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
惡作:發智論二卷九頁雲:雲何惡作?答:諸心焦灼懊變惡作心追悔性,是謂惡作。
顯揚一卷十一頁雲:惡作者,謂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變爲體。能障奢摩他爲業。乃至增長惡作爲業。如經說:若懷追悔,則不安穩,乃至廣說。)
睡眠:(瑜伽十一卷四頁雲:睡眠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是昏沈性。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又昏昧無堪任性,名昏沈。昏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昏沈,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余近緣如睡眠者。諸余煩惱及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昏昧,睡眠必定皆起。
顯揚一卷十頁雲:睡眠者,謂略攝于心,不自在轉爲體。能障毗缽舍那爲業。乃至增長睡眠爲業。如經說:貪著睡眠昧,如大魚所吞。
成唯識論七卷一頁雲: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爲性。障觀爲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闇劣,一門轉故。昧,簡在定。略,別寤言。令,顯睡眠非無體用。有無心位,假立此名。如余蓋纏,心相應故。
雜集論一卷十九頁雲:睡眠者,依睡因緣,是愚癡分,心略爲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越失所作依止爲業。睡因緣者,謂羸瘦疲倦,身分沈重,思維闇相,舍諸所作,曾數此時串習睡眠,或他咒術神力所引,或因動扇涼風吹等。愚癡分言,爲別于定。又善等言、爲顯此睡非定癡分。時者,謂夜中分。非時者,謂所余分。應爾者,謂所許時。設複非時,或因病患,或爲調適。不應爾者,謂所余分。越失所作依止爲業者,謂依隨煩惱性睡眠說。)
貪:(瑜伽八卷叁頁雲: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又由任運失念故;于外及內可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染著爲體。
顯揚一卷六頁雲:謂于五取蘊,愛樂、覆藏、保著、爲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貪爲業。障得菩提資糧圓滿爲業。損害自他爲業。能趣惡道爲業。增長貪欲爲業。如經說:諸有貪愛者,爲貪所伏蔽。
成唯識論六卷八頁雲:于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雜集論一卷十叁頁雲:貪者,叁界愛爲體,生衆苦爲業。生衆苦者:謂由愛力,五取蘊生故。)
嗔:(顯揚一卷六頁雲:嗔者,謂于有情,欲興損害爲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嗔爲業。如前乃至增長嗔恚爲業。如經說:諸有嗔恚者,爲嗔所伏蔽。
成唯識論六卷八頁雲:雲何爲嗔?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爲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雜集論一卷十叁頁雲:嗔者,于諸有情苦及苦具,心憎恚爲體;不安隱住惡行所依爲業。不安隱住者,謂心懷憎恚,多住苦故。)
慢:(瑜伽八卷叁頁雲:慢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于外及內、高下、勝劣,若分別不分別高舉爲體。
顯揚一卷六頁雲:慢者,謂以他方已,計我爲勝、我等、我劣;令心恃舉爲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慢爲業。如前乃至增長慢爲業。如經說:叁種慢類。我勝慢類,我等慢類,我劣慢類。
成唯識論六卷八頁雲:雲何爲慢?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謂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于叁品我德處生。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聖位我慢既得現行;慢類由斯起亦無失。
雜集論一卷十叁頁雲:慢者,依止薩迦耶見,高舉爲體;不敬苦生所依爲業。不敬者,謂于師長及有德所而生驕傲。苦生者,謂生後有故。)
疑:(瑜伽八卷叁頁雲:疑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別異覺爲體。
顯揚一卷七頁雲:疑者,謂于諸谛,猶豫不決爲體。唯分別起。能障無疑爲業。如前乃至增長疑爲業。如經說:猶豫者疑。
成唯識論六卷九頁雲:雲何爲疑?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有義,此疑以慧爲體。猶豫簡擇,說爲疑故。毗助末底,是疑義故。末底般若,義無異故。有義,此疑別有自體。令慧不決,非即慧故。瑜伽論說:六煩惱中,見,世俗有。即慧分故。余是實有。別有性故。毗助末底,執慧爲疑;毗助若南,智應爲識。界由助力,義便轉變。是故此疑,非慧爲體。
雜集論一卷十叁頁雲:疑者,于谛猶豫爲體;善品不生依止爲業。于谛猶豫者,亦攝于寶猶豫。如其所應,滅道谛攝故。善品不生者,謂由不決,不造修故。)
142、 什麼是決定心所與不定心所?
答:決定心所是指其類別決定,如大善地法,只要是善心,心所生起,其必定相應生起;
不定心所是指類別不定,並非指善惡不定。如貪唯是不善或有覆無記(色界),而沒有善。
143、 欲界善心生起,隨從之心所有多少?
答:欲界善心生起有二十二個心所隨從生起:
十遍大地法:隨一切心而産生故;
十大善地法:隨一切善心而生故;
尋伺心所:欲界是有尋有伺地。
如果也有善的悔心,則共二十叁個心所。(悔心,對于已作不善、未作善而悔是善悔心;對于已作善、未作不善而悔是惡悔心。)
144、 不善心生,有多少心所隨從?
答:一、不善心與二十心所俱生者分二:
(1)不善與無雜相應(即與不共無明相應):
遍大地法十個:隨一切心而生故;
大煩惱地法六個:隨煩惱心生故(不善、有覆皆是煩惱性);
大不善地法六個:隨不善心生故;
尋伺:不善心唯在欲界,欲界是有尋有伺地。
(2)不善與不善見相應:
遍大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尋伺二,
其中不善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遍大地法之慧心所攝。
二、不善心與二十一心所俱生:
貪、嗔、慢、疑以及十個小煩惱法、不善後悔,這些不善法中具足任何一者,都將有二十一心所産生:即遍大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尋伺二,以及前一不善法本身。
145、 欲界無記法有多少相應心所一起産生?
答:有覆無記心 具有十八心所:
遍大地法十個:隨一切心而生故;
大煩惱地法六個:不善與有覆皆煩惱性;
尋伺:欲界有覆心故有尋有伺。
無覆無記心 具有十二心所:
遍大地法十個:隨一切心而生故;
尋伺:欲界心故有尋有伺。
146、 睡眠屬于何種心?
答:睡眠從屬于善、不善、無記一切法,與彼等皆不相違,因而任何一法均可加上睡眠。
147、 上二界心如何具有諸心所?
答:一、第一靜慮:
(1)除不善法十個:嗔、小煩惱地法七個(除谄诳驕)、無慚、無愧。(在一禅中無不善,不斷不善則無法生一禅。)
(2)除悔:悔與意苦受相應,色界離意苦,故沒有悔。
(3)除睡眠:睡眠是心內收狀態,色界心內收則成等持,故無睡眠,或說色界無段食故無睡眠。
二、第一靜慮殊勝正禅:在第一靜慮基礎上更除尋,因爲此地遠離了對尋的貪心。
叁、第二靜慮以上:
(1)更除伺:遠離了對伺的貪心;
(2)亦除谄诳:此地以上無主尊與眷屬故無谄诳。
一禅有主尊與眷屬故而有谄诳。
148、 無慚、無愧有何不同?
答:無慚:是指不恭敬功德與具功德者。
無愧:是指不畏懼罪業。
(或有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于所造罪,觀他無恥,說名無愧。)
149、 喜愛與恭敬有何不同?他們存在于何界?
答:喜愛是信心,分二:染汙性喜愛,如愛自己的兒子、妻子;
非染汙性喜愛,如對佛陀、上師之歡喜心。
恭敬:是指知慚,恭敬功德及具功德者。
二者存在于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無,因爲互相不爲對境故。
150、 尋、伺有何差別?
答:尋:是指心對事物本體的粗大認識。
伺:是指心對事物差別的細微認識。
151、 慢、驕有何差別?
答:慢:是指認爲種姓與功德等已高人一籌,勝人一籌的傲氣。
驕:是對自己的相貌、勇敢等法之貪執之心已達到極點。
152、 心、意、識叁者在有部與經部中各如何解釋?
答:有部:淨不淨界種種差別故名爲心;爲他作所依止故名爲意;作能依止故名爲識。
經部: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
153、 心、心所的異名是哪些?
答:異名有四:
(1)有依:心、心所依于六根而生;
(2)有緣:心、心所緣于外境而起;
(3)有形相:心、心所取外境有青黃之相;
(4)相應:心、心所平等而住。
154、 心、心所五種相應是什麼?
答:(1)根依相應: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眼根;
(2)所緣相應:心王、心所同執一外境;
(3)形相相應:心王、心所同取一形相;
(4)時間刹那相應:心王、心所同時生滅;
(5)每一物質相應:心王、心所體各是一個,如無二受等。
155、 不相應行有哪些?
答:不相應行有十四種:得繩、非得、同類、無想(異熟)、無想定、滅盡定、命、四相(生住衰滅)、名稱、詞句、文字。
156、 什麼叫不相應行?
答:《俱舍論自釋》中說:“如是諸法心不相應,非色等性行蘊所攝,是故名心不相應行。”
157、 得繩是什麼?有何分類?
答:得繩是指所得法對于補特伽羅來說能具有之物質。
得繩分爲新得與具得二種:
一、新得:(1)未失新得:以前從未得到過之新得;
(2)已失新得:以前得過失毀後重新獲得。
二、具得:得到後,于第一刹那後之相續名具得。
(1)持續具得:是指諸如彼等從第二刹那以後的得繩持續産生。①未失新得之具得:如得無漏初刹那定後第二刹那至出定間;②失後新得之具得:如先得初禅後遇緣退失,後又重新修得,是失後新得;第二刹那始至出定間是失後新得之具得。
(2)本有之具得:凡夫對有頂煩惱未曾生起對治而具有本有之具得。
158、 什麼是非得?如何分類?
答:所得之法對于…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