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的有,這就是誓願力。
第八、在“護生轉化頌”中,我們祈求道:“僧伽爲伴,我立誓要長住世間,以便救濟一切衆生。”
各位,不能離開佛菩薩,隨時念佛,這個世間最會念佛的人,就是要度衆生的人。僧伽就是菩薩,乃至我們依止的大善知識,觀世音菩薩會隨時加持。
很多人問我說:海濤法師,你來世要去哪裏?我說我決定要去上品上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由觀世音菩薩做最後決定,隨時僧伽爲伴,沒有能力在這個世間幫助世人,可以先去極樂世界,有能力,觀世音菩薩會做依靠,我一定做到底。但是我們要相信自己,只要有心,佛菩薩隨時會幫助你。
所以,我們每天皈依的時候都念“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每天都要拜佛、念佛、念菩薩,隨時在你左右,讓我們不會陷下去,隨時可以在這個苦難的生死苦海裏度衆生。
第九、用“僧伽眼”來看,離群索居是不可能生存,我們只會與別人抱括祖先子孫互生。“自我”,只能由非自我的元素組成,我們的憂郁、苦難,我們的喜悅、和平,都根源于社會、自然,還有跟我們同處一屋檐下的人,若修行正念生活和谛觀,便能看到互生的事實。
學佛,我們要有僧伽的眼睛,這是什麼意思?僧伽,代表民主意志、清淨和合的意思。我們要和衆生合爲一體,這樣子的眼光爲心佛衆生,叫空性的眼睛,也叫僧伽眼,僧伽眼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眼睛。
所以,離開衆生單獨自己住,離群索居是不可能生存的。你今天穿衣服、吃飯,做什麼事情,都需要這個社會種種的因緣,我們才能活著,所以在修行者的眼裏,誰都無法單獨存在,我們只會和別人包括祖先子孫互生,我們互相依靠、互生、互存。
所謂的自我,是由非自我的元素組成,這個我不過是由頭發、骨頭、種種,包括心態所組成,不是真正的我,乃至沒有一個實體的我的存在。我常常比喻的,這個大雄寶殿不過是由各種元素所組成,這些鐵欄杆、鋼筋水泥、釘子、土地,都是非自我元素因緣和合製造的,不會永恒存在。
所以自我,由非自我的元素所組合,這元素分成五種──色受想行識,我們稱作“五蘊”,蘊是一種暫時的聚集,這樣組合就是我們所謂的生命。所以我們今天會郁卒、苦難,我們會高興、和平,都是根源于外在的一切社會和自然的存在,還有和我們一起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人。
佛這樣說的意思是,我們和一切衆生,和一切狀況都息息相關,我們無法單獨存在,所以如果可以這樣修行,叫做修行正念,保持這種空無自我,離開衆生無法單獨存在的這種緣生的思想,叫作正念生活,和谛觀、真實觀了解,我們就會看到互生的事實。
那一天你了解,你會非常的感恩,知道原來我們活著,都依靠旁邊的一切,包括和我們住的人。做丈夫的人,要感恩太太爲我們生孩子、煮飯,替我們照顧家庭、替我們洗衣服,讓你可以安心去上班,沒有她,我們沒有辦法。做太太的要想,還好有丈夫在外面努力工作,我們才可以生存互生、互相依靠,這樣才會感恩,沒有怨恨。
第十、正見正念的修行,會使自己變得更心胸寬廣,更寬容、更關愛。由于他人的關愛,我們可以接觸到內心與周遭的清新和療愈元素。不要害怕去愛,沒有愛,生命就無可能,我們必須學習愛的藝術,讓走路中有愛,讓做事中有愛,讓進食中有愛。
所以正見正念的修行,正見,就是我們要有正確的觀念,有正確的了解,才會産生正念。什麼叫正念?正念就是將你所了解的完全看做是事實,把蟑螂、螞蟻乃至打我的人,都視爲我的母親。正念,保持那個念頭,正見,産生那個念頭。所以正見産生正念,正見和正念的修行,就是知道我們和衆生這種密切的關系,衆生都是母親,可使我們心胸變得更寬廣、更寬容、更關愛、更有責任感。
我們在這個世間必須要別人愛我們,如此才可以開發真正的愛心,所以我們和周遭是一種清淨和合。什麼叫療愈元素?就是說你就不會郁卒、怨恨,感恩的心、原諒包容的心就會出現,那種負面、嗔恨、排斥的種子、原素就會不見了。
所以各位不要怕去愛,現在很多人都偷偷的愛,不敢大方的去愛,應該開放自己去愛一切生命、一切人。我們現在追求的是那種放在內心裏的私愛,這種見不得人的愛,盡量不要,我們要開發的是擁抱衆生,所以不要怕去愛,不用怕他、不用怕鬼、不用怕吸毒的人、不用怕在監獄的人,你只要用愛靠過去,再毒的蛇、大象都可以降伏。
我們必須學習愛的藝術,什麼叫做藝術?藝術是創造出來的,所以愛的藝術,就是一種清淨慈悲,沒有雜染的愛,這種愛的藝術,讓我們連走路都充滿了愛,好像走在母親的肚子裏一樣,因爲這個地球是我們的母親,讓我們做事情充滿了愛,不論是煮飯、洗衣服,都是使這個社會更加方便、更加快樂、更加有利益。讓我們吃飯也充滿了愛,我們在吃飯時供養叁寶,想到衆生,我們要回向法界衆生。所以做什麼事情都充滿了愛。
愛的箴言
愛
就是要學著保存
所愛的人的自由、
保持雙方的個人特色,
這是最基本的
1.認知心中的種子愛和理解,我們是園丁,確認、灌溉、耕耘最好的種子。我們需要真摯地堅信:在我們心中有好種子。
2.“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只要仍舊拒絕自己,仍舊繼續害自己的身心,就談不上愛他人、接納他人。
3.一旦你用理解之鑰打開了愛之門,你將體驗接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接納他人,那是因爲你尚未能接納自己。如果你與你周圍的人鬥爭,便是因爲你心中有掙紮。
4.“願我有能力去認知、去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這是很重要的修行。
5.要學著接觸你心中的正面種子和苦難種子。
6.如果我們愛某人,我們每天都需要認知並接觸在心中的正面種子,不再澆灌忿怒、沮喪和仇恨的種子。
7.願他的身心和諧、快樂、輕松。願他了脫傷害。願他安詳無恙。願他了脫忿怒、騷亂、恐懼、煩惱和焦躁。
8.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愛自己,你就沒辦法愛你的敵人。但,當你可以愛自己時,你就有辦法愛所有的人。
9.“敵人”這個觀念會消聲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他也在受苦難、也需要我們的愛和慈悲的真相。
10.修行真愛,“願我有能力認知、接觸心中喜悅與快樂的種子。”這項修行的本質是愛。一人修行,全家受益。
11.愛他,就是要以具體的方式,帶給他喜悅和快樂。
12.修行慈悲,我們的愛很快就會圍繞並滲透所有的人,所痛恨的人跟所愛的人之間的分別將會消逝。
13.只要仇恨和忿怒在心中猶有余迹,你將找不到真正的和平。終于做到愛敵人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有如一代英豪,但你將明白,事實上,愛那人就是愛自己。當放開心胸,接受一度恨之入骨的人時,很自然地,你的心會隨之一寬,讓你成爲第一個受益者。平等且無歧視與偏見,才是舍的真谛。
14.《法華經·普門品》說,烈火猙獰時,口念觀世音菩薩,烈火將轉變爲蓮花池。觀世音菩薩代表著愛與慈悲的能量。
15.修行是要面對嗔,也多謝正念,將嗔轉變爲愛和理解的能量。
16.若你是出家人,就要記得你曾立誓要依法修行,期盼將喜悅和快樂帶給所有的衆生。想要實現誓言,便要在僧團中學習、修行、生活,每天朝那個方向,堅實地走上幾步。
17.愛和慈悲成了內心一股真真切切的能量,藉著谛觀他人深刻的苦難、理解痛苦的根源,愛和理解的大門自然而然大敞。
18.冷漠,使一切變得難以享受、了無興趣、不值努力。我們將無法體驗愛或理解,生活也會變得無趣、無意義。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秋葉的美麗,或是鄰近兒童的笑聲,更無法接觸他人的苦難或快樂。如果你發現你爲人冷漠,就要請求朋友幫忙。生命雖苦,卻仍驚奇遍遍。生與死都是奇迹,在生死的浪濤下,藏著無限美妙。
19.學著以喜悅滋育自己和他人。
20.佛陀希望我們耕耘的愛,不是占有或執著的愛。我們所有的人,不分老少,都有執著的傾向。在呱呱墜地那刻,無明和我執就已經在那裏了。每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就産生占有的傾向。在被愛的時候,則希望能得到愛人所有的注意力,不希望他去愛其他人。占有的愛與獨裁無異。我們要控製所愛的人,主宰他能做的事、不能做的事。在健全的感情關系中,是有一定的占有和執著,但如果太多了,愛人的人和被愛的人都會受苦。
21.若依法過生活,也就是說依佛陀所開示的理解和愛的方式生活,將會得到喜悅、甯靜、穩定、自在。
22.接觸生命中每一時刻的喜悅。把微笑、愛的眼神、快樂帶給生命中每一位我們碰見的人。發揮你的才華,找出快樂,帶給你自己和他人。禅觀的喜悅能滋育正念、理解和愛。試著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能激勵自己和他人的深刻快樂。我立誓,要在早上將喜悅帶給一個人,要在下午解除另外一個人的苦難。問你自己:“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這就是製造快樂的藝術。
23.愛,就是要學著保存所愛的人的自由、保持雙方的個人特色,這是最基本的。這才是佛陀教導的愛。
24.《沙密地經》講一個年輕比丘的故事。有一天大清早,沙密地跑到河邊去洗澡。在他洗完澡等待身體幹時,出現一名天女問他:“比丘啊,你是如此的青春年少,爲什麼在黃金年華之際就出家呢?怎麼不出去走走,享受一下青春呢?”沙密地回答:“親愛的天女啊,我很快樂的。我依著佛陀的教導修行,快樂地活在當下。追逐紅塵中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不會帶來永…
《真愛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