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爱手册▪P7

  ..续本文上一页共通的语言。

  9.用财富装扮身躯,不如用道德美化心灵。

  10.一个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去克服自己的缺点。

  11.不发脾气,不生闷气,彼此客气,一团和气。

  12.以微笑容忍为半径,画出一个真善美的圆满人生。

  13.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结好缘。

  14.每一食应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应恩纺绩之辛苦。

  15.心中有爱,人间即是天堂。

  16.以服饰装扮自己,莫忘以修养品德来净化心灵。

  17.金钱不能代表人格,诚信才是。

  18.生气-最受伤害的是自己。

  19.宽恕别人,其实是释放自己。

  20.自私和不耐烦是行事做人的致命伤。

  21.懂得关怀别人,是成长的真正开始。

  22.人之大智在于能洞悉本身之缺点。

  23.最美好的人生是付出;最甜蜜的回忆是善行。

  24.没有恨、只有爱,没有冷漠,只有热情,社会才温馨。

  25.聪明人的嘴藏在心里,愚蠢人的心摆在嘴里。

  26.多宽恕别人,慢慢的便会发现自己的优点。

  27.接受忠告,实即增加一己之能力。

  28.错误最多者,莫过于不承认错误的人。

  29.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痛苦。所以净心慎行是修道的要点。

  30.当你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时,你就能从别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中得到无限的智慧。

  31.勇于承担,是一份动人的力量。

  32.忧思和沮丧是生命的杀手。

  33.“爱”必须伴随著永远的宽恕,而“喜欢”常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对方。两者大不相同。

  34.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复“人类本来互为一体”的自觉。

  35.利己主义必将孤立于“全体的生命”之外,不会有好结果;人不应自私。

  36.心中常默念:“你我是弟兄,应彼此相爱,放弃各自的利己主张吧!”

  37.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38.我们初起造成习惯,之后习惯造成我们。

  39.心在名利船上的人,身体想不摇是不可能的。

  40.凡夫认为只有圣人才值得他尊敬,圣人却把每人都当做圣人。

  41.活著就是为了众生,不要想到自己。

  42.有勇气自杀,为什么不拿自杀的勇气继续活下去。

  43.生活中如果没有爱,就是生活在罪里。

  44.以心住空性的超脱境界来行入世的悲济众生之事业。

  45.最大危机,就是投机。

  46.以道情法爱为念,体解生命的不死之道。

  47.生命的属性就是“觉”,心灵的工作便是“爱”。

  48.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却一定要活得漂亮。

  49.充满柔软心与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50.假若我的心可以慈爱、包容,假若我能使我的心无有嗔怒、怨恨,我在佛法的道上便已踏出了一大步。

  51.“爱自己的人就会谨言慎行的保护自己,并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深切反省自己。”“自己才是最值得爱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被视为“二足尊宗教”,“人的宗教”的原因。

  

  爱,带给我们能力

  让我们彼此相爱,

  但莫使爱成为束缚。

  1.利用困境,摧破自我爱惜;受苦、疾病等是净除恶业和障碍的扫帚。

  2.所谓的“我”,是应该永远要舍弃的对象;所谓的“其他众生”-即使仅仅一个众生,是必须恒常爱惜的对象,把生命奉献甚至仅是一位众生,那才有生命的光明与快乐。

  3.人的一生受两种力量所左右,那就是“业力”与“念力”。“业力”是累积因果报应的来源,“念力”却是由己身发心修持的转移力量,一念至诚也可转化业力的牵绊而超尘入道。

  4.升华的感情就成为慈悲,慈悲是不要报偿的,不要报偿的感情就是智慧。

  5.度苦、除苦,是著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与解放的。

  6.致苦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欲、见),是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行为的错误。

  7.不要做思想的奴隶、不要做欲望的奴隶。

  8.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缘和合与消散的过程中流转。

  9.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现事的关系中,深入的去体验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

  10.世间上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我的,一切事物离开了关系条件的存在别无他物。

  11.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完成心灵的净化与进化。

  12.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13.不要把别人口里吐出来的垃圾装到自己的肚子里。

  14.让我们彼此相爱,但莫使爱成为束缚。

  15.美只是一层皮。

  16.不杀生是尊重一切的生命。

  17.心不安宁,任何堕落都是牢狱。

  18.微笑的忠告,比严峻的斥责效果更好。

  19.我们爱的人最有能力伤害我们。

  20.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21.“自大”是心灵的毒药,“平等”是心灵的乐声。

  22.一颗空了的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

  

  以爱来奋斗

  以爱来奋斗,

  那就是我们对全体人类的

  真正贡献。

  1.过著不贪婪的生活,让你的心充满仁慈,保持正念,专注一处,及内在平稳、集中。

  2.贪爱友半和睡眠、松懈怠惰、轻易动怒,这是痛苦之源。

  3.唯当你能做到你所教导别人的,那么你抑制了自己,你便能抑制他人。的确,抑制自己是艰难的。

  4.你自己一定要监视自己,你自己一定要审察自己,守护自己,保持正念啊!行者,你将活在快乐中。

  5.你应该发展对敌友一致的爱心,当爱心发展到完美时,你会证得正觉。

  6.我对无脚的有爱心,我对有双脚的亦有爱心,对那些四只脚及多只脚的,我也有爱心。

  7.经常快乐的是智者,他内心完全自由,不为感官之欲染污,他平静,并且不执著。

  8.向菩萨学习,把丈夫(太太)、父母、子女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

  9.我向自己内心的心魔挑战,我已经战胜了,我的执著已完全舍离!

  10.能战胜心魔,才是真正的圣人,而战胜敌军却只是凡人。

  11.爱,如果能像清水一样清净、自在,普润一切众生,那该有多好。

  12.在人间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装扮出来的,真正的“美”要从我们的内心表达出来,而真正的“朴素纯净”即可表达内心的美。要得到真正的“美”必先要厘出清净、智慧的心,从内心“真、善”发出的“美”才是世间的“真美”。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13.当人与人发生感情时,必须也有心理准备,在别离时会付出的悲痛的代价。

  14.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

  15.我们出生来到世上,是要为人类的幸福与快乐而努力的。

  16.要发挥强烈的人类爱,与众生界共苦,与所有生命界同悟。

  17.唯有爱心才能对治嗔恚;唯有慧剑才能斩断无明。唯有慈爱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18.修行的重心是观察动机、审视心灵。从心开始、从心出发、过心生活。

  19.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为目标的宗教则有佛教。而人格的完成则唯赖智慧、慈悲与勇气(菩提信愿)三者之调和方可达到。

  20.唯有透过心灵和平的开发,方能达成我们个人及我们周遭世界的真正和平。

  21.血迹不能以血洗净,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

  22.将觉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觉醒的话,它将安住于平静之中。

  23.人生真正的快乐,始于爱惜其他众生。一旦你开 始为其他众生过活,在你把关心的对象从自己转换为其他众生的时候,内心顿时放下自我爱惜,便解脱自私心的束缚,内心便获得真正的解放、自由及满足和安宁。

  

  爱而不依恋的人生

  行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是觉者的本性。

  也是真爱的表现。

  1.唯有真爱,才有快乐。真爱有疗愈及转变周遭环境的力量,为生命带来深刻的意义。

  2.佛陀尊重人们实践自己信仰的渴望。

  如果你喜欢静坐,那你就修行静坐。

  如果喜欢行禅,那你就修行行禅。

  这是延续佛陀精神的方法。

  如果你切断你的根,你会快乐不起来。

  3.龙树菩萨说:

  行慈无量,熄众生心中的愤怒。

  行悲无量,熄众生心中一切忧郁和焦虑。

  行喜无量,熄众生心中的悲伤和人无欢。

  行舍无量,熄众生心中的仇恨,厌恶和执著。

  4.有一次佛陀对他喜爱的侍者阿难尊者说:

  将这四无量心教给年轻比丘,他们将会感到安全、坚强和喜悦,身心无苦恼。终其一生,有能力行纯净的比丘道。

  5.佛陀说:“行四无量心,又行七觉支、四圣谛及八正道者,可深得开悟。”

  慈悲喜舍是觉者的本性。也是真爱的四层面,存在我们心中、每个人心中和每件事中。

  6.真爱的第一点是慈,是给予喜悦快乐的意愿和能力。

  要培养这能力,就要谛观和谛听,这样我们将知道如何才会使别人快乐。

  7.没有理解,你的爱就不是真爱。

  8.在我们心中,都有爱的种子。

  我们可以培养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那不求回馈的无条件之爱。

  当对某人有深刻的理解,即使那人曾伤害过我们,我们也会无法抗拒地要去爱他。

  释迦牟尼佛授记,下一劫的佛是弥勒佛-爱之佛。

  9.真爱的第二点是悲,也就是舒缓和转变苦难、减轻忧伤的意愿和能力。

  1…

《真爱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行笔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