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藉由內觀自己的心而得。
◎思想“法”→了解“法”→實踐“法”→見到“法”→你就是“法”了→佛陀的喜悅。
◎要明了“法”,你必須去閱讀自己的經驗。
◎我們的煩惱才是真正的障礙!
◎佛陀教什麼科目?
“諸比丘,我只教苦和苦的熄滅。”
◎佛教的簡單訊息是什麼?
“一切都不可以攀緣執著。”
◎佛陀特別教什麼?
( 1)他教我們行中道。
( 2)他教我們要自助。
( 3)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明了因果。
( 4)實踐的修行原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 5)世間的一切都是持續在流動之中,都是永遠在毀壞之中,一切皆無常,我們必須謹慎!
◎那裏可以學習、研究佛法?
我們要在這個有覺知作用和心理活動的六尺之軀學習。
我們要在體內重新發現四聖谛。
◎如何修持不執著?
看的時候,只是看;聽的時候,只是聽,嗅的時候,只是嗅;嘗的時候,只是嘗;觸的時候,只是觸;想的當下,只知想;不加入任何自我觀念,分別心。“我”不存在就是苦的熄滅。
守衛六根——佛法的核心!
◎法可以比喻作什麼?
“法可以比喻作筏”——渡河的工具。
◎在家人如何研究佛法?
“研究經,就是如來有關空的一切教法。”
◎什麼是不死法?
“熄滅貪嗔癡是不死法。”
※節錄《學佛釋疑》一書,佛使尊者講,鄭振煌譯。
慈悲與智慧(五)
◎“十來偈”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
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憍慢中來,
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以佛法講,世界人類之所以黑暗、紛亂,真正的問題就是自己。
佛法就是要在這黑暗中指出我們一條光明之路。
◎現在大家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的意思。而佛救濟人類有兩種光明,大智慧光與大慈悲光。
◎隨順佛的大智慧光去了解人生真正的意義。
◎有了絕對的信心,就會得到佛的大慈悲光,心理就會非常平安,沒有憂郁和苦惱的感覺。
◎佛法能使我們生活在光明當中,得到兩種好處:飗成就事業;飄充滿希望。
◎佛法爲救世之光,釋尊是爲救度我們而來。
◎悲心殷重的佛陀,來這苦難的人間,拯救衆生的方法是什麼?( 1)帶來“光明”;(2)帶來“溫暖”;(3)成爲我們的“皈依處”,使心中即增長了“力量”--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慈是給與衆生的快樂,悲是拔除衆生的痛苦。
( 1)佛的慈悲,不受階級的限製。
( 2)佛的慈悲,沒有狹隘的偏私性。
( 3)佛的慈悲,不是情感的愛,而是通過理智而發動的。
( 4)佛的慈悲,著重于徹底的救濟。
◎佛救護衆生,決不抹煞世間的因果律,這是慈悲中的理性表現。此外,佛的慈悲是有理智配合的慈悲行,不但不違反世間的因果事理,在佛陀的心境中,即出世間的真理也完全吻合。
所以佛的慈悲,是悲智平等的,慈悲而能體驗真理,智慧而又能救護衆生。
◎佛把感情與理智,能合成一體,不偏向任何一邊,而到達悲智平等與究竟的最高峰,這是佛教慈悲的尊貴處。
◎唯有證悟法性了脫生死的佛陀,才是萬德圓具的幸福者。
◎佛法雖方便主張布施救濟等,而根本卻重在自身的努力,自己的苦痛,要由自己努力解決。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學佛法者,每能從佛法中,照著實行而獲得痛苦的究竟解脫。
◎學佛應注重如實的依法奉行,能切實的奉行佛法,自會得到佛力的加被,一切困難自能得到圓滿的解決。
◎在家佛弟子,怎麼也一樣的可以遠離煩惱欲呢?要知道,系縛生死的根源是愛(不單是淫欲),而出離煩惱,解脫的主力是智慧。在家佛弟子,經一期的精勤修持,暫離淫欲,可能達到見道悟入的地位。見道,只是斷除自行的煩惱,徹了法性,不再會犯重戒,如非法行淫等。而淫欲是愛行煩惱,見道的也還不能斷以此徹悟法性的智慧,數數修習,以智化情,斷盡了欲界修惑,證不還果,才不會再以染汙心行淫。
◎佛法的重心,在乎以智化情而離煩惱欲。
慈悲與智慧(六)
取自印順導師“佛法爲救世之光”
放下你的憂苦
◎“環境不順”、“思家心切”、“心情低沈”,弄得“身體日壞”;這些苦痛,不單是個人的悲哀,是共業所感的時代苦難。
◎身經從共業而來的時代苦難,首先不應該專爲個人打算。
◎身體的健康惡化,是果,是從環境不順,心情不開而引起的;這是無義利的憂思。
◎學佛,應從高處看,大處想,從佛法的信解中將這“徒自憂苦”的無意義事,徹底放下。運用慧眼,在叁寶的恩威中,得到光明與安慰。
◎“顧戀過去”,是衆生的煩惱--愛縛,使我們在過去的回憶中,增加了失望與悲哀,低落了克難精進的努力。
◎從業緣而成的當前境遇,應該隨遇而安,漸求進步,自求多福。生活的艱苦,可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退中改善。佛法有“少欲”、“知足”法門,“隨緣而住”法門,可以修學。
◎經上說:“(財物)積聚皆銷散,(名位)崇高必墮落,(眷屬友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是有名的“四非常偈”,也正是迷夢中的晨鍾。
◎佛說:“愛生則苦生”,憂思是于事無補的,應該老實放下來!這不是無情,而是不爲愚癡的情愛所迷。
◎爲個人的家庭的情愛所系縛,是苦痛的主要根源。學佛,首先應擴大心胸去我去私。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是更徹底的推而大之,慈悲心由此激發;個己的愛縛,便可從此開脫。
◎不要說你沒有力量!力量只有大小,決非有無問題。那怕是一點一滴,都是無比的功德。
◎共業所感的苦難,要從共同努力中去改變!佛法是從因果中去解決一切的!
◎佛法的一貫精神,是以智化情。在這轉化的過程中,有兩點可以日常修習,這是以清淨情而代替染情的方法--
( 1)忏悔:應該早晚在佛菩薩前,痛切忏悔自己的業障。一種深切的忏悔,充滿信願而懇切的忏悔,是走向新生的無比力量。
( 2)稱念佛菩薩聖號:以清淨心稱念清淨的聖號,將雜念排擠出去,雜念自會停息下來。心地一清淨,頓覺無邊光明,喜樂充滿。那麼情緒、身體,都會不求好轉而自然好轉過來!
總之,憂思是愚昧的、無益的!學佛應爲衆生--人類的苦難而發心,不可拘蔽于狹隘的私我!
祝大家生活于佛法的光明之中,洋溢著正法的喜樂!
慈悲與智慧(七)--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佛說:“人生是苦”,這是大家所能深切體會的。佛說:“人身如病、如癰、如疠”,佛說何等徹底!一切生死衆生,是從來不曾離得了病苦的。
◎切勿對照別人,渴想那無苦的快樂,無病的健康,因而增加無謂的痛苦。
◎在這無邊苦迫的世界,唯有佛法是我們的安慰,是我們的光明,是我們的依怙!除了佛法,我們還指望什麼?
◎大家一向在病苦中,而現在的病苦更深。這唯有徹底放下,向解脫生死的大道邁進,向不病不死的境地邁進!
◎說到苦痛,有身苦、有心苦。所以從過去業報,或現在違緣所招來的身苦,我們固然要謀求相對的救治,而從現緣或宿習而來的心苦,我們在佛法的修持中,更應充分的控製他,解除他,做到“無有恐怖”,“憂悲苦惱滅”。
◎既染上重病,那唯有安命,切勿愚癡而增重心苦。反之,心苦的解除,卻是自己作得主的。
◎了生脫死的阿羅漢,還免不了身體的病苦,但卻能沒有心苦。佛曾說“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慈悲、最方便的教授!我們應特別的頂戴奉行!
◎身與心--精神與物質,本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身苦會引起心苦,心苦也會引發身苦。
◎從心不苦而做到身不苦,這才是佛陀最徹底的救濟!可作爲我們的理想而努力去實現。
◎了解佛法,依佛法而行的智者,身苦不會引起心苦,決不因心苦而引起身苦,小苦不會變成大苦,反而大苦化小苦,小苦成無苦。這主要的關鍵在———
( 1)通達因果事理,深信業報,不爲苦痛所擾亂,不顛顛倒倒的自作瘡疣。
( 2)忏悔罪業,求佛菩薩加被,多集善根來減輕苦惱。
( 3)修習禅觀,這是由心轉身的有力方法。
◎禅觀的力量--有位出身富貴的某女郎,美麗、聰慧,嫁得一位如意才郎,婚姻美滿,不料卻染上疠疾--麻瘋,不得不隔離關在小屋裏,有如閉關。她在屋裏整天想她的病相,對自己一幅醜惡不淨的身相越看越醜惡,越看越可厭!醜惡不淨的身相,時刻的不離心念,連飲食便利時也如此。後來,她見不淨醜惡的病體脫落,僅剩一付雪白的骨骸,不再有穢濁。忽而從白骨中放射光明,照滿小室,她的惡病也就從此完全好了!她厭離這世間的色身不淨,就一直住在這小屋中,過她的自由生活。--這一傳說的故事,吻合佛法中從修不淨觀到淨觀的過程。由于心得定慧力而引起色身的轉變,是可能的!
◎念佛,是求得身心清淨而往生淨土的法門。這必須厭離此世間,徹底的看爲醜惡不淨,這才有可能。古人說:娑婆的厭心不切,難于舍娑婆而生淨土。娑婆是五濁惡世,色身是五蘊毒聚,如徹底的觀爲不淨,自有從不淨轉爲清淨的可能。
◎佛是人間導師,是大醫王!信佛、學佛、走向光明的前途!不要太看重現在,還有無限的未來,不要太執著色身,還有自在的精神。
…
《修行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