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怖畏是烦恼色欲,如想战胜它就必须用诚实忍耐的弓,锐利的智慧之剑,顶戴正思、正念的头盔,身披无我的甲胄,才能战胜五欲,让身心清净无垢的生活其中。”
◎魔王的三魔女说:“我们要在他成佛之前,毁坏他坚固的志愿,断折他悟道的桥梁,以五欲的弓矢,将他赶进爱欲的漩涡之中!”
◎佛陀在入灭前三个月在毗舍离对信众的最后遗教:“你们信奉我的教法,首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后要严守五戒。受戒的人有五种功德:
一是所求皆能如愿;
二是所有净财益发增加;
三是处处受人尊敬;
四是美誉传播四方;
五是死后得生天。
守此五戒者若能再加多培植福德因缘和念佛,便能往生不退转的西方极乐世界。
若是不念佛又再犯戒,将有五种损害:
一是求财不遂;
二是纵使得财也亦散失;
三是到处受人轻视;
四是恶名远播;
五是命终时堕入地狱。”
“要守七不退法──
第一、常常讲正义的话。
第二、要上下和爱,彼此尊重。
第三、奉法作事不可违背法制。
第四、尊敬学识渊博和努力弘法的比丘。
第五、信仰要坚定,要有孝敬之心。
第六、名利之事,先人后己,不必积储。
第七、修学涅槃正道,不可顺从欲情。
此外,另有七法也要牢记,才能长养善心,不致违悖法理──
第一、事要求少,但做得要多。
第二、态度沉静,不好多言,说话仁慈,不出恶语。
第三、不可贪睡,不要懒惰,身常行慈,不害众生。
第四、为大众事,切勿以己利为先。
第五、不可自赞毁他,意常行慈,悲悯他人。
第六、不和恶人相处,多近善知识。
第七、求法、守法、弘法,不忘真理运动。
弟子如能奉行此“七不退法”,千万年后佛陀的教法一定会与日月同光,普救世人。”
真理的语言
◎释尊说:天上人间的喜乐比不上欲望消失的欢愉。
◎生命是无常的,死亡欲是必然。
◎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一样伤害自己,
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我易老;我没有战胜老年;我易生病;我没有赶走病痛;
我是易于死亡的;我没有挣脱死亡。
人世的改变与分离都与我很亲近,我是自己行为之结果,无论我种了什么因,是好是坏都是自己造成的果。
◎我总在抱怨自己没鞋子穿,直到有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
◎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以及事物无法与我们的精力和环境的改变相配合。
◎释尊看到人生四象,克服三种骄傲:
看到老人,丢开身为年轻人的骄傲;
看到生病的人,抛开健康者的骄傲;
看到去世的人,挣脱生者的骄傲。
◎治疗恐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试试为他人做点事!
◎净化自己的过程:
( 1)抛弃所有丑恶的念头。(已生恶令断灭)
( 2)摒弃有害的思想。(未生恶令不生)
( 3)培养健全的信念,并每日身体力行。(已生善令增长)
( 4)孕育尚未萌芽的健全思想。(未生善令生起)
◎肉体上的满足不是真正的快乐。
◎遗憾使一个人负担沉重,而快乐是把担子卸下来;
当人把担子放下后将不会再成为他人的负担。
◎做好事也许不难,困难的是要心地善良。
但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且在他人控诉、批评、阻碍之下,还能为人服务,又属其中最难的了。
◎心怀他人凌辱我、鞭笞我、击溃我、掠夺我的想法的人将无浇熄仇恨之火。
◎倘若有人愚蠢的戕害我,我会还以无限的爱;愈是恶意的对待我,我愈是以谦冲的态度相待。睿智之人从不向愚蠢之人挑战。
◎私心会戕害一个人的人格及心灵成长,私心乃源自错误的观念及无看到生命的真相源自渴望以及自我澎胀,私心乃人类最大的诅咒。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人内心的冲突解决后,世上才有和平呈现。
◎释尊的箴言——
所谓好,是在行为上有所约束;
所谓好,是在言谈中有所节制;
所谓好,在心中保持分寸;
所谓好,在任何事上皆得宜。
至高人品的人会在各方面克己自励,因此能够从悲苦中释放。
◎宗教的真理是:邪恶只能靠正面力量来克服,爱及同情心是化解仇恨的解毒剂,友好则是愤怒的矫正器。
◎释尊说:“世上的仇恨不是用仇恨来平息,而是用爱。”
耶苏也曾教过人自然法则:“人应善待那些恨他的人。”
◎私心乃嫉妒之因且嫉妒助长私心。
◎自我超越确实远比征服其他敌人要来的困难;即使是神只、灵魂或梵天均无法使自我压抑的人自束缚中释放。──(法句经)
◎一个时时观察他人过失的容易动怒,非但不能消除他人的污秽,反而会增添自己的污秽。
◎最坏的人也有优点,最好的人也有缺点,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必要去找他人的错失。
◎胜者招致憎恨,而落败带来愁苦,只有放弃胜败之心,才能快乐、平静。
◎无论在多少次战役征服多少人,唯有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伟大的胜利者。
◎佛陀教人要以仁慈克服愤怒,贤德克服邪恶,慈善克服私心,真实克服虚假。
◎假如你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朋友,最好还是独居一隅,自己生活。
◎崇高道德的人不会偏离正道,欲望不再紧随著世俗的喜悦而来;
让所有事情顺其自然,智者不论处在喜悦或悲苦中,都能心存平静永恒之心。
◎道元襌师说:学佛就是学著静观自己,静观自己便是忘记自己,忘记自己就是视自己为万物之一。
◎不寻求毫无价值的快乐,在崇高责任的喜悦中寻求快乐。
◎知识是世界上的成功之钥,沉思是领悟完美幸福的良器,而道德则为二者所需。
◎人的身体会化成泥土,然而他对世人的影响及贡献会遗留下来。
◎回顾今天,在短暂的路途上充满各式各样的生存事实-—行动爱与短暂无常。
昨天已成梦忆,而明天则是个未知数,为现在而活吧!
◎身为一个修道者,我们不会为自已的未来担忧。
◎快乐的秘诀与成功的生活,均在于做现在必须做的事。
◎悲智双运可以使人们达到完美的境界。
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爱心、珍惜、仁慈和宽容。
慈悲表现于对生灵的爱心和关怀,尤其是对处于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么?智慧即是认清事物的本质,将心灵的高贵面发诸于举止间。
◎幸福犹如香水般,当你洒向他人时,你也能沾其芬芳。
◎让我们快乐的活在仇人之中吧!
◎伟大的人总将自己的血肉之驱奉献于全世界的利益和福祉。
◎控制自我胜过控制世界,对世俗享乐的自制胜过全世界的财富。
真理的宝藏
◎不要挑剔他人的过错,不要骚扰他人,严持戒律,节制饮食,过著清净独处的生活。
不懈的锻炼高度的思惟,这一切是佛陀的教诲。
◎钟爱百样事的人,同样也有百种悲苦,无所爱的人也就没有痛苦,这种人才能从悲苦中解脱。
◎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
◎财富无法熄灭欲望的渴求,斗争无法产生真正的胜利,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的平静与道德的开展。
◎善心和悲悯带来的喜悦和无私的态度,使个人变成神圣,甚至荣耀了生命本身。
◎勤奋、不放逸与自制,让每个智者为自己缔造一个永不沉没的岛屿。
◎佛陀说:“这世界太饥渴,因此人人都自愿为这饥渴的欲望做奴隶!”
◎欲与无明是导致苦与悲惨命运的主要构成因素。
◎由五蕴而生起的贪欲、爱染和执著是痛苦的根源。
◎舍利弗尊者说:“朋友!只要有五取蕴,所有的感受就是苦的,只有当五取蕴不存在时,才不再有痛苦。”
◎轮回与苦难的根源在于“无明”加“欲念”这两大根形成一张毒网。
◎人是自己监狱的狱卒,自己为自己盖了一个监狱。
◎谁是统治者?掌握六根的人就是统治者。
◎有六法可消除欲念:
( 1)觉察事物的错误面(看到真相)。(2)不断地反省错误。(3)克制情欲。
( 4)饮食知定量。(5)结交良友。(6)作有意义的言谈。
◎毫无私心的人是统治者,他没有德行上的缺陷。
◎忍辱是最高的品德,这是忍耐他人所施予的苦和容忍他人的过错。
◎一切利益都是由清净心而生。
◎人是自己的皈依,别人不是真正的皈依,妥善调御自己的人,证得难能可贵的自皈依。
◎善知识、善伴党和善随从者,就是梵行的全部!
◎人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他要单独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他使自己的命运变好或变坏。
◎人的一生受两种力量所左右,那就是业力与念力。
业力是累积因果报应的来源,念力却是由己身发心修持的转移力量,一念至诚也可转化业力的牵绊而超尘入道。
◎人可以凭著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佛陀相信努力工作是幸运的星宿。
算命、符咒来自迷信,没有宗教意义。
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拒绝符咒的影响。
◎佛教徒学习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越和明晰的真理,摆脱幻影和终止无明与欲望。
◎在《大念处经》里清楚的指出禅定的目标与方法:就是培养注意身体的一举一动,和永远在改变的心智,要了解它的真实性,要做到念念分明。
◎圣人见到事物的真实面,生命是苦空、无常的。
生活在这以虚幻的快乐蒙骗人类的世间,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生命不是个静止的实体,它不断的运作,当欲望完成时是苦,遇上…
《真理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