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得到解脱?
第一种是将“爱”心转为“慈悲”心。在本质上爱是以自己为对象,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去爱人,结果必遭叛离而生憎是必然的。所以应使“爱”心重生在一个慈悲的世界里。第二种就是要做到“爱而不爱,憎而不憎”的理境。在此之前,尚必须经过一种“不爱任何特定之人,只爱所有一切众生”的阶段,因此“法句经”才说:“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
◎“过去勿追,未来勿愿!”
◎以佛的本愿作为自己的心愿而住世的人,叫做菩萨。
◎“愿一切众生,俱幸福安乐,俱平安和乐!”这是释尊的心愿。譬如“眼睛所见,及所不见;住在远处或在近处;已经诞生将欲诞生;一切众生,俱享幸福。”以及“生此世者,无一人祈幸福如我。”这些其实都是支配这个法界的佛陀(永恒的代表)的意志,愿望和誓言。我们现代人必须深切的体认,唯有佛陀的本愿才是人类本然的存在。
◎佛教以超越此世为目的,所以完全就是站在“出世间”的立场来观察事物。
◎“菩萨胜慧者,乃至尽生死。恒成众生利,不趣住涅槃!”菩萨永远只为众生的安全、幸福著想,自己绝不先去享受涅槃之乐。本偈的旨趣是教人从现实之中去发现真实,从人的存在中去发现佛的“智慧之道”。
◎佛言:人于世间,不两舌谗人,不恶口骂人,不妄言绮语,从是得五善。何等五?一者、语言皆信。二者、为人所爱。三者、口气香好。四者、得上天,为诸天所敬。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人好口齿,他人不敢以恶语污之。今见有从生至老不被口谤者,皆故世宿命护口善言所致也。如是分明,慎莫妄谗人。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出曜经)
◎道人知是者;因弃淫欲之心,弃嗔怒之心,弃愚痴之人,拔恩爱之本;断其枝条,截其根茎,不复生滋,是名无为。(蓱沙王五愿经)
开智慧
◎诵经有诵经的因缘,诵经要想解入,有其因缘。清净心为因,广学多闻为缘。清净心是智慧种,一念不生般若生———以戒定的功德生智慧。生死烦恼要以戒捉,以定缚,以慧杀,这样才能了生死。
◎有三种缘,障智慧,第一个就是不持戒,第二个喜攀缘,第三个好愦闹。
◎持戒律,就可熄你的攀缘心,持戒律,就可熄你的五欲五盖。
◎有因有缘智慧生。清净心为因(体),广学多闻为缘。广学多闻依附于清净心,否则,背道而驰。
◎智是分别一切法,慧是不作分别想。拿《心经》讲,色就是智,空就是慧,此即智慧。
◎清净心怎么得到呢?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
◎什么是佛法?没有贪嗔痴是佛法,有贪嗔痴是外道。贪嗔痴是因缘生,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空就是慧。
◎海里有千重浪,浪有起伏,那是智;可是浪都是水,水性湿,没有起伏,那是慧。僧肇大师讲“江河竞注而不流”,阿姜查说:“静止的流水”。
慧是佛的法身,智是佛的报化身。
◎如何启发智慧?不著一切相。眼看色不著相,耳听声不著相等等。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著相造十种恶业。生气是著相,不开智慧。
◎如何开智慧?修众生忍。修众生忍可以增加福报,福报增加可以开智慧。
◎古德读经,先烧一炉檀香,好像对佛菩萨一样,不敢丝毫大意,心不狂驰,然后读经。所以叫“焚香夜读”。最好看经时,先合掌默念佛号,心确实清净下来以后再看。
◎何谓众生忍?对一切众生要原谅,要慈悲,打我骂我的众生都要原谅他,甚而言之,杀我的众生也要原谅他。
◎闻思修慧者,何也?闻慧者:闻得之法,心常爱乐,不厌倦也。思慧者: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思念观察,无常也,苦也,空也,无我也,知念念生灭,不久败灭;厌离之,趣佛智慧也。修慧者:谓实离欲不善法,渐次趣入证道也。”《发菩提心论》
◎“成佛是完成人性和佛性”,佛性即是清净圆满的觉性。佛性的完成,必须具足智慧力、慈悲力、精进力。佛的智慧力,彻底觉悟了真理,达到圆满的无上智成等正觉。佛的慈悲力,广度一切众生,发挥利他的德行。佛的精进力,勇猛精勤,不畏艰难困苦,久历生死修行而成佛。
◎佛陀是人,由人修行而成佛,完成了至善至美的人性,又完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性,他是一位完人,一位圣者。
◎打坐可开智慧吗?可以?也不可以。打坐,身子不动了,如果你心也不动,开智慧;如果打坐心还动,不开智慧。
慧眼慈心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他身滋养你身,心上如何忍得。
◎“显发慈悲,即见如来。”
◎“众生身心上的苦,即是菩萨心中的悲。”
◎“慈悲是我的宗教,身心是我的道场。”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傲,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
人生最大的欢喜是法乐,人生最大的发心是利众,
人生最大的过失是侵犯,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
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
人生最大的疾病是烦恼,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智慧。
◎记取教训比仇恨重要。
如没有大浪的冲击,那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思想的主人,人生的驾驭者。
◎西方哲人尼采曾言:“人应该常以敌人为傲。”敌人可以让我们成长。
◎〈菩萨行愿文〉:“虽然众生变成恶仇怨敌、骂我、害我,但这都是菩萨的大慈悲,为的是要消灭我无量劫来,我见、偏执所造成的自我罪业。”
◎忍辱波罗密是当下避免再造新殃与冲突的最佳良方。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与慈悲,
成功不由别处得,唯依忍耐天下平。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对于事后能把消极的仇恨抱怨转化为积极的检讨自省,学习宽恕与包容,化逆境的绊脚石为快乐成功人生的踏脚石!
◎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智慧,所以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的执著,而达无分别智,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以念诵忏悔培养宗教情操,安立于闻思经教慧学中,不求速成,以待时节因缘。”---印顺导师
◎“宁作三界法王,不做转轮圣王。”佛陀以“大慈悲力”、“大精进力”能破一切魔军。我们要天天降魔,时时降魔!
◎人可以凭著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悲智双运
悲智双运
◎唯有爱心才能对治嗔恚;唯有慧剑才能斩断无明;唯有慈爱才能克服仇恨。愿一切众生,永远安乐。
◎佛陀始终强调悲智双运,好头脑与好心肠应携手合作。
◎佛是身、语、意悉得清净的人。佛之心,法身或真身,可视为佛。佛之语或内在活力,可视为法或教义。佛之身,可视为僧或修道团体。
◎从敌人那里你才能学得真正的忍辱。当你面对敌人的行动时,你才能学得真正的内在力量。从此看来,即便是敌人,也是教你心的力量、勇气和决心的老师。
◎烦恼之起,是因把本无之善恶,强加于对象之上。我们是在画蛇添足,结果引来烦恼。我们了解事物的实相而不妄加增添,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
◎佛法不主张有一异于身心,与身心完全分离之“我”。是故,佛法不主张有一永恒、单一独立之“我”。
◎一切无常物─一切有为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故名“缘起”。缘起的法义之( 1)是:一切现象皆依其各部组合而得名或出生。缘起法义之(2)是:现象的存在有名无实。现象并非客观独立的存在,而是依主观的认定而有。
◎精细五蕴终将转化为五如来─色蕴的净化之相名大日如来;受蕴的净化之相名宝生如来;想蕴之净化之相名阿弥陀如来;行蕴的净化之相名不空成就如来;识蕴之净化之相名阿闪如来。转成佛心者是此心,非外来之心。换言之,佛性天生,非来于外。
◎智慧必须有爱护他人、慈悲他人的动机为伴,以使智慧能用来利益他人。
如是,方便与智慧乃合而为一。未掺杂妄想之爱,是非常合理与明智的。
◎不含情绪而含对究极实相之证悟的慈悲,甚至能广及敌人,而且在对待敌人时,此种爱心甚至会更强。
◎修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
◎大乘法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
◎菩萨的大悲心,以能了知一切法都是关系的存在,救人即是自救,完成他人即是完成自己,由是牺牲自己,利济他人。
◎众生常情,爱其所亲,恶其所憎;菩萨得深心故,怨亲平等,视之无二。等心者,四无量心是。
◎僧宝是根据“缘起法则”,拒绝自以为是的自我疏离与断绝心态的生活。互相确认自己是命运共同体的一环,努力与他人融合无间,以成为构成世界和平一份子为指标。
智慧·慈悲
◎佛陀说:“了解苦的性质;断除苦的原因;证得苦的熄灭;修持真实的道。”根据龙树菩萨的中道教法,“苦谛”:苦来自生死轮回,轮回则是无明所引生的业报。“集谛”:业和无明是苦的真实原因。“灭谛”:业和无明的完全消失。“道谛”:证得灭谛的道。
◎大乘行者旨在证得究竟涅槃:成佛。成佛不只是为了自己,还为著一切众生。大乘要发菩提心,悲智双运。
◎为了证得涅槃,必须修持四圣谛。小乘只求自己证入涅槃,行者必须生起出离心,勤修戒定…
《修行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