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已离彼地染故;于离贪之彼地亦不造顺后生受业,因为已永离彼地诸染,更不受生。(圣者不同凡夫,其不会再造于这已离贪之地受生的任何业,即不会再生下地。)
(4)未稳固圣者:欲界离贪尚未稳固的圣者:(即二果、三果退者,初果不退,亦未离贪)不会造转生欲界的顺次生受业、顺后生受业;有顶离贪尚未稳固的圣者:(钝根阿罗汉有退)不会造转生有顶的顺次生受业、顺后生受业。原因:在退失未恢复前不会死亡,即虽有退,但此生必定会恢复。
438、 中阴能造业吗?二十二种是怎样安立的?
答:于中阴时能造二十二种业。
十一位:中有;
住胎五期:○1羯刺蓝;○2頞部昙;○3闭尸;○4健南;○5钵罗奢切。
在生五期:○1婴孩;○2童子;○3少年;○4中年;○5老年。
于中有位能造十一种业,每一业又分定不定受业两种共二十二种。其中十一种定业都是顺现法受业。因为中有积业之蕴与本有感异熟之蕴是同一引业所引的同一类。(有部承许中有与当来本有是同业所引,中有现起,必生本有,而且二者是同类所摄。中有不属五趣,所以中有与本有并非前世后世关系,故中有造业唯顺现法受业。)
439、 顺现法受业等有部与经部有什么观点?什么是定业?请写出意乐田差别而成的顺现法受业?
答:一、关于顺现法受业:
有部:一业只能成熟一果而不会成熟其他果。如“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这一语中,实际上已造了三种业,顺现、顺次、顺后三业都具足,以此三业而感于现世变成女人,来世乃至后世次第又感五百世女人。
经部:上一语之业唯全部是顺现法受业,以此业而感即生变成女人,来世后世又五百世做女人,皆是此顺现法受业所感,即一业可引多世(实为合理)。
二、定业:时间决定并必定要感受异熟果报的业是定业。
(1)以意乐差别而成的顺现法受业的公案:从前,甘嘎国王的一位名叫龙瓦的太监问一个赶着五百头牛的人:你要做什么去?那人回答说:将这些牛阉割。他听后生起悲悯之心,将这些牛从那人手中救了下来,结果那一生中男根就恢复了。
(2)以田差别而成的顺现法受业的公案: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经成为一名三藏比丘,当时僧众出现争论,结果由一位持藏比丘调解平息了。那位三藏比丘生起嗔心说道:“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由此而于现世中变成女人,并且后来于五百世中投生为女人。
440、 对哪五种对境作利害便立即成熟果报?为什么?
答:(1)从灭尽定刚出定者:从此定最初起心而出定就如同从涅槃出定般,对其作利益、损害则果报会立即成熟。
(2)从慈无量心定刚出定者:于此定中行者缘无量有情为境而修习增上其安乐的清净心。从中出定,则身相续亦完全被熏染上敏锐的无量福德。对其作利害,则果报会立即成熟。
(3)从无烦恼定(即无诤定)刚出定者:入此定者缘无量有情为境而修习增上其利益,不作任何损害的清净心,从中出定,则身相续完全被熏染上敏锐的无量福德,对其作利害则果报立即成熟。
(4)从见道中刚出定者:见道已获得了断除一切见断的新转依无垢智慧,由凡夫而成圣者。出定时,清净的身相续起而不断。故对其作利害果报立即成熟。
(5)从阿罗汉果位中刚出定者:阿罗汉已获得了断除所有修断的新转依无垢智慧,出定时,清净的身相续起而不断。对其作利害果报立即成熟。
441、 如果异熟主要是受,那是心受还是身受?
答:心受: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受;
身受:与前五根识相应的受;
无寻善业:殊胜正禅至有顶之间是无寻地,能感异熟的唯是善业,此无寻善业所感的异熟唯是心受之意乐受与舍受。(五根识相应受有寻故,故非所感);
不善业:其异熟唯一是身受(身苦受),没有心受(意苦受),因为意苦不是无记,故不能成为异熟果;
有寻善业(即欲界、粗分正禅善业):心受、身受异熟皆有,即心受之意乐与舍,身受之身乐与舍。
442、 狂心在意识中具有还是在根识中有?狂心的因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治疗?
答:狂心在意识中具有,根识中没有。因为根识无有计度分别与随念分别。
狂心之因:
(1)狂心之业的异熟中产生:
狂心之业:以药物及咒语等令别人心狂等,令别人喝毒药或酒等;吓唬禽兽等;放猛火烧山泽等;做坑井陷堕众生;做其他事情令别人失念。由这些业因而于当来感异熟果令心发狂。
治疗方法:唯有感受异熟果报,于现世中作些加持等,不一定有用。
(2)由见到非人等相而生怖畏令心发狂:
治疗方法:若知道是看错了,或所见乃虚幻不实,则狂心便消失。
(3)由于以前恼害非人而受非人加害令心发狂:
治疗方法:请有高深等持者撒芥子,念咒降伏,若无等持或悲心,则可能会伤害非人。
(4)身体四大不调:
治疗方法:吃药等调理四大。
(5)心忧虑:如家人死亡等而心忧愁产生狂心。
治疗方法:念咒念经等作加持等,或吃药等去除忧愁。
结:其中(2)—(5)可由现世作加持等而治疗狂心,若是(1)则只能感受异熟果报,加持等未必见效。
443、 狂心为什么不是异熟生?有部经部不同观点如何?什么补特伽罗具有狂心?
答:有部:狂心不是异熟果,而是由异熟果中产生。四大紊乱,身体不调是异熟果,狂心只是增上果。
经部:狂心是异熟果。狂心可以从四大不调的异熟果中产生,也可以直接就是异熟果,而由过去之恶业中产生。
可以具有狂心的补特伽罗:除北俱卢洲外的具贪欲的人皆有狂心,天人亦可有。佛陀不会有狂心,但余诸圣者可以有因四大不调而生的狂心,而不会有异熟生狂心。
444、 什么是三曲业、三秽业和三浊业?
答:三曲业:谄曲是指虚伪狡猾,由它引发的身语意业是三曲业。
三秽业:嗔心是指为重罪所染,由它引发的三种是三秽业。
三浊业:贪心如颜料之渣般,于心相续中难以去除,因而称为浊。由它所引发的三业为三浊业。
445、 什么叫黑、白、杂、无漏业?它们属于何界各自本体是什么?
答、(1)黑业:欲界不善业,业本体是染污性故为黑业;异熟果不悦意,故异熟亦黑。
(2)黑白杂业:欲界善业,业本体非为染污性,故为白,一相续中杂有烦恼,故为黑;异熟果为悦意,是白,一相续杂有痛苦,故为黑。以黑杂白,即以恶杂善,所以是黑白杂业。
(3)白业:色界善法为白业。业本体于一相续中不杂烦恼,故是白;异熟果是悦意并不杂痛苦,故是白。
(4)无漏业:能灭尽断除黑、白、杂三业与异熟的业是无漏业。非黑,非白,不生异熟果,不属于界,是对治法。
446、 无色界的善法为什么不叫白业?佛经中有何记载?
答:有部:此处主要宣说意业及身语有表无表业及异熟果,以及有无中阴的异熟果的角度在说,而无色界没有有表、无表色业。亦没有中有,所以没有讲无色界善业。
经部:佛经中说:“何为白业,异熟也白,四无色界之善。”
447、 《大乘阿毗达磨》对白业与杂业有何不同说法?
答:《大乘阿毗达磨》:“何为白业,三界善法为白业。何为杂业,杂业二种:一、发心黑,行为白;二、发心白,行为黑。”
448、 通过什么方法能灭尽黑、白、杂业?
答:灭尽黑、白、杂业须无漏业。
(1)灭黑业:见道时的四法智忍(苦集灭道四法智忍)无漏思(业);欲界修道前八无间道的无漏思,共十二无漏思,能灭黑业;
(2)灭杂业:欲界修道第九无间道思,能灭尽杂业(也能灭尽欲界第九品黑业),因为它在断除欲界下下品烦恼(第九品)时,对所缘境善业也以远离贪欲的方式予以断除了。
(3)灭白业:四禅中生起各自之第九无间道的无漏思,以离贪方式断除对色界善法的欲求。
449、 其他论师对黑白业有什么解释法?
答:其他部论师说:只有地狱的受业是黑业,余欲界其他众生受业均是黑白业。
还有论师说:见断之业是黑业。欲界所生的其他修断之业为黑白业。
450、 佛经中说的三种能仁和三种清净的业是什么?为什么?
答:三能仁:经中云:“能仁有三,即身能仁、语能仁、意能仁。”
三妙行就是三清净,因为有漏妙行能暂时清净,无漏妙行则能永久清净。
451、 经中所说三种妙行和三种恶行是什么?于业和烦恼是否他体方面,有部、经部有何不同观点?
答:三种恶行:身语意不善业受到圣者呵责,产生不悦意的异熟果,因而被承许为三种恶行。
三种妙行:身语意善业受到圣者赞叹,产生悦意的异熟果,因而被承许为三种妙行。
有部:三恶行,身语是业,意恶行有三,贪、害、邪见,此三不是业而是三种意恶行,因为贪、害、邪见三自性是烦恼,而意业是指以心所思为自性之业。所以贪害邪见唯是烦恼而非业,(意恶行范围广,可包括业及烦恼,而烦恼可以不是业。)
经部:贪、害、邪见既是烦恼也是意业。烦恼与业并不相违,即可以不是他体。烦恼有的不是业有的是业,此处三是烦恼也是业,不相违。
452、 十种善不善业道尚未包括的还有哪些妙行和恶行?(《自释》)
答:《自释》中这样说:前面所说的妙行恶行中,如果是粗显易知的摄为十(善恶)业道,即如果善业道则摄于妙行中,不善业道则摄于前恶行中。那么十种善不善业尚未包括的还有哪些妙行和恶行呢?
不善业中,身恶业道所摄的身恶行是加行、后行及余不善业,如饮酒、打、捆缚等。因为加行、后行等并不粗显,所以非为业道;语恶业道所不摄的语恶行是加行、后行及较轻的语恶业;意恶业道所不摄之意恶行是恶思及轻贪等。
善业中,身善业道不摄的身妙行是加行、后行及余善身业,如离饮酒、布施、供养等;语善业道所不摄的语妙行,如爱语等;意善业所不摄的意妙行,如诸善思。
453、 七种身语业怎样具有表色和无表…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