人间菩萨行。
◎“世人皆从智慧成其道德”、“一心念道、爱欲自灭”。--那先比丘经
慈悲与智慧(二)
◎依见起行。“见”--缘起见(空性),“行”--无害行(慈悲心)。
◎在法性的本质与缘起现象的自在掌握,把握到菩萨行者安住在菩提心,宇宙责任与佛法的体性上,扮演在缘起上做为菩萨、人类、僧侣、中国人的现象,同时也以思惟行动实践了回报佛恩、父母恩、众生恩与国土恩。
◎佛陀是涅槃人格化的具体内容,为所有发自宗教情感者所倾述向往的目标。
◎“欲为苦之因,欲止则苦除”,对于一切皆苦的洞察,随著心灵的成长而增进。
◎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建百佛塔,不如活一人”,“提升人品”比筹措经费重要多了!
◎热诚的心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可以不需要寺庙、教堂。
◎生命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要有坦然面对自己生命不足的态度。
◎作一个行事思惟合于人道主义的菩萨行者!
◎大智度论:“持戒是自调,修禅是自净,智慧是自度。”
◎没有给予的人,生命就会退化。
◎想要成功的人,要跟成功的人在一起,要做成功的人做的事!
◎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我是谁?我--正在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能怎么样?
◎禅不只是学佛之人的修行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所谓诚于中而行于外,禅不只是表面的功夫,更是内心世界的自省与修正。“必须自我肯定、自我提升、方能臻于自我消融的境界。”
◎听经三条件:( 1)专心一意的谛听。(2)善巧思惟的善思。(3)明记不忘的善念--闻、思、修三慧。
◎“端坐闻法如渴欲,一心入于语义中。”--龙树菩萨
◎治疗疾病在于自觉自疗。
◎学佛的切要行解:理解是“生灭相续”与“自他增上”;修行是“净心第一”与“利他为先”。--印顺导师
◎爱语者,佛说法以四悉檀而为宗旨——悉檀:遍布施一切众生。初,顺世间所喜法而说之(世界悉檀);次,就各人之所宜而说之(各各为人悉檀)。次,就对治其烦恼而说之(对治悉檀);后,则可说第一义而使超出(第一义悉檀)。
◎幸福之道并不是忍耐,而是顺其自然。
◎牟尼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
◎“我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并且得乐及乐因。”
慈悲与智慧(三)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太虚大师
◎佛教中说两种爱:一是饿鬼爱,也就是欲爱;一是菩萨爱,也就是法爱。以爱一切众生的心,来救度一切众生,护持一切众生,这份力量叫做“法爱”。爱是人生最幸福的,是菩萨道的基础。
◎菩萨是放长情、扩大爱,所以说菩萨叫做“觉有情”。
◎我们要实行人间的佛法,就必须身体力行的去净化人间。
◎法华经云:“佛口所生子”。--清净法性身--善心爱念。
◎除私爱成大爱。“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
◎菩萨永不寂寞。
◎布施爱心,把慈悲供养别人。
◎佛陀说:“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爱心能消共业。
◎八种福田--佛、法、僧、父母、师长、弟子,诸根不具,百种苦困。看病的爱。佛陀说:“看病的功德为第一。”梵网经菩萨戒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把人性净化与真理相应,那才是最要紧的修行。
◎在静思中,深刻的体悟佛陀的智慧,凝聚成慈悲的法爱,活用于生活之中,创造和谐,圆满的人生!--证严法师
◎“菩萨心如清凉月,常游太虚毕竟空。”
◎为了救渡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为成佛的资粮,把自己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发心学菩萨行,求成佛果。这种大信愿的坚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印顺导师
◎以修慧为眼目,以修福为手足。
( 1)勤于照顾周遭众生的苦难是大福德长者。
( 2)善于处理你我及他的问题是真智慧菩萨。--圣严法师
◎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佛陀的精神。
◎面目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内无嗔无价宝。
◎修行的两大原则--( 1)简单动作重覆来作;(2)凡事正面去思考。
◎菩萨五种相:( 1)怜愍相;(2)爱语相;(3)勇健相;(4)开手相;(5)释义相。
◎“只要空间存在,只要众生的痛苦存在,我就会继续来渡化”,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所在--服务,并开发为人服务的智慧。
◎发心于人间和平与正觉世间的行动,承担有情众生与自然世间的宇宙责任。
慈悲与智慧(四)
◎世间的一切皆是变化无常的,尤其是身体,我们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由智慧所成的金刚之身,既无忧惧,也无病痛,是永远不变的。
◎法就是世间实相的真相。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据条件而生,也依缘而灭。
◎把无常、演变、苦恼视为实质的,视为归我所有的,都是错误的。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云栖大师——明代僧,号莲池。书“生死事大”于案头。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须识得生死根:痴爱即是生死根,不拔痴爱难解脱。”
“痴爱即是念佛心,即将念佛念痴爱;痴爱若能渐渐断,心心弥陀全身现。”
“即此便是真精进,不可一念便忘却;净土就在净心中,不可向外别寻求。”
◎如实地真知灼见,而又不执著,这种人便得到一种自在的力量,就是见到了佛。
◎在觉悟的境界中所见,才是真正地见到了佛。
◎静下你的心来,学习如何观察,你会发现,此时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显现著,而你何时、何地才要开始观察呢?
◎佛法是教示我们正确的生活方式。
◎“法”必须…
《修行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