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29

  ..續本文上一頁色?

  答:不善業道:

  殺生、不予取及語四業:

  無表色:必定具足;

  有表色:自己做則具足;委托他人做不具足;

  邪淫具有表色及無表色,必須自己去做才成立故。

  善業道:從受別解脫所生七善業道,具有表色及無表色;從禅定戒無漏戒生七善業道,唯是無表色,由入定力所生故。

  業道加行均具有表色,發心強則具無表色,發心微弱不具無表色;業道後行必具無表色,若做與正行相同者則具有表色,不做則不具有表色。

  454、 請舉例說明加行、正行、後行是否具有有表色?加行、正行、後行的界限是怎樣分的?

  答:如殺牦牛:

  加行:先有發心,後買牦牛,舉刀或砍或刺,至牦牛未死之前,是殺生加行。加行中必具有表色,由殺心強則具無表,殺心弱則不具無表。

  正行:牦牛命終刹那,殺者具有表無表業,是殺生根本業道。

  後行:必具無表色。正行圓滿刹那之後,殺生無表業隨轉不絕,即是殺生後行。若繼續做與殺生相關之事,如剝皮、烹煮、吃肉等則是具有表色;若不做此等相關事,則不具有表色。

  加行、正行、後行的界限:

  加行:由發心,乃至舉刀、刺殺牦牛至其命終之前,是加行。

  正行:牦牛命終之一刹那,是正行。

  後行:正行之後無表業隨轉,或有烹煮等是後行。

  455、 請略說善惡業的加行、正行是怎樣從叁根本中生的?

  答:如身叁惡業:

  一、殺生加行由貪心生,如爲了吃肉而殺生;

  由嗔心生,如殺害敵人;

  由癡心生,如以修福德之心而殺害父母。

  二、不予取加行由貪心生,如因貪財而不予取;

  由嗔心生,如因怨敵的財物;

  由癡心生,如婆羅門將盜竊說爲正法由此而不予取。

  叁、邪淫加行由貪心生,如因貪戀而行邪淫;

  由嗔心生,如爲了侮辱他人而行邪淫。

  由癡心生,如聽從外道說法,女人均可享用而行邪淫。

  456、 所有十不善業是以什麼來究竟的?這四類不善業的對境(基)分別是什麼?

  答:一、殺生、害心、粗語以嗔心究竟,基是衆生。

  二、邪淫、貪心、不予取以貪欲究竟,基是受用。

  叁、邪見以癡心圓滿,基是名色。

  四、妄語、離間語、绮語以叁毒圓滿,基是名稱。

  457、 如殺生者在被殺者之前死去,或同時死亡,則犯不犯業道正行?

  答:不犯。因爲:

  (1)被殺者死時是殺生業道正行,被殺者死亡之前此殺生業道正行還未成立。故殺者先死,殺生業道不成立。

  (2)若殺者與被殺者同時死,則殺者之身已轉成他身,所轉的他身並非罪業的依止處,即此他身並未作殺對方之行,所以殺生業道不成立。

  458、 既然說軍隊裏一人殺人,都得殺人罪,那怎麼來說明衆人共同所造的善業和惡業的功德和罪過?于何種情況下雖然參與集體卻無罪過?

  答:許多人一起共同發心商量,去做一件善或不善事,若其中一人行此事,如殺生偷盜等,雖然余人未親自做,但都會具此殺生等業道。因爲這是大家共同參與之故。而若共同行善,則亦是同具善業道,如法會中,僧衆共同念咒,則每個人皆有念誦總數之功德。但若某人發誓決定不殺等,雖然被他力逼迫在集體中,因其無殺心,故而無罪。

  459、 四種根本不善業本體是什麼?

  答:一、殺生:故意無誤殺害他者;

  二、不予取:故意無誤中以暴力或趁人不備暗中竊取,未被發覺而據爲己有;

  叁、邪淫:故意無誤而想去往非應行處行邪淫。有四種,于非基、非處、非境、非時行淫。

  四、妄語:故意無誤改變他人想法,且所說話語的意義對方真正明白。

  460、 殺人時必須由身體,妄語必須以語言造嗎?對此諸論師有什麼不同觀點?

  答:有些論師:殺人不必非由身體造,如有仙人以心力觀想城市起火而殺害城裏之人;妄語亦不必非由語言造,如誦戒時,當詢問清淨與否時,雖未清淨,但不說話,是意妄語。

  世親論師:此意殺生意妄語不應理,若如此,則有于欲界中未依有表業而生無表業之過失。

  欲賢論師:仙人殺人並非只是意業,其身體亦有打坐等有表色,所以此殺生亦有有表色;于誦戒時什麼話不說,實際上亦是語業有表色。即此二並非只是意業而也有有表業的産生。

  461、 什麼是凡夫八名言?六種支分罪自本體是什麼?並自己發揮詳細分析绮語和邪見?

  答:凡夫八名言:見言未見、未見言見、聞言未聞、未聞言聞、

  知言未知、未知言知、覺言未覺、未覺言覺。

  聖者八名言:見言已見、未見言未見、聞言已聞、未聞言未聞、知言已知、未知言未知、覺言已覺、未覺言未覺。

  六支分罪本體:

  (1)離間語:故意無誤中爲分開他人之間親密關系而以染汙心所說的詞義對方已懂。

  (2)粗語:故意無誤說的不悅耳之詞義對方已完全理解。

  (3)绮語:染汙性的所有話語;另有論師說:除前叁種語業以外的煩惱性語言皆是绮語。如比丘爲邪命而說妄語,由貪心引發而唱歌,演員爲使別人歡喜講故事,貪外道惡論而念誦等皆是绮語。

  (4)貪心:顛倒非理地貪執他人的財物而想據爲己有。

  (5)害心:指以嗔心想害衆生。

  (6)邪見:認爲善不善業不存在。

  绮語:

  如比丘爲資具及受用等,以種種迎合施主的話語談論瑣事或贊歎功德等;以貪心而唱歌或談論一些情感經曆等,表面上說是修厭離心,實際上是難以割舍或深感興趣,內心深深的推動者即是貪心,甚或是因慢心的推動而想表現一些不俗等;再有就是願意談論一些國際國家間的事件,戰爭或一些世間頭面人物的風采,其手段的狠辣卻用智慧高超來描述,戰爭中殺傷的人數成了衡量其勝利的標准。凡此種種,不但易令心散亂,而且還極可能以語言而造了罪業。所以說绮語既令增長煩惱,又可能造下惡業;相反,同樣的時間若用來討論佛法或念誦咒語,則會避免绮語的過患,更會增長功德,爲解脫積累資糧。

  邪見:

  不相信四谛叁寶,說沒有因果是邪見。世間人爲了個人或者集體的利益肆意的殺戮其他群體,爲了口腹之欲,以種種方式吞吃衆生的血肉等等,這些都是邪見的結果。世間人是這樣,即使入了佛門的人也有不信因果的,因爲沒有現量見到地獄等,而不相信輪回等。作爲修行人,見解是極其重要的,若正見在,即使煩惱粗重或破了戒,最多這一世痛苦,後世墮地獄受苦,出來以後仍有機會解脫,但若是起了大邪見——誹謗叁寶等,則是萬劫不複。

  462、 爲何這十種不善業稱爲業道?對此有部、經部有何不同觀點?

  答:有部:意叁貪嗔癡是道不是業。業體是思,貪嗔癡是業所行之道,稱爲業。既然不是業,又稱業道,是因爲與彼叁相應之思是業故。身叁語四既是業又是道,稱業道。

  經部:意叁貪嗔癡是意業,

  (1)因爲此叁是趨入惡趣之道,而稱業道;

  (2)因爲這貪嗔癡互相引起,互相爲道,而稱爲業道。

  463、 以什麼邪見斷除哪些善根?

  答:認爲無有業果的邪見能斷絕欲界所有俱生善根。

  邪見:

  能斷俱生善根

  不能斷加行善根,因爲微小邪見已令其斷除故

  不斷上二界善根

  誹謗聖者邪見:不能斷善根

  464、 什麼樣的衆生有斷善根?所斷之善根能否今生恢複?怎樣分斷善根和造五無間罪方面的四類別?

  答:除北俱盧洲外的叁大洲人類有斷善根,余衆生不斷。

  惡趣衆生不斷:其染汙性智慧不穩固;

  北俱盧洲衆生不斷:其惡意樂不穩固;

  欲色天人不斷:其轉生後立即現前業果;

  人中二黃門不斷:其惡意樂不穩固;

  人中愛行者不斷而斷見行者:因見行者染汙性智慧穩固之故。

  所斷善根于今生中若生起可能有業果的懷疑或必有業果的正見便可恢複,造無間罪者即生不能恢複。

  斷善根和造五無間罪方面的四種類別:

  (1)以邪見斷了善根,但未造五無間罪,如外道六大本師;

  (2)未以邪見斷善根,但造了五無間罪,如未生怨王;

  (3)既以邪見斷善根,又造了五無間罪,如提婆達多;

  (4)既未斷善根,又未造五無間罪。

  465、 什麼叫見行者?愛行者?

  答:見行者:不依靠他人,唯靠自己的智慧對諸法理于自相續生起穩固的定解。

  愛行者:只是有某種愛好而隨順別人自相續並無穩固的定解。

  466、 十善不善業中多少業思同時産生?不能俱生的有多少?

  答:不善業:思可與一至八個不善業一起産生。

  (1)思與一不善業俱生:即處于意之叁不善業中任何一種;

  (2)思與二不善業俱生:諸如處于貪心狀態而不予取;

  (3)思與叁不善業俱生:諸如以害心搶奪、殺生;

  (4)思與四不善業俱生:諸如以害心爲離間對方而說妄語、粗語;

  (5)思與五、六、七不善業俱生:諸如自己處于意之叁不善業其一之中而委托他人作四、五、六不善業;

  (6)思與八不善業俱生:如以貪心在行邪淫時委托別人造其他六種不善業。

  善業:思可與一至十之間的善業一起産生。(然其中無思,與一、五、八善業一起生。)

  (1)思不會與一善業一起生:因爲無貪與無害心不可單獨生;

  (2)思與二善業俱生:思與無貪無害俱生;

  (3)思與叁善業俱生:如處于意識善正見中,有無貪無害無癡(有正見故,則具無癡);

  (4)思與四善業同生:彼時等起處于無記狀態中受沙彌戒,斷身叁與妄語(于無記中無貪、無嗔二善不俱,受沙彌戒唯斷身叁與妄語四善);

  (5)思與五善業同生是沒有的,不善無記心受沙彌戒唯是具四善,于善心中受戒,要麼具六,要麼具七;

  (6)思與六善業同生:彼時等起處于根識善中而受沙彌戒,具無貪、無嗔及身語四斷善業;

  (7)思與七善業同生:彼時等起處于無記狀態受比丘戒,則有身語七斷(無貪無嗔二不具);

  (8)思與八善業同生是沒有的,以不善心受戒,則七種,以善則九或十種;

  (9)思與九善業同生:彼時等起處于根識善中受比丘戒(無貪、無害及身語七斷);

  (10)思與十善業同生:彼時等起處于意識善正見中受比丘戒(有正見故,則…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