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27

  ..續本文上一頁的戒未破,但一切戒皆已舍棄。

  紅衣部:正法隱沒時,會舍別解脫戒,因爲當時學處界限,羯磨儀軌已經沒有了。

  論主駁斥紅衣部:于正法隱沒時,不會重新得戒,因爲羯磨儀軌等已經不存在了,但不是以前已得之戒會舍棄。

  423、 禅定戒和無漏戒是怎樣舍的?

  答:禅定戒的舍法:

  (1)色界:在轉生時舍戒:如初禅生于二禅,舍初禅的禅定戒;從等持中退失而舍戒:如由四禅定退而入叁禅,則四禅定戒已舍。

  (2)無色界無戒,說善法戒是從得繩上安立。此善法戒也是于轉生及退失時舍。

  另外舍同類(衆同分)時亦舍禅定戒。

  無漏戒的舍法有叁種:

  (1)由得果舍:聖者在得(四)果時舍(四)向所攝的無漏戒;(如:得二果,舍二向;得叁果向,亦舍二果。)

  (2)修煉根時舍:得利根戒,則舍鈍根所攝戒。

  (3)從果向中退失時舍前殊勝所攝戒。(如由叁果退,得叁果向,舍叁果所攝之戒;由叁果向退;得二果,舍叁果向所攝之戒。)

  424、 舍惡戒的因有哪幾種?受持惡戒者,若受一日齋戒,之後還具有惡戒嗎?

  答:舍棄惡戒的因有叁種:

  (1)得戒時舍:惡戒在得戒時舍,因爲生起了與之相違的強有力的對治;(如屠夫是具惡戒者,受居士戒時則舍惡戒,《俱舍論大疏》中說:舍惡戒必須受戒,若不受戒,雖然暫時不作惡,但相續中惡業會增長,並且將來緣具足時,又會恢複作惡,所以說不受戒則惡戒不能舍。)

  (2)死亡時舍:死亡時所依身體已滅,故舍惡戒;

  (3)頓時出現兩性時舍:彼時已失去了惡戒的所依,身體已變,心不堪能。因爲具兩性者,心不穩固,發惡戒的心不能定,所以出現兩性時,惡戒已舍。

  受惡戒者,若受一日齋戒,之後是否還具有惡戒,《自釋》及《俱舍論大疏》有兩種說法:

  (1)受惡戒者,受一日齋戒後,不能永舍惡戒,明天以後,仍然恢複惡戒狀態,如鐵被燒紅,若停燒後,仍恢複原來的青色。

  (2)受惡戒者,受一日齋戒後,若仍繼續造作以前的惡業,則恢複惡戒;若停止造惡業,則無緣恢複惡戒,因爲惡戒須依有表色而起。(此說法爲善。)

  425、 怎樣舍棄中戒?非色善法和非色煩惱是怎樣舍棄的?

  答:舍棄中戒有六種緣:

  (1)清淨或煩惱的力量中斷;如射箭力盡箭便落地。心力盡,則中戒亦會斷。如:以信心頂禮,信心消失,則頂禮亦中斷(舍棄);以貪或嗔心殺生,煩惱心中斷,則殺生亦中斷(舍棄)。

  (2)承諾如是做的時間已過而中斷:如承諾一百天內磕頭禮拜,一百天後中戒便舍棄。

  (3)雖然時間未過,但未按照諾言去做而中斷,如承諾一百天內供齋,但只到了第五十天便因故不做了,這樣中戒便舍棄了。

  (4)所依賴的佛塔或漁網已毀而中斷:如承諾一百天內,供養轉繞佛塔,但其間塔毀壞了,則中戒便舍;或以漁網打魚,其間網壞了,則中戒便舍。

  (5)因死亡而中斷:如一百天內准備並進行偷盜,但中間便死了,則中戒舍棄。

  (6)斷絕善根而舍棄:如一百天內,以善根信心,准備布施並行持,中間起邪見斷此善根,則舍中戒。

  欲界非色善法的舍棄(非色善法即心心所法之善):

  (1)在斷善根時舍棄:于欲界中起大邪見,善根便斷,非色善法便舍棄;

  (2)轉生上界時舍棄:如欲界有情轉生初禅,而生色界初禅善法,欲界非色善法便舍。

  叁界非色煩惱性的舍棄:唯依叁界九地生起各自無間道對治而失去,于無間道時,上品智慧生起而斷除相續中的煩惱性。

  426、 哪些衆生可以具足戒律和惡戒?

  答:除去二黃門、北俱盧洲人及兩性人以外的所有人都可以具有戒律及惡戒。二黃門是指:剛出生就無有兩性者和失去性根者,因爲他們善惡心不穩固。北俱盧洲人善惡固定,兩性人的身體非戒、惡戒的所依,所以這些人不能具戒與惡戒,其他所有的人可具戒、惡戒。

  427、 經說隔半月龍王受八關齋戒,此戒是真實別解脫戒嗎?爲什麼?

  答:佛經中說:佛告比丘,龍王每月來受八關齋戒,應爲其授。在《俱舍論大疏》中說龍王所受的是中戒而已,非真正別解脫戒,真正別解脫戒,唯人天有,旁生不能得。

  428、 任何衆生可以具多少戒?中定和無想天爲何不能具有無漏戒?

  答:(1)人:人可具叁戒,別解脫戒、禅定戒、無漏戒。此是從身體角度而言。

  (2)欲天:可具足禅定戒,無漏戒。(無羯磨儀軌等則無別解脫戒。)

  (3)色天:必定具足禅定戒,(但無想天無現在禅定戒);除中定、無想天外余色天皆可具足無漏戒。

  中定:指大梵天,“萬物皆我造”,其是一因論,不能具有無漏戒;

  無想天:以無想天爲解脫,出離,是戒禁取見,以此相續不能具無漏戒。

  (4)無色天:無別解脫戒、禅定戒,但具有無漏戒,無色天不具有現在無漏戒,但具有過去、未來無漏戒,所以說具有無漏戒。

  429、 黃門可以受居士戒嗎?若能受爲什麼不能叫居士?

  答:《瑜伽師地論》中說:黃門不能得真正的別解脫戒。傳戒可以得到,功德也有,但不能成爲居士,居士是爲僧衆做事情的。但黃門對比丘、比丘尼僧團做事情都不方便,所以說,黃門可以得戒,但不能成爲居士。

  430、 什麼叫善業、不善業、無記業?什麼叫做福德業、非福德業和不動業?

  答:善業:賜予安樂的業爲善業。

  不善業:帶來痛苦的業爲不善業。

  無記業:其他令感受等舍的是無記業。

  福德業:指欲界的善業。

  非福德業:指欲界的不善業。

  不動業:上二界所生的善業名不動搖業。

  431、 如果上界是不動業,那麼佛經中說“叁禅以下是動搖的”與此不相違嗎?上界的異熟業爲什麼是不動搖業?

  答:不相違。“叁禅以下是動搖的”指的是以等持的過患所動搖,叁禅有樂的動搖,而上二界不動搖業指的是上二界業的異熟不動搖。即在色無色界之地,將成熟于彼等之處的業異熟永遠不會成熟于其他地,因而說異熟不動搖于他處。

  432、 順樂受業等叁種業是什麼?四禅以上的業若是順不苦不樂受業,即難道四禅以上沒有善業嗎?

  答:順樂受業:從欲界到叁禅之間的善業;

  順苦受業:欲界的不善業;

  順不苦不樂受業:四禅至有頂之間的善業(過叁禅頂)。

  四禅以上至有頂的業中也有善業,即順樂受業,但此善業的本體極爲寂靜。所以異熟的樂受亦不明顯;而就大多數而言四禅至有頂的業是順不苦不樂受業,因此四禅以上的天人所感受的異熟果大部分是舍受。但是這並未影響其以不明顯的方式感受樂異熟,因爲産生這樂受的就是寂靜的善業。所以說于四禅至有頂亦有善業存在。

  433、 叁禅以下有順不苦不樂受業方面有什麼觀點?

  答:他宗有些論師說:順不苦不樂受業于叁禅以下也有。因中定無尋唯伺業招舍受異熟故;以生中定唯有舍故。

  異師:一、認爲中定舍受非爲異熟生,是等流生;

  二、認爲中定舍受是指眼等五根群體之感受而言,即是與五根識相應之苦根異熟。

  論主同意他宗有些論師之觀點而破二異師;二異師違背《發智論》,故不應理。

  破異師一:《發智論》中說:“有沒有這樣的業,只是招感心受異熟而不招感身受異熟?答說:有,是善無尋業。”中定善業無尋所攝,由本論文可知中定善無尋唯伺業可感心受異熟,即能感異熟果,可見異師一說中定舍受果,非異熟生與《發智論》相違。

  破異師二:《發智論》中說:中定無尋業只是招感心受異熟果而不會感身受異熟。五根識有尋有伺,中定唯無尋之業,所以其所感的異熟不會是與五根識相應的身樂受,而應當是心受異熟果。中定唯有舍受,此舍定是心受,所以並非是五根群體中之感受。

  所以說叁禅以下亦有順不苦不樂受異熟果。

  434、 五種受業的差別是什麼?

  答:本性受業:以自相而感受之業,即叁種受。

  相應受業:諸如觸是通過相應的方式而感受的。

  所緣受業:諸如色法是依靠所緣境而感受。

  異熟受業:諸如善不善業是以異熟而感受安樂等。

  現前受業:諸如樂受除本身現前外其他兩種受業是不存在的。

  435、 什麼叫做定業、不定業、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和順後生受業?

  答:定業:時間與異熟果報均已決定的業。

  定業分叁種:

  (1)順現法受業:謂此生造,即此生熟;

  (2)順次生受業:謂此生造,第二生熟;

  (3)順後生受業:謂此生造,從第叁生後次第熟。

  不定業有兩種:(1)異熟決定,時間不定;

  (2)異熟時間均不定。

  436、 定業和不定業方面諸論師有何不同分法?欲賢部論師將業怎樣分爲四類?

  答:異熟受業可分爲四種:(1)順現法受業;(2)順次生受業;

  (3)順後受業; (4)不定業。

  亦可分爲五種:(1)順現法受業;(2)順次生受業;

  (3)順後受業;

  (4)異熟決定,時間不定之業;

  (5)異熟時間均不定之業;

  論主說上面之四業分法爲善。

  欲賢部論師業分四類:

  (1)時間決定,異熟不定:時間于現世等任一者中已決定,但因業力微弱,而不一定感受異熟果報;

  (2)異熟決定,時間不定:異熟果報已定,但叁時不定;

  (3)二者均決定:于叁時中任一時必定感受;

  (4)二者均不定:時間不定,感受異熟果亦不定。

  437、 在四種業中,哪些衆生造哪些引業?

  答:(1)地獄衆生:所造善業:四業中唯順次、順後、不定業叁種。沒有順現法受善業,因爲在地獄中于即生內(不舍同類間)不會有悅意異熟;所造惡業,四種都具足。

  (2)穩固凡夫:除有頂外余八地中離貪穩固凡夫(如修得四禅,此一生不會再起下地染著)。不造轉生離貪之彼地的順次生受業(如:四禅穩固凡夫,即生中不會造叁禅以下之順次生受業,已離彼地貪故)。可以造余叁業。

  (3)穩固聖者:中間七地(初禅至無所有處)離貪聖者。

  于離貪之彼地不造順次生受業,因…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