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理手冊▪P7

  ..續本文上一頁不合心意的情況或事物這也是苦。

  ◎徹底的自由(涅槃)亦會帶來徹底的生命。

  ◎涅槃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熄滅的是什麼?那只是有限“自我”的界限。

  從反面講,涅槃是一捆“我欲”木柴的燃盡,一切抑製無限生命的事務悉已消滅的狀態。

  從正面講,涅槃就是無限生命的本身。

  ◎就形上學而言,涅槃是指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學而言,涅槃是棄除自我觀;道德(倫理)學而言,涅槃是貪、嗔、癡叁毒的滌除。

  ◎禅坐經行引導內心淨化,一個淨化的心靈自動地帶動純潔和健康的身體。

  佛法是使人寬心的鎮劑,可以驅除疾病。

  

  佛陀等于真理

  ◎佛陀的一生因追求真理,覺悟真理,奉獻真理而究竟完美。

  他是傳授人類解脫大法的無上師,又是醫治人生病苦的大醫王。

  在他身上,人類看到了離苦得樂的希望,找到了圓滿覺悟的大道。

  ◎佛陀是一個可親可敬,智慧圓滿,慈悲無礙的生命導師。

  ◎成就希望,獲證菩提還需人們自身的努力。“汝應自精進,如來唯老師。”

  ◎佛陀第一次法語──“快樂偈”

  輪回無數生死中,追尋無見造屋者,生生死死苦不堪,終見原來營造者,汝將于中造此屋,折斷榬木碎脊梁,心證無爲達苦滅。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了“四聖谛”,並以此爲基礎,建立了導引衆生離苦得樂的無量方便法門。

  ◎佛陀通過如實智,發現了營建此屋者住于心內而非心外,它就是潛伏于內心的貪愛、執著、自我和其他精神的不淨。

  ◎“貪愛的終結”──自己可以銷毀自己的創造,以智慧砸碎無明脊梁,使整座屋子徹底倒塌,榬木和脊梁是營造者建造此煩惱之屋的材料。

  ◎佛陀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勝利者,衪征服世界的武器是愛和真理,衪的教義啓發了人類,使人類從嗔恚、痛苦的黑暗中到達光明、慈愛和幸福的彼岸。

  ◎佛陀是智慧、慈悲心、快樂和自由的應化身。

  ◎圓成佛道是人世間最艱巨的工作。

  一個人必須勤奮努力,犧牲自己的世俗享受,發展正覺而淨化自己的心,棄除邪見而達到覺悟,這要經過無數次的生死輪回,淨化自己、發展自己的靈性而證悟成佛。爲了達到這崇高的任務,自我鍛鋉不懈的精進努力是必然的事,在這自我鍛鋉的過程中,要以自律、自修、超然的毅力、堅韌不拔的決心和意志,去承擔世間任何的痛苦和解救世間受苦的衆生。

  ◎佛說:如來(佛陀)就是法身,是真理的其體化,已成爲真理,由人轉變成具理。

  見到真如法,就是見到如來。佛陀就等于真理,也就是教義和戒律的集合體。

  佛陀傳授真理,度化衆生,與衆生共享善與聖的境界。

  ◎阿羅漢接收佛陀的教誨和認識真理,克服了所有的欲望和人性的弱點。獨覺(辟支弗)出生在沒有正覺佛降生的時代,他們通過因緣法──緣生、緣滅而證悟宇宙的真理。

  ◎一個人如果要想成佛,必須行菩薩道,實踐十種波羅蜜──

  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

  忍辱、真實、堅定、慈悲、平等。

  佛陀以純淨的心,自我覺悟而圓成佛道。

  

  佛陀的言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征服的不是外在一切,而是自己。

  ◎他在戰場上,戰勝了千百萬人,如果他能戰勝自己,便是無敵的戰士。──《法句經》

  ◎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勝利者,他征服世界的武器是愛和真理。

  ◎佛陀的禅定達到最高的境界,他從禅定中獲得心靈的淨化和智慧。

  ◎“神通”這種超自然力量,可以透過心智的訓練和發展而得到,但佛陀告誡弟子不可以隨意展示神通。佛陀要人們根據自己的正常和理性力量,努力學習鍛煉。

  ◎圓成佛道是個人漸次努力的成果,需要經過自我不斷努力和淨化自己而完成。

  ◎佛陀是充滿慈悲心和智慧的導師,他以淺白容易理解的言詞講述真理,讓人們徹底理解而啓發智慧。

  ◎佛教能透過心靈的解放,來開發智慧和精神文明,爲世間創造真善美的環境。

  ◎佛陀說過:“這久遠劫以來,你們嘗遍了喪失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痛。嘗到失去所摯愛的一切,嘗到疾病的纏繞,和不如意相伴隨,這一路下來,你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 ..匆匆忙忙的從生到死,從死到生,所流過的眼淚比四海的海水還要多。”──《增一阿含經》

  ◎智慧應用在道德上,將爲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和幸福。

  ◎佛陀入涅槃前,說:“我已老邁,時日無多,我很快就要離開你們,你們必須精進。僧衆啊!保持正念和建立清淨的功德!要不懈怠的追隨教法。這樣就能超越輪回離苦得樂。”──《大般涅槃經》

  ◎“阿難啊!你想做一盞燈照亮自己和庇護自己,還是向外求庇護呢?讓真理作爲你的燈和庇護所吧!”──《大般涅槃經》

  ◎佛陀:“阿難啊!當我離去時,我的教法和戒律就是你們的導師。”──《大般涅槃經》

  ◎佛陀臨終時說:“精進、精進,因緣所生法,皆是無常!”--《大般涅槃經》

  ◎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謂智,實稱真愚夫。──《法句經》

  ◎透過不懈的努力、心智純淨、正知正覺和過著神聖的修行生活者,才有資格被稱爲資深的教弟子。

  ◎佛陀將入滅時說:“阿難啊!不要再悲恸哭泣了,不要使自己煩惱,萬物的本質就是如此;世間的一切都是生生滅滅的,我們必須和我們接近的人分離。”──《大般涅槃經》

  ◎愚癡的人執著于“我”;聰明的人放棄“自我”。

  聰明的人對世間有正確的觀念,他知道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將會消散,只有真理永遠存在。──《大般涅槃經》

  ◎佛陀說:“我不是世間的第一位佛陀,也不是最後一位佛陀。當因緣成熟時,將另有佛陀降世于此世間。”──《大般涅槃經》

  ◎只要我的弟子過著純淨的宗教生活,世間將永遠不會沒有阿羅漢。──《大般涅槃經》

  ◎即使是神在聽到佛陀說法時,也感到震憾說道:

  “我們以爲我們是永生的,其實我們也無常;以爲我們是穩健的,其實一點也不穩定;以爲我們是無終結的,其實我們一樣有終結的一天。”──《增一阿含經》

  ◎佛陀那慈悲、關懷與和平的信息,引導著許多愚癡人類,帶領他們走向宗教生活的康莊大道。

  ◎究竟的真理,可以在佛陀的教義中發現。

  ◎一個真正的佛教修學者,不應該執著于任何宗派。

  ◎若見彼智者,能指示過失,並能譴責者,

  當與彼爲友,猶如知識者,能指示寶藏,

  與彼智人友,定善而無惡。──《法句經》

  

  修行之路

  諸法實相,就是因緣聚散,

  刹那生滅,無有真實,

  所以我們在一切法中,

  不起心,不動念,

  才能清淨自在。

  佛法的修行

  ◎泯滅恩仇,體會佛法平等,才能見到祖師本來面目,

  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忍辱多福”,所有的福都是在這個“忍”字。

  六祖大師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我們要修福,不祗是布施錢財,能運用這顆心,放下一切不必要的煩惱,不與人爭執,福德自然無量。

  ◎有利益衆生的心,才可說是柔軟心。

  ◎無自性就是說世間沒有永恒的事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不生不滅法不是包括在生滅,而是生滅法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法,不是生滅法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法。

  ◎一切法緣起刹那生滅,不必要爲虛幻,幻化的事相來煩惱自己。

  ◎本性是一種無有壓力的幸福,一種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落入二元對立的智慧;本性就是一種無所住的空性,妙用現前。

  ◎用本性就是用平等心,慈悲心,安祥心,無所住心;當下就是。

  ◎“諸行無常”一切只是不斷的生滅與延續過程,而沒有不變的事物。

  “諸法無我”一切只是種種關系所合和的現象,而沒有獨存的個體。

  “涅槃寂靜”一切的差別動亂現象,當下爲平等的和諧的甯靜的(覺性平等不動)

  ──無相平等如如不動。

  ◎佛教的修行就是從如何克服自己內心的敵人開始,時刻察覺內心的念頭,修正缺點,這一件偉大的工作,不僅需要勇氣、恒心,而且需要禅定與智慧,這些的配合才能完成。

  ◎人與人之間隨緣而聚,緣盡而散,聚時盡其在我,散時盡其在人,有陰必有晴,有圓必有缺,有恩便無怨,有愛便無恨,既是相逢,既是有緣,得與失,獲得與付出,但求心之所安,完善固可喜,缺陷也是美,存有緣之心,存惜緣之情,縱使一刹那也是永恒。

  ◎所謂出世法不是要離開此世間,而是要離開對世間的執著,執著使心量變小,使生命境界變得狹窄而隔礙,能不執著,心量廣大,生命才漸達于深刻與圓滿。

  學佛、修行是爲了使自己的生命更深刻,更廣達,而不是變得更狹隘。

  ◎諸法實相,就是因緣聚散,刹那生滅,無有真實,所以我們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才能清淨自在。

  ◎淡泊知足,守護六根,事無所求,心無所住,不爲境轉,即可入道。

  ◎戰勝外在的敵人容易,打敗內心的敵人困難,真正的勇者乃能戰勝內心的敵人。

  佛教中所謂的佛、菩薩、羅漢,莫不是以此角度來說的。

  ◎自覺是反觀自己時,察覺內心的種種缺陷而奮起勇敢把它彌補過來,如果能這樣的話,在佛教乃稱爲羅漢。不要以爲這是容易的事,祗是“名利”兩字,就使許多人,深陷其中,做出許多傷天害理的事。自覺之後能引發他人自覺,乃稱菩薩,二者圓融無礙就是佛。

  ◎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如果是壞的別黏著它。

  好和壞都會咬住人,因此別緊抓它們。

  ◎如果我們不喜歡某種事物,我們反應出憎惡。

  如果我們喜歡它,我們反應出快樂。 …

《真理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真愛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