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16

  ..續本文上一頁轉爲修行的道用,所以噶當派的大德在這方面強調得非常多。

  我們去年學習了《竅訣寶藏論》,其中的教言希望大家不要忘,因爲這些教言在我們的修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們不要單單依靠實修,放棄所有的理論,一方面一直耽執理論不管修行,兩者都不好,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世間人也經常這樣講。

  昨天有一個人說:“我不想修加行,我就想好好地坐禅。”我對他說:“你考試一下,如果你打坐考得及格,我肯定願意開許。你是怎麼樣打坐的,在哪一個上師面前得了打坐的傳承,你現在是怎麼樣坐、怎麼樣觀想的。”我問他的時候,他也張口結舌,但仍堅持說:“反正我打坐,我就不想修加行,修加行累得很,修加行浪費時間。”他可能沒有佛教的基礎,而且真正佛經裏面講的有功德的事情我們把它忽略了,不認爲它是有功德的。本來五十萬加行,每一項都有那麼大的功德,但是都覺得好像多余的事一樣,這就是我們欠缺智慧的緣故。所以不懂理論之人的實修還是存在問題的,我也許是受上師如意寶的影響,對沒有一點理論的實修有懷疑,不敢說不好,也許有個別的人會修得很好,但是一定要觀察。

  僅僅不貪執快樂還不夠,我們還應當將痛苦視爲助伴,像依靠良藥一般依止痛苦。

  前面已經講了,不貪執世間的快樂,只是安坐也不行,在我們的身上肯定還會遇到很多的痛苦。我們還應將痛苦視爲修行中的助伴,像依靠良藥一般依止痛苦。可能很多人都不會,世間人更不會,我們修行人應求上師叁寶加持,“千萬不要讓我在修行中遇到什麼痛苦,我的身體千萬不要生病呀,我的生活一定要遇到順緣,千萬不要遇到違緣。”很多人是這樣講的,但其實這不是修行人的行爲。

  博朵瓦尊者所講的一些寓言,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思考空間:“仲敦巴尊者的出生地羅當巴,包括阿 巴、耶 巴以及東 瓦叁地,在阿 巴有一個人名叫芒贊。

  博朵瓦尊者給我們講了一則寓言,是關于芒贊的一個人。

  一天,他的妻子試探性地問他:“你是願意連續叁年以粥維生,其後永享美味。還是願意連續叁年享用美味,之後永遠喝粥呢?”

  他的妻子也不一定有把握讓他一生中享受美味,但她故意試探丈夫說:你叁年中什麼都不舍得吃,光喝一點湯,我們把財物全部積累起來,而後永遠都享用美味佳肴好,還是把我們現有的東西全部吃光,以後沒有糧食,只喝一點粥,你到底選擇哪一個?

  她的丈夫還是很有智慧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當然是選擇喝粥叁年了!這樣我就可以積攢滿滿一桶無量光、啓明星以及獅臂等各種各樣的松耳石。”

  他說:我肯定選擇叁年中喝湯,將財富積累起來,以後我肯定就變得特別富裕了,他可能認爲妻子真的有這方面的把握。漢族人也是這樣的,一般都執著于房子或者衣服,藏族人有財産就全部買成松耳石或琥珀、珊瑚等等。

  這個人還是有智慧的,他先苦行,以後永遠享受,以後變成富翁的時候,肯定有一桶無量光和啓明星,還有獅臂松耳石等等。無量光、啓明星、獅臂都是松耳石的不同名字,松耳石是有很多類別的,尤其是搞生意的人都會懂得。以前是這樣的,特別富裕的家裏有成桶松耳石,藏地習慣上也有這種說法。他想在叁年中苦行,以後享用美味佳肴,同時家裏很富裕,最好的松耳石肯定會有一桶兩桶的。他當時說了這些話。

  所以說很多漢地禅宗的大德也是將世間的語言用作禅語開悟。噶當派的大德們,他們的語言很一般,從一家人的對話中看不出什麼,但是要真正結合到修行上面。作爲修行人不管是發願還是做任何事情,不應該只看眼前,爲眼前短暫的快樂也可能舍棄了永遠的大樂,如果我們舍棄了眼前的安樂,以後就會享受永遠的快樂,有很大的差別。

  昨天講發願的時候我也再叁地講了,希望大家將昨天講的宗喀巴大師的話刻骨銘心地記下來。可能我們在座的人也修行很多年了,但是你每一次遇到上師、遇到叁寶所依的時候,這樣發過願沒有,這樣回向過沒有。

  很多人都不懂佛法,行爲不如法,表面上看來做了很多行善的事情,但實際上對自他都沒有很大的利益。如果對佛法特別精通,表面上做得不一定很多,但實際上功德很大,對衆生的利益也相當大,所以用自己的智慧來選擇和分析極爲重要。

  (世間的人爲了長遠的享樂尚且甘願承受暫時的痛苦,)同樣,我們爲了修法就更應該臥薪嘗膽、與苦相伴了。

  世間人爲了長遠的打算尚且願意這樣,我們作爲希求解脫的大乘修行人,更應該臥薪嘗膽。所謂臥薪嘗膽是以越王勾踐的故事來講的,他臥在柴薪上享用苦膽,非常苦行,但是最後也獲得快樂的一種比喻。

  修行人若不接受痛苦的挑戰,就不能調服自心,就會貪得無厭,永不滿足。

  我們修行人有時候苦一點好,不要在生活上要求特別高,而且該發展的地方不發展,不該發展的地方反而發展起來了。現在整個人類社會的方向就是從經濟方面發展,並不是從智慧方面發展,修行人如果也在經濟方面去發展、去享受、去追求,我們的所謂道心就徹底敗壞了,作爲一個修行人來講道心很重要,其他的世間財富不值得追求,如果追求,我們幹脆不出家,住在城市裏面,這方面的對境特別多。

  雖然我自己不是很好的修行人,我原來也講過,但是修行人的方向我們應該知道,依靠高僧大德的論典來衡量的時候清晰了然,因此,如果我們沒有受苦,生活過得特別快樂的話,那麼這些人不一定把握好自己,不一定有正知正念,慢慢貪得無厭,最後就變成非常可憐的修行人了。

  (世間的人也明白,)如果認爲氆氇只需經過洗濯、揉搓、敲打已能滴水不漏的話,這樣做出來的氆氇就不夠結實。

  世間人做氆氇的時候,先洗,然後一直搓,還要用棍棒敲打,這樣就滴水不漏,有些人認爲這樣做氆氇的質量已經很好了,但實際上它的質量還沒有達到標准,那麼他的質量要達到什麼樣的標准呢?

  只有通過兩人分別從兩個方向抓住氆氇,用力將對方往自己的方向拽拉,才能做出質地精良、經久耐磨的上等氆氇。

  只有兩個人分別從兩個方向使勁拉,最後才會特別結實。

  氆氇是這樣的,還有羊毛做的一種羊毛墊子也是這樣。

  同樣,修法之時,若沒有瞻前顧後、躊躇不決,而是勇往直前,就能穩操勝券。

  我們修行的時候達到什麼樣的標准和境界呢?沒有“我這樣出家可能工作上不行,單位上不行,家裏不行”等等的瞻前顧後,也沒有猶豫不決、前思後想。只要勇往直前,最後達到穩操勝券,就是說最後已經獲得了全面的、穩妥的勝利。作爲修行人不要考慮很多,如果考慮很多就已經隨順世間了,因爲世間百分之百的人都反對你的行爲,在他們的同意和他們的認可下,我們要修行成功,這是不可能的,高僧大德們也實在做不到,他們沒有聽國王的話,沒有聽父母的話,沒有聽妻子兒女的話,最後前往殊勝的靜地,而且獲得成就。

  擁有不計其數的鋒矛利劍並不能稱之爲英雄,若能赤手空拳地戰勝敵人,才是當之無愧的勇士。

  如果自己身上擁有非常多的鋒矛利劍,因爲有很多兵器的緣故不一定叫真正的英雄。手上什麼武器都沒有,赤手空拳,但是卻真正已經戰勝敵人的話,那麼我們稱他爲當之無愧的英雄,爲什麼這麼講呢?如果沈溺在世間中修行,不叫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抛棄世間能修行,這叫做真正的勇士。

  所以,我們應當慷慨無畏地宣言:“別人不能做到的我必須做到!”

  世間人的家庭也不會舍棄,看破今世也不會做到,很多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我作爲修行大乘的人來講一定做得到,有這樣一種英勇無畏的雄心壯志非常重要。

  這樣讓自心依于貧窮,安于貧困直至死亡,(由于自己的屍體棄置荒野、無人認領,)幾天以後,餓狗就會前來舔食自己的腳,兒童就會用棍棒抽打自己的頭。

  前面我們講的噶當派四依:心依于貧窮,不是上半生剛來學院的時候像我一樣苦行,但是越來越老,越被財富各方面困擾,最後死的時候處理財産都處理不完,這不叫真正的修行人。 最後直至死亡,屍體被抛在荒野,沒有人管,首先被狗吃,最後放牦牛的小孩也看見,就用石頭和棍棒來打他的頭。

  我們應當有這樣破釜沈舟、萬死不辭的雄心壯志。

  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有這樣破釜沈舟、萬死不辭的雄心壯志。破釜沈舟也是世間語,噶當派的教言並不是這成語裏面的內容,只是意思上相近而已,有些漢語中的成語牽涉到很多故事。

  破釜沈舟,以前我們的漢語老師特別喜歡講,他每一堂課都講破釜沈舟,有時候他自己可能忘了,過了幾堂課以後又開始講這個成語。說是在叁國時有非常了不起的士卒,他們把船和鍋扔到海裏面,打算不戰勝就不回來,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因爲他們的船已經毀掉,沈在海底了,他們燒茶做飯的鍋也已經破損,沒有了退路。我們很多修行人也是這樣,家裏的房子也賣了,家裏的人也不管了,跟破釜沈舟沒有什麼差別,想回去也沒有回去的余地。這也可以說是萬死不辭,一萬次死在殺場上也不推辭。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首先下這樣的決心,尤其是修行人應將心放在修行上,有沒有這個勇氣值得注意。

  總之,若想不再流轉于輪回,尤其是惡趣以及無間地獄中,就必須有敢于喝下別人不喝的洗碗殘湯,穿上被人當成坐墊的破衣爛衫的勇氣。”

  作爲修行人真正要想不墮惡趣,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別人不喝的殘湯我要去喝,別人不能穿的放在屍陀林或者當坐墊用的衣服我還是做自己修行的衣服來穿,這樣想。

  至尊宗喀巴大師雲:“世間圓滿皆欺惑,唯一利者即勝法,與法相遇僅一次,故當思維彼等義。”

  宗喀巴大師是這樣講的:世間的圓滿都沒有任何意義,比如說感情、財産、名聲等等從究竟實相的角度講全部是欺惑你的,唯一不會欺惑、有利益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法,乃至生生世世對每一個衆生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當我們遇到佛法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思維佛法的意義,不要放…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