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
恒久以來,尋尋覓覓于心靈皈依處,佛法浩瀚如海,而弱水叁千,只取一瓢飲。蓦然回首時,燈火闌珊處,大善知識慈眉含悲俯視娑婆世界苦難的衆生。行步如風,颀長的身影,淨涼的姿態,徐徐穿涉人間,清涼穿涉人間。
海濤法師──望之俨然,即之也溫。于忙碌的弘法行程中,總是一派沈穩,氣定神閑。法師常告誡大衆,要“人忙心不忙,人閑心不閑。”此即“動中磨練,靜中養成”。要練就“八風吹不動,端座紫金蓮”的真功夫!
法師行願如須彌,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不舍一衆生。監獄、看守所、學校、寺院,以清涼悅耳的法音,莊嚴的儀表,攝受大衆。法師慧眼慈心,觀機逗教,因應衆生的根器,隨機開示。並以同理心進入衆生的生命,理解、關懷,進而開示教化。尤其對監獄受刑人,法師更是關懷備至、不遺余力。常常,頂著烈日驕陽,奔走各獄所中,悶熱的空間、受刑人的無奈,然而,法師慈悲愛憫衆生的願行,如甘露般的妙語遍灑著大衆,頓時,化爲滿室的清涼!
法師自許願以淺白的語言,表達甚深微妙的佛法,要度化社會大衆。除了字正腔圓的標准國語之外,法師更練就了流利的閩南語,常常在雙語的佛學講座中博得熱烈的掌聲!曾有人問法師:“師父,您爲何不說深一點的佛法?”法師:“佛法不離世間法,將佛法實踐于生活中,才是真正的修行。”法師一語道破真實修行的重點,修行學佛在于修這一心,修正自己的行爲,正所謂“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禅的實踐就在穿衣吃飯之間,若缺少平常心、慈悲心,便不是禅!
不建立“有形的道場”是法師與衆不同之處,法師常說:“監獄、學校、醫院 ................隨處都是大道場,只要有衆生,便是弘揚佛法的好機會!”處于二十一世紀的資訊時代,法師更善用資訊媒體,成立“法音媒體中心”,製作影片、VCD、錄音帶等,以電視道場弘法,讓大衆不必出門,遙控器一按,便可沐浴在法師如春風般的溫潤法語之中。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修行學佛亦如是,除了深入經藏,更應外行菩薩道,解行並重,方得以理事圓融。法師就是本著大乘菩薩精神,以出世的智慧,入世的慈悲,關懷芸芸衆生。“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是法師的慈心悲願。“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不落痕迹,善開方便法門。法師的睿智如江河涓涓不停,法師的《修行筆記》是近年來納履足迹的烙印,一場又一場佛學講座的講義,蘊涵著法師的慈悲與智慧,今將修行者對情與愛的觀點合輯成冊,名之爲《真愛手冊》,供養十方檀越暨世界各地有緣者,期願佛法的甘露水長流五大洲,滋潤盡虛空遍法界衆生!
南無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中心編輯室
真愛一生
愛一切衆生
打開自己的心,張開自己的手
去擁抱衆生、擁抱世界
修行佛法,就是要培養我們對一切衆生的關懷,簡單說,就是練習愛衆生的能力。
很多人在修行佛法以後,了解佛教的根本道理,就說要放下、要舍離,結果變成一個很沒有感情的人,乃至不苟言笑,自己一個人躲在山上,以爲這就是修行。當然這是一種修行的方式,叫“解脫道”,自己了脫生死就好了,但是這不是大乘佛法佛陀的本懷。
佛陀的本懷是要讓我們以平等心體悟空性,了解衆生和我們親切的關系,我們叫“互生”。沒有你就沒有我,那種互相依賴的感受,然後和衆生合爲一體,願衆生離苦。只要看到別人在痛苦,那就是菩薩發心的時候,簡單來說就是修“菩薩道”。
很多人問我:“法師,您爲何要出家?”我回答:“因爲要去愛。”我們從母親、妻兒那裏了解愛,所以一定要將這個愛,用我們的生命來實踐、來練習、來培養,愛一切的人,好像愛自己的母親、妻兒一樣。
農曆的七月,佛教稱爲“教孝月”,也叫“慈悲月”、“普度月”,其實這叁個字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教我們要孝順、要慈悲。所謂普度,就是將一切衆生當作自己的母親去孝順,願意超度他,這個叫作慈悲,就是佛法的精髓。
因爲每一個人的知見、觀念或智慧不一樣,對佛法的體悟便不同。我問很多人要不要來出家,他們會說:“不要,我要好好愛一下,我放不下愛。”其實,出家就是叫你去愛,好好的愛,又稱爲大愛、真愛。
真正的愛,不是那種假的──建立在感情的、肉體的、欲望的、占有的、控製的愛,那種愛讓人害怕、讓人痛苦。真正的愛,簡單來說叫做“發心”,發什麼心?發關懷一切衆生的心,也稱“菩提心”。
也因爲要關懷一切衆生,所以我們要有幫助衆生圓滿智慧和慈悲的能力,並成爲我們生命的動力,那個叫願力──菩提誓願,真正的佛法。所以有真正佛法觀念的人,他隨時會關懷整個社會,不是只有我家好就好了,不是我們的道場好就好了。眼睛一打開,所看的、想的都是爲一切衆生,包括天上飛的、地上爬的,乃至看不到在受苦的惡鬼道、地獄道衆生,甚至在天堂享受那種短暫快樂的天神,都是他所關懷的對象。
所以佛陀示現生命,他希望我們學習那種真愛的生命,去愛一切衆生。打開自己的心,張開自己的手,去擁抱衆生、擁抱世界。我們這輩子第一次學到的愛,就是被母親擁抱。母親擁抱孩子,乃至孩子依偎在母親身上,那就是我們體悟的真正的愛。也應該將這種的愛擴展到全天下,讓每一個人、每一個衆生,都和我們的母親一樣,來完成我們生命的覺醒。
所以佛教講覺醒,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簡稱,也就是覺醒、知道的意思,知道我們和衆生的關系,知道衆生是我們的母親,爲了不讓母親難過,所以要守戒律;爲了不讓母親擔心,所以要幫助自己。小孩子如果生病,母親就會非常難過,所以凡是做過母親的人,乃至我們每一個都曾做過小孩子的人,對這些都應該有所體悟。
所以簡單來說,學佛所說的智慧,一定要發揮生命真正的力量──愛,去關懷一切生命,去服務一切衆生。真正的愛,還必須包含原諒、寬恕,絕對沒有怨恨,沒有舍棄。各位都是在家居士,在家居士有家庭夫妻的關系,有小孩子的關系,我們應該在這些關系裏來修行真正的愛,因爲離開真正的愛,就沒有慈悲可言。
以下我們利用短短的時間,來討論我發給各位的講義的內容。
第一、藉著我對你的愛,讓我表達對全宇宙的愛。
每一個人都有愛的對象,例如先生愛太太,或者母親愛孩子,乃至你愛一只狗,所以藉著我們對對方的愛,來表達我們對全宇宙、全衆生的愛。也因爲我們曾經愛過,才知道如何關懷別人,也因爲我們對對方的愛,我們才了解要如何去對全宇宙乃至全人類的愛,並擴及對所有衆生的愛。
這就是佛教的重點──化私愛爲大愛,擴展小愛爲無私的大愛。簡單來說,你要對你的太太、先生說:藉著我和你住在一起,我要學習去愛所有的人,去愛所有的衆生;我可以愛你,就可以愛這個世間所有的人、所有的衆生,這就是真正的修行、真愛的訊息。
我們佛教講“僧伽”,歸依叁寶的佛法僧,“僧”就是和合的團體,今天出家修行,爲什麼要加入大衆,加入僧團,就是培養真正的愛,去關心每一個人。而且除了關心佛寺裏面的人,還要進一步去關心佛寺外面一切的人。但基礎是,你必須從自己小單位裏先圓滿這個愛。所以我常常說一句話:無法愛你旁邊的人──做丈夫的人無法愛你的太太,做太太的人無法真心去愛他的丈夫──他就不可能去愛世間的人。
各位知道我有娶過太太、生過小孩,我對他們非常的感恩,愛是沒有條件的,因爲對方曾經讓我愛過,我才知道如何做人。我母親生病讓我更懂得愛,我父親生病讓我更懂得去關懷,我生下小孩,更加了解對他的生命應負永遠的責任。也因爲這樣,我們才了解如何去愛別人。
第二、所謂的修行,就是快樂的修行、愛的修行、正念生活的修行。快樂和愛的能力,是生活中必須培植的。理解是愛的最基礎,谛觀是這項修行的最基本。
什麼是“正念”?就是正確的心念──清淨心、愛心、平等心,了解空性的般若空慧,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因爲空性,才了解衆生和他是一體的,觀衆生苦。觀,用心去疼惜衆生的苦,聞聲救苦,這個就是正念。
小乘根器的人,將正念當做是知道一切變化無常無我,不要執著。小乘根器的人,智慧比較小。大乘根器的正念,是我和衆生合爲一體,“勿忘世上苦人多”,隨時保持這種的正念情操,就是修行。
爲了要得到快樂,爲了要保持正念慈悲心,在生活當中必須培養快樂和愛的能力,必須去種福田。所以修行不能離開日常的生活,例如你今天去借住這間房子一天,離開時要合掌,感謝房子、感謝電燈、感謝自來水,感謝煮飯的人,感謝任何一個人。
在日常生活裏,因爲感恩,就會更加疼惜,理解是愛的最基礎。理解就是了解,了解好在有這間房子,不然我會被雨淋;好在有母親、太太爲你煮飯,有先生去外面工作,有孩子讓你知道當父母親的快樂,有老板,有夥計 ............,這個世間種種的存在,乃至有情的衆生,乃至無情的建築物、山河大地,我們都要感恩。
各位現在在聽我講話,你就要感恩這支麥克風,不然你無法聽到,也要感謝電力工廠,沒有電還是無法聽到,這就是佛教緣起的思想,原來身旁的一切都與我們有關系,如此將我們的心量擴到最大最…
《真愛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