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28

  ..續本文上一頁爲已離彼地染故;于離貪之彼地亦不造順後生受業,因爲已永離彼地諸染,更不受生。(聖者不同凡夫,其不會再造于這已離貪之地受生的任何業,即不會再生下地。)

  (4)未穩固聖者:欲界離貪尚未穩固的聖者:(即二果、叁果退者,初果不退,亦未離貪)不會造轉生欲界的順次生受業、順後生受業;有頂離貪尚未穩固的聖者:(鈍根阿羅漢有退)不會造轉生有頂的順次生受業、順後生受業。原因:在退失未恢複前不會死亡,即雖有退,但此生必定會恢複。

  438、 中陰能造業嗎?二十二種是怎樣安立的?

  答:于中陰時能造二十二種業。

  十一位:中有;

  住胎五期:○1羯刺藍;○2頞部昙;○3閉屍;○4健南;○5缽羅奢切。

  在生五期:○1嬰孩;○2童子;○3少年;○4中年;○5老年。

  于中有位能造十一種業,每一業又分定不定受業兩種共二十二種。其中十一種定業都是順現法受業。因爲中有積業之蘊與本有感異熟之蘊是同一引業所引的同一類。(有部承許中有與當來本有是同業所引,中有現起,必生本有,而且二者是同類所攝。中有不屬五趣,所以中有與本有並非前世後世關系,故中有造業唯順現法受業。)

  439、 順現法受業等有部與經部有什麼觀點?什麼是定業?請寫出意樂田差別而成的順現法受業?

  答:一、關于順現法受業:

  有部:一業只能成熟一果而不會成熟其他果。如“女人平息了女人的爭端”這一語中,實際上已造了叁種業,順現、順次、順後叁業都具足,以此叁業而感于現世變成女人,來世乃至後世次第又感五百世女人。

  經部:上一語之業唯全部是順現法受業,以此業而感即生變成女人,來世後世又五百世做女人,皆是此順現法受業所感,即一業可引多世(實爲合理)。

  二、定業:時間決定並必定要感受異熟果報的業是定業。

  (1)以意樂差別而成的順現法受業的公案:從前,甘嘎國王的一位名叫龍瓦的太監問一個趕著五百頭牛的人:你要做什麼去?那人回答說:將這些牛閹割。他聽後生起悲憫之心,將這些牛從那人手中救了下來,結果那一生中男根就恢複了。

  (2)以田差別而成的順現法受業的公案: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曾經成爲一名叁藏比丘,當時僧衆出現爭論,結果由一位持藏比丘調解平息了。那位叁藏比丘生起嗔心說道:“女人平息了女人的爭端”。由此而于現世中變成女人,並且後來于五百世中投生爲女人。

  440、 對哪五種對境作利害便立即成熟果報?爲什麼?

  答:(1)從滅盡定剛出定者:從此定最初起心而出定就如同從涅槃出定般,對其作利益、損害則果報會立即成熟。

  (2)從慈無量心定剛出定者:于此定中行者緣無量有情爲境而修習增上其安樂的清淨心。從中出定,則身相續亦完全被熏染上敏銳的無量福德。對其作利害,則果報會立即成熟。

  (3)從無煩惱定(即無诤定)剛出定者:入此定者緣無量有情爲境而修習增上其利益,不作任何損害的清淨心,從中出定,則身相續完全被熏染上敏銳的無量福德,對其作利害則果報立即成熟。

  (4)從見道中剛出定者:見道已獲得了斷除一切見斷的新轉依無垢智慧,由凡夫而成聖者。出定時,清淨的身相續起而不斷。故對其作利害果報立即成熟。

  (5)從阿羅漢果位中剛出定者:阿羅漢已獲得了斷除所有修斷的新轉依無垢智慧,出定時,清淨的身相續起而不斷。對其作利害果報立即成熟。

  441、 如果異熟主要是受,那是心受還是身受?

  答:心受:與第六意識相應的受;

  身受:與前五根識相應的受;

  無尋善業:殊勝正禅至有頂之間是無尋地,能感異熟的唯是善業,此無尋善業所感的異熟唯是心受之意樂受與舍受。(五根識相應受有尋故,故非所感);

  不善業:其異熟唯一是身受(身苦受),沒有心受(意苦受),因爲意苦不是無記,故不能成爲異熟果;

  有尋善業(即欲界、粗分正禅善業):心受、身受異熟皆有,即心受之意樂與舍,身受之身樂與舍。

  442、 狂心在意識中具有還是在根識中有?狂心的因是什麼?用什麼方法可以治療?

  答:狂心在意識中具有,根識中沒有。因爲根識無有計度分別與隨念分別。

  狂心之因:

  (1)狂心之業的異熟中産生:

  狂心之業:以藥物及咒語等令別人心狂等,令別人喝毒藥或酒等;嚇唬禽獸等;放猛火燒山澤等;做坑井陷墮衆生;做其他事情令別人失念。由這些業因而于當來感異熟果令心發狂。

  治療方法:唯有感受異熟果報,于現世中作些加持等,不一定有用。

  (2)由見到非人等相而生怖畏令心發狂:

  治療方法:若知道是看錯了,或所見乃虛幻不實,則狂心便消失。

  (3)由于以前惱害非人而受非人加害令心發狂:

  治療方法:請有高深等持者撒芥子,念咒降伏,若無等持或悲心,則可能會傷害非人。

  (4)身體四大不調:

  治療方法:吃藥等調理四大。

  (5)心憂慮:如家人死亡等而心憂愁産生狂心。

  治療方法:念咒念經等作加持等,或吃藥等去除憂愁。

  結:其中(2)—(5)可由現世作加持等而治療狂心,若是(1)則只能感受異熟果報,加持等未必見效。

  443、 狂心爲什麼不是異熟生?有部經部不同觀點如何?什麼補特伽羅具有狂心?

  答:有部:狂心不是異熟果,而是由異熟果中産生。四大紊亂,身體不調是異熟果,狂心只是增上果。

  經部:狂心是異熟果。狂心可以從四大不調的異熟果中産生,也可以直接就是異熟果,而由過去之惡業中産生。

  可以具有狂心的補特伽羅:除北俱盧洲外的具貪欲的人皆有狂心,天人亦可有。佛陀不會有狂心,但余諸聖者可以有因四大不調而生的狂心,而不會有異熟生狂心。

  444、 什麼是叁曲業、叁穢業和叁濁業?

  答:叁曲業:谄曲是指虛僞狡猾,由它引發的身語意業是叁曲業。

  叁穢業:嗔心是指爲重罪所染,由它引發的叁種是叁穢業。

  叁濁業:貪心如顔料之渣般,于心相續中難以去除,因而稱爲濁。由它所引發的叁業爲叁濁業。

  445、 什麼叫黑、白、雜、無漏業?它們屬于何界各自本體是什麼?

  答、(1)黑業:欲界不善業,業本體是染汙性故爲黑業;異熟果不悅意,故異熟亦黑。

  (2)黑白雜業:欲界善業,業本體非爲染汙性,故爲白,一相續中雜有煩惱,故爲黑;異熟果爲悅意,是白,一相續雜有痛苦,故爲黑。以黑雜白,即以惡雜善,所以是黑白雜業。

  (3)白業:色界善法爲白業。業本體于一相續中不雜煩惱,故是白;異熟果是悅意並不雜痛苦,故是白。

  (4)無漏業:能滅盡斷除黑、白、雜叁業與異熟的業是無漏業。非黑,非白,不生異熟果,不屬于界,是對治法。

  446、 無色界的善法爲什麼不叫白業?佛經中有何記載?

  答:有部:此處主要宣說意業及身語有表無表業及異熟果,以及有無中陰的異熟果的角度在說,而無色界沒有有表、無表色業。亦沒有中有,所以沒有講無色界善業。

  經部:佛經中說:“何爲白業,異熟也白,四無色界之善。”

  447、 《大乘阿毗達磨》對白業與雜業有何不同說法?

  答:《大乘阿毗達磨》:“何爲白業,叁界善法爲白業。何爲雜業,雜業二種:一、發心黑,行爲白;二、發心白,行爲黑。”

  448、 通過什麼方法能滅盡黑、白、雜業?

  答:滅盡黑、白、雜業須無漏業。

  (1)滅黑業:見道時的四法智忍(苦集滅道四法智忍)無漏思(業);欲界修道前八無間道的無漏思,共十二無漏思,能滅黑業;

  (2)滅雜業:欲界修道第九無間道思,能滅盡雜業(也能滅盡欲界第九品黑業),因爲它在斷除欲界下下品煩惱(第九品)時,對所緣境善業也以遠離貪欲的方式予以斷除了。

  (3)滅白業:四禅中生起各自之第九無間道的無漏思,以離貪方式斷除對色界善法的欲求。

  449、 其他論師對黑白業有什麼解釋法?

  答:其他部論師說:只有地獄的受業是黑業,余欲界其他衆生受業均是黑白業。

  還有論師說:見斷之業是黑業。欲界所生的其他修斷之業爲黑白業。

  450、 佛經中說的叁種能仁和叁種清淨的業是什麼?爲什麼?

  答:叁能仁:經中雲:“能仁有叁,即身能仁、語能仁、意能仁。”

  叁妙行就是叁清淨,因爲有漏妙行能暫時清淨,無漏妙行則能永久清淨。

  451、 經中所說叁種妙行和叁種惡行是什麼?于業和煩惱是否他體方面,有部、經部有何不同觀點?

  答:叁種惡行:身語意不善業受到聖者呵責,産生不悅意的異熟果,因而被承許爲叁種惡行。

  叁種妙行:身語意善業受到聖者贊歎,産生悅意的異熟果,因而被承許爲叁種妙行。

  有部:叁惡行,身語是業,意惡行有叁,貪、害、邪見,此叁不是業而是叁種意惡行,因爲貪、害、邪見叁自性是煩惱,而意業是指以心所思爲自性之業。所以貪害邪見唯是煩惱而非業,(意惡行範圍廣,可包括業及煩惱,而煩惱可以不是業。)

  經部:貪、害、邪見既是煩惱也是意業。煩惱與業並不相違,即可以不是他體。煩惱有的不是業有的是業,此處叁是煩惱也是業,不相違。

  452、 十種善不善業道尚未包括的還有哪些妙行和惡行?(《自釋》)

  答:《自釋》中這樣說:前面所說的妙行惡行中,如果是粗顯易知的攝爲十(善惡)業道,即如果善業道則攝于妙行中,不善業道則攝于前惡行中。那麼十種善不善業尚未包括的還有哪些妙行和惡行呢?

  不善業中,身惡業道所攝的身惡行是加行、後行及余不善業,如飲酒、打、捆縛等。因爲加行、後行等並不粗顯,所以非爲業道;語惡業道所不攝的語惡行是加行、後行及較輕的語惡業;意惡業道所不攝之意惡行是惡思及輕貪等。

  善業中,身善業道不攝的身妙行是加行、後行及余善身業,如離飲酒、布施、供養等;語善業道所不攝的語妙行,如愛語等;意善業所不攝的意妙行,如諸善思。

  453、 七種身語業怎樣具有表色和無表…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